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半」電台,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在江西贛州的寧都縣,有一處叫做小布的地方。歷史亙久不息的風從這裡拂過,見證了毛澤東與賀子珍相伴相依的美好,見證了紅軍反圍剿的智慧,更見證了以繳獲的“一部半”電臺為基礎的無線電通訊部隊的誕生……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01

在小布,自山澗飄蕩而來的風,清潤、溫軟;從林中洶湧而來的風卻似波浪,悠悠盪盪擁你入懷……小布的風啊,真是有韻致,亦有靈性。

小布的風,也曾經讓毛澤東陶醉過。清新的小布山風,擁他與賀子珍相伴而來,那是他與賀子珍廝守最久、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在反“圍剿”間隙,毛澤東在小布完成了著名的《興國調查》,而文稿的每一頁都是由賀子珍坐在石板凳上抄寫整理出來的。許多時候,毛澤東在小書桌前伸展疲倦的腰身,從陰暗的小屋踱步到院子裡,每每看見埋頭謄稿的妻子髮梢被微風吹揚而起時,他總會被眼前這一幕陶醉。

在歷史的記憶中,這一幕是最溫馨、浪漫的。小布人民收藏了它。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小布的風,有時也非常犀利。最典型的就是:在紅軍五次反“圍剿”中的前三次反“圍剿”,多於我紅軍十倍的國民黨軍隊屢屢想直搗紅軍指揮總部與首腦機關。但在毛澤東領導下的紅四軍與當地人民群眾,利用熟悉山勢與地形的優勢,組成反“圍剿”的鋼鐵長城,與敵人周旋於崖谷密林之中。

一九三〇年的最後一天,敵五十師數千名官兵,再次闖入小布地域,結果落腳未穩,便聽得山間狂風大作,氣溫驟降。緊接著,冰雨急落,大雪紛飛。國民黨士兵各個凍得渾身發抖,拔腿急往東韶逃竄。一路上,他們直呼“小布的風太厲害、太可怕了”,三天後,這支國民黨部隊被我軍打得落花流水。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我還了解到,小布的風在中國革命和我軍歷史中,更有著神奇的特性。它溫和又神秘、高貴而樸實,它浩蕩起伏的韻律猶如我軍官兵殺敵制勝的激盪之情;在敵軍那裡,它的聲響又似敲響的陣陣喪鐘……

小布的風更深地連著我的情與心。由於我處於特殊的工作環境,工作性質與小布的昨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小布是紅軍第一部電臺的誕生地,也是我軍通訊部隊的誕生地。這是一片為中國革命戰爭和建立共和國立下不朽功勳的光榮土地!

02

幾年前第一次到小布時,我坐在誕生我軍第一部電臺的龔氏家廟的廳堂裡,聽小布村一位紅軍的後代向我講述七十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我母親見過毛主席,她經常給埋頭寫書的毛主席送去涼好的茶喝。毛主席抬頭時總會客氣地微笑著說:‘謝謝老表。’”龔氏後代告訴我,毛主席他們從井岡山到達小布時,一個個都很瘦,像是幾個月沒有吃飽一頓飯似的。(注:的確沒吃過一頓飽飯,我曾在軍事史料上查閱過紅軍這段艱難的歷史。)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但小布和寧都人民為了支持子弟兵,寧願自己捱餓,一天內就捐獻出五千五百塊大洋和七千多雙草鞋及其他物資。這是紅軍下井岡山以來,獲得的第一次補給。據說紅軍軍需部門用籌集到的這批錢財和物資,為全軍上下每人發了四角小洋和新草鞋、新襪子。得到支援的官兵們頓時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戰鬥力大增。

而以毛澤東為首的紅軍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福音:農民們“不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權,還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權”。一九三一年二月,成立不久的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小布村發佈了《土地問題與反富農策略》的“第九號通告”,認為“農民是小私有生產者,保守私有是他們的天性”,“他們起來熱烈地響應參加土地革命”,就是為了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深知土地對農民有重要意義的毛澤東還特地依據這一通告精神,以蘇維埃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的名義,給時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曾山寫了一封題為《民權革命運動中的土地私有制度》的信,進一步明確了已經分給農民的土地性質:

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這田由他私有,別人不得侵犯。以後一家的田,一家定業,死的不退,租借買賣,由他做主。田中出產,除交土地稅於政府外,均歸農民所有。吃不完的,任憑自由出賣,得來的錢供給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儲蓄起來,或改田地,或經營商業,政府不得藉此罰款,民眾團體也不得勒捐。

毛澤東的信和他對農民土地的政策精神,使得蘇區人民的革命積極性獲得了空前的高漲,支持紅軍的精神也變得徹底而無畏。

03

那時的小布村,既是以毛澤東為首的紅軍總部及蘇維埃中央局的所在地,也是土地革命的中心,更是革命武裝力量最聚集的地方。自然,也是國民黨眼中最想拔掉的釘子。

一九三〇年十月,蔣介石調集十萬大軍,採取“分進合擊,長驅直入”的作戰方針,對我撤至贛南的紅軍主力發起了第一次大“圍剿”。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紅軍怎麼辦?“誘敵深入”,瞅準機會,擊其要害。在著名的“羅坊會議”上,經過六天六夜的激烈辯論,毛澤東的這一正確主張得到了採納。“誘”即為佯退,“深入”即為退至不能退時進行反“圍剿”。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毛澤東用紅色鉛筆的筆頭在地圖上圈出“小布”和鄰近的“黃陂”兩個地名。選擇此地,有六大好處:這裡有積極援助紅軍的人民,這裡有有利作戰的陣地,紅軍主力全部集中在這裡,在這裡發現了敵人的薄弱部分,在這裡可以使敵人疲勞沮喪並因此產生過失。毛澤東如此解釋,接著又言:

人民這個條件對於紅軍是最重要的條件。這就是根據地的條件,並且由於這個條件的優勢,第四、第五、第六等條件也容易促成和發展。所以當敵人大舉進攻紅軍時,紅軍更容易從白區退撤到根據地來,因為根據地的人民是最支持也最能積極援助紅軍反對白軍的。

他的這一思想成為我軍戰勝敵人最根本的軍事指導思想和法寶,並一直沿用至全殲境內國民黨軍隊。

“那時的小布,有吃的,有住的,我們能落腳,又安心。”朱德夫人、革命老大姐康克清後來回憶小布的戰鬥經歷時,說過這樣的話。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那時,我們村上的青壯年們,穿上草鞋,繫上紅領巾,拿起大刀長矛,跟著隊伍去堵擊敵人,村上的婦女和老人、兒童,組織起嚮導隊、偵察隊、擔架隊、運輸隊、洗衣隊、慰問隊,而且還設立了兵站。可以說,挖地三尺,砸鍋賣鐵,傾全村之力,支援反‘圍剿’的紅軍主力。”

老鄉帶我站在紅軍橋上,指著百米之外那塊如今已正式命名的“誓師廣場”說,“當時這裡是一片河灘地,十二月下旬,反‘圍剿’的戰幕拉開之前,紅軍為了鼓勁壯威,在此召開了臨戰前的一次萬人誓師大會。毛澤東、朱德親自上臺作動員,而且毛澤東還親擬了誓師臺兩側的一副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進,游擊戰裡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讀到多年前毛澤東的這段經典軍事語錄,怎能不讓人感嘆領袖之偉大英明!

“紅軍在小布誓師大會的那一幕,可以說使我們這個小山村從此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閃閃發光!”老鄉從他的父輩口中得知了當年的情景,向我轉述,“河灘上的會場,紅旗獵獵,槍矛林立,與周圍的山岡上的紅葉交相輝映。‘勇敢衝鋒’‘拼命殺敵’‘多繳槍炮’‘擴大紅軍’‘工農萬歲’的口號此起彼伏,震動山河。”

04

一九三〇年十二月,紅軍在小布村一帶為入侵之敵準備了大“口袋”。但狡猾的敵人沒有輕易上當,毛澤東、朱德耐心而冷靜地等待“大魚”上鉤……

機會終於來了,號稱“鐵軍師”的敵十八師張輝瓚部正從東固向永豐龍岡進發。毛澤東立即下達對張輝瓚部的“伏擊”命令,並在三十日一早,與朱德披著濃霧,將紅軍前線總指揮部移至距龍岡僅十五華里的小布黃竹嶺半山腰。“總司令,你看這景緻,真是天助我也!當年諸葛亮借東風大破敵兵,今日我紅軍乘晨霧全殲頑敵捉張賊也!”毛澤東詼諧道。

“是啊,該讓老蔣嚐嚐我紅軍的厲害了!”朱德司令大手一揮,“殺敵衝鋒啊!”

頓時,我各路紅軍全線出擊。戰鬥持續一整天,直到傍晚六時許才結束。張輝瓚部第五十二旅、五十三旅及師部九千餘人無一漏網。兩個旅長或被斃或被俘,張輝瓚則是被搜山的紅軍活捉。此次戰役紅軍共繳獲槍支九千餘支、子彈一百萬發、無線電臺一部。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一九三一年元旦,紅軍乘勝追擊,又用了不到三天時間,將敵譚道源的五十師主力軍打得落花流水。殲滅一個旅,俘虜三千餘人,繳獲長短槍兩千餘支、機槍四十餘挺、子彈十三萬發、電臺一部。至此,蔣介石的第一次“圍剿”徹底失敗。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毛澤東在反“圍剿”結束之時,興奮不已,詩興激揚,在小布村的龔氏家廟裡寫下了著名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第一次反“圍剿”,我軍殲敵萬餘,繳獲戰利品無數。令小布村人最為驕傲的是那一部半(其中半部已壞)敵軍的電臺。

而我作為一名軍人,與一代又一代官兵一樣,從此銘記了這個與自己的部隊曾經有著特殊關係的地名——小布。

05

紅軍在小布時第一次有了“一部半”電臺,也從此結束了“瞎子”“聾子”的窘境。

“我們家的廳堂裡,因此也熱鬧起來,每天都有一群年輕的紅軍戰士在這裡聚集。有一天,幾位紅軍戰士忽然爭論了起來,連毛主席也被吸引過來一探究竟。”龔氏後代指著陳列在廳堂側面的一間“電報室”,向我講述了他母親曾經講給他的一段故事:

那是反“圍剿”剛剛結束,毛澤東的警衛員陳昌奉見幾位紅軍戰士圍在一個笨重的鐵疙瘩旁嘀嘀咕咕,於是也湊過去看熱鬧。陳昌奉左看右看看不出啥名堂,便飛起一腳,踢向那個像酒罈子似的鐵疙瘩,嘴裡還憤怒地說道:“這些國民黨老爺兵,打仗不忘喝酒呢!”

“小鬼,你莫要踢啊!這可不是酒罈,是無線電臺用的硫酸罐子喲!”陳昌奉回頭一看是毛澤東,趕緊收回又提起的右腳。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無線電臺是啥東西?”陳昌奉和紅軍戰士們好奇地問。

毛澤東指指一旁的兩隻木箱,說:“就是這寶貝疙瘩,它的作用可大呢。有了它,兩地相通,不用跑路,調動部隊靈活得很。”

“你是說它能讓兩個相隔很遠距離的人通話、送情報?”陳昌奉覺得不可思議。

“是嘛!”

“那不成為古書上寫的‘千里眼’‘順風耳’了?”陳昌奉瞅著那箱子裡的玩意兒,大驚小怪起來。

毛澤東笑了:“是嘛!它以後可要派上大用場了!”

十天後,也就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這一天,以“一部半”電臺為基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無線電通訊部隊正式成立。從國民黨軍隊投誠過來的電臺人員王諍任隊長、紅軍指揮員馮文彬任政委,無線電通訊隊編有監護排、運輸排和炊事班等,共一百多人。毛澤東、朱德又簽發了《調學生學無線電的命令》。

“一部半”電臺,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奇蹟

不久,在小布赤坎陳家土樓開辦了第一次無線電培訓班,之後,這些骨幹又隨紅軍主力在贛閩交界的根據地,用“以師帶徒”的方式連續開辦數期無線電培訓班。至一九三二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所通訊學校成立,成批的專業軍事通訊人才成長為我軍的一個個“順風耳”“千里眼”,在配合我軍粉碎敵人的一次次反“圍剿”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小布,因此也成為我軍通訊與情報肇始的搖籃。

“嘀,嘀嘀……”

“嘀嘀,嘀!嘀嘀嘀……”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此刻,站在紅軍橋上的我,耳邊似乎響起了不絕的無線電發報聲,伴著這聲音的是,我軍克敵制勝後雪片般的戰鬥捷報和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那氣壯山河的朗朗吟詩聲。


作者簡介:馬娜,軍旅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青年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代表作有《滴血的乳汁》《天路上的吐爾庫》《中國機器人》等,首屆茅盾文學新人獎獲得者,徐遲報告文學獎獲得者。

聽聽我的故事,寫下你的故事,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微信搜索關注:我的好故事(ID:zghgs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