電影投資獲取正收益的機率一般爲10%-20% 說好的暴利呢?

電影投資獲取正收益的概率一般為10%-20% 說好的暴利呢?

《我不是藥神》再一次上演了小成本製作的電影神話。2018年7月23日,《我不是藥神》上映18天,累計綜合票房近29億,除去已計入的售票平臺的服務費約2億,分賬票房近27億,片方分賬近10.56億,合淨利潤11億人民幣。看起來這是令人心動的投資故事,遍地黃金,然而,這是電影投資的真相嗎?

電影投資的真相

好萊塢研究所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共生產電影970部,其中在院線上映376部,上映率僅有39%不到,產出票房301.04億,上映的國產電影平均票房為8000萬元,;中國電影市場全年共引進進口片98部,產出票房258.07億,在年度票房中佔比46.16%。

也就是說,2017年,80%的國產電影虧損,真正賺錢的不到10%。

在電影圈業內,關於電影投資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電影投資獲取正收益的概率為10%-20%,正收益的投資回報率可能超過100%,也可能不足10%。

然而,你得確保你在概率之內,猶如買彩票,中獎的概率畢竟是低的,也就是說,電影投資是一個高風險、低迴報的行業。

不過,這與電影行業本身的發展恰好相背離——與電影投資相反,中國的電影行業本身正處於高速發展當中。

據中國電影家協會主編的《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電影產業直接市場規模近600億元,觀影人次達16.2億,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龍頭之一。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票房為 200億元,超過北美同期的2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創下了全球單一國家季度票房最高紀錄,首次成為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院線也在逐步增加當中——2017年全國49條院線共新增影院1438家,影院總量達9446家;2017年總銀幕數達50776塊,年新增銀幕9597塊,穩居全球首位,不過,中國的電影市場發展並不均衡,目前,在全國依舊有350個縣沒有實體影院,有921個縣級地區只有一家影院。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消費市場,且還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挖掘。

那麼為什麼中國電影蓬勃發展,電影投資回報率卻如此之低呢?

中國特殊的電影產業鏈

中國電影投資回報率低與中國電影整個行業的產業鏈緊密相關。

讓我們隨GPLP君具體來看一下,中國的電影產業究竟是什麼樣子。

中國電影的市場化改革始於1993年,隨後在各個環節高速發展,逐漸形成如今的電影產業鏈。

電影投資獲取正收益的概率一般為10%-20% 說好的暴利呢?

產業鏈的上游為編劇,也即電影劇本的創造者。

編劇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一種是現有的IP,如中國傳統作品(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等),如知名作家已經成形的作品(張愛玲、桐華、嚴歌苓的小說等),

另外一種是,導演、製片人、投資人有個想法,請一位編劇將其寫成劇本,或者諸如某個動漫、遊戲等,請編劇改編成劇本(有可能就是原先的作者自己做編劇,也可能是作者之外的專業編劇),目前市場上以第一種居多,這種模式下作品基本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拍攝成電影后成功率更高。

隨後,投資人開始介入,待其購買版權,資本到位之後,整個劇組就開始成立了,這個很多人經常看到某個演員入住某個劇組拍攝,就是這個概念,這個過程通常是製片人的天下,由製片人負責組建團隊(導演、演員、攝影、化妝等其他工作人員),著手開拍。這裡投資人和製片人可能是同一個,也可能不同。目前,市場上的投資人主要是影視公司和一些電影基金,也有眾籌來的資金,比如《大聖歸來》。

在整個電影製作過程當中,製片人可以說是電影的核心運作者,通常是指電影製作公司的負責人,徐克的老婆,著名的電影製片人施南生,如果說徐克作為導演很牛逼的話,那麼施南生恐怕更厲害,因為通常而言製片人是整個電影的統籌,一方面負責融資,一方面負責電影的拍攝和製作,還得關注後期的發行和票房,以確保投資人可以儘可能獲利。

這個過程相當於產品的製作過程。

當產品製作完成以後,接下來就是發行人的工作了,發行人負責電影的宣傳和發行,相當於一般公司的市場部門。

至於具體說投資人、製片人和發行人三方之間如何分成,則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不過據業內人士透露,具體要看誰強勢,一般強勢方分得多些。

在中國,投資人的收益率偏低則與其特色的分賬模式相關。

中國電影的分賬模式

中國電影最初的分賬模式主要參考美國(即片方和院線分帳,美國由於片方強勢,可分得65%-70%,這裡的片方可理解為“投資人+製片人+發行人”),不過在比例上相差巨大,1995年《紅粉》、《紅櫻桃》等幾部國產電影,製片方僅分成35%,電影公司+影院分成65%。

2002年至2006年,新畫面電影公司利用《英雄》、《十面埋伏》等在當年擁有大量票房和口碑效應的電影,將片方的分賬比例提升至42%;

2008年,廣電總局發出《關於調整國產片分賬比例的指導性意見》,由當年票房冠軍《赤壁》進一步奠定了片方原則不低於43%的格局。

2012年,中影北京發行分公司、華誼兄弟、天津博納、星美影業、光線傳媒等五家公司“逼宮”院線,要求2012年賀歲檔上映的《1942》、《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師》、《十二生肖》、《血滴子》等影片開始執行分賬比例將不低於 45%:55%,比之前提高2個點。最終在國家電影主管部門的調和下,實行階梯式分賬。如《一九四二》票房在3億之內比例為43:57,3億至8億之間是45:55,超過8億是47:53。片方能拿到的最高比例47%也比美國的65%差得遠,這無疑給投資方加大了盈利壓力。

你或許會說,片方再爭取提高的分賬比例不就行了!然而影院不同意啊!

在中國,院線一方相當強勢。

這也就是2017年儘管吳京拍攝《戰狼》2抵押了一定房產,然而受益依舊有限,反而王思聰只出了院線,則整個投資收益依舊不菲。

據院線行業資深人士介紹,院線和影院分到的57%(假設3億之內)裡面,院線能分得淨票房收入的2%~ 7%,同時提取淨票房收入的1%~2%,這部分稱為“影院管理費”。這樣算來,影院能分到的大概是48%-54%。

當然,影院也要面對各種成本,其中居高不下的就是房租成本,一般來說,影院的租金成本佔其總成本的20%以上,對比而言,美國同行的租金成本僅為7%左右,當然對於萬達院線來說則是例外,畢竟在自家商城開影院,其租金相對較低,對比而言,美國同行的租金成本僅為7%左右。

當然,其餘成本則主要包含運營成本、人員成本、稅收等等。

而從美國院線的營收來看,在美國真正能賺錢的部分也並非票房,而是其他如食品飲料、衍生品等的收入,大概總營收的3成。但中國這部分收入只佔總收入的10%。影院不易經營難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此,在57%的票房界限上,影院堅決不肯讓步,降低自己部分的分成,而且在票房上做手腳——報低票房幾乎是行業公知的潛規則了,(這裡的票房是影院報給製片方的票房,並非我們市場上看到的票房統計,那是製片方披露的),這無疑又給投資方減少了收入。

而對於製作方及投資人來講,面對居高不下的製作成本,比如說明星的天價片酬以及天價宣發費用(電影的宣發費用主要包括廣告費用、平臺流量費用、人工成本等,當然業內認人士稱80%都是浪費)則同樣無能為力,因此投資人要想取得高收益難上加難。

舉例來講,我們都知道演員的收入高,然而,考慮到電影票房本身的不確定性,製片方、發行方們心裡憤恨明星的高片酬,然而他們依舊需要明星來參與,支付給他們天價酬勞,因為電影宣發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打著明星、名導演的旗號吸引觀眾購票觀影。久而久之,惡性循環之下,明星片酬也是水漲船高,甚至有的明星漫天要價,吸走了片方相當部分的分成,導致投資人收益甚微,甚至虧損。

最終,伴隨著激烈競爭,電影的頭部效應明顯,前20、前10影片票房佔比總體是呈越來越高的態勢,尤其明顯的是第一名的票房佔比,越好的劇本、導演能吸引越好的演員。

據廣電總局電影局公佈的數據,2015年全國上映電影335部,電影總票房為440.6億元,票房排名前20的電影合計票房佔全年總票房的52.3%,前10名佔比35.3%,第一名《捉妖記》佔比5.54%;2016年全國上映電影402部,電影總票房為457.1億元,票房排名前20的電影合計票房佔全年總票房的48.8%,前10名佔比31.3%,第一名《美人魚》佔比7.41%;2017年全國上映電影415部,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票房排名前20的電影合計票房佔全年總票房的55.5%,前10名佔比38.01%,第一名《戰狼2》佔比10.07%。

電影投資獲取正收益的概率一般為10%-20% 說好的暴利呢?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事在人為,並非大製作、大導演、名演員堆積的電影就是好電影,華誼兄弟拍出的一些大片收益並不好,反而一些沒有名氣的劇本、導演及演員團隊最近兩年頻頻爆火,比如《戰狼2》及《我不是藥神》都是小成本製作的電影,演員及導演並不知名!

如果這都是客觀原因的話,那麼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在目前中國的電影行業內缺乏專業的製作人,他相當於整個電影的靈魂,號稱導演背後的導演。

在好萊塢,製片人的地位可以說是最崇高的,他對電影的理解比導演還要深,他的電影素養可以勝任一個好導演,在電影的創作上,他是決策者。他的工作橫跨創作與經營管理兩大領域:“從最初找故事、定劇本;然後找投資,確定導演、演員;在電影拍攝完畢後,還要負責電影剪輯、音樂等後期工作;最後則是電影進入市場的宣傳和發行”。

因此,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向來都是授予製片人而非導演,奧斯卡也從來都是製片人的遊戲,每一部被提名的影片,每一個被提名的電影人背後,總有一個運籌全局的製片人。

正是基於製片人的專業和全能,好萊塢才能如此高效地拍出一部部經典的大片,且經久不衰,電影投資也更容易成功。

相反的,中國非常缺乏這樣專業的製片人,更多是導演導向制或者演員導向制。據業內人士表示,不懂電影的製片人來操縱,不僅搭建不了合適的團隊,也難以管控拍攝中的費用支出,常常讓很多錢浪費在不該花的地方。

其實,電影投資和其他商業一樣,成功的前提就是擴大收入,減少支出。如果開源沒法保證,節流無法做到,一部電影怎麼可能盈利?投資人怎能有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