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定义两性关系?(原创干货)

爱是什么呢?

用经济学定义两性关系?(原创干货)

爱就像是一件商品对于消费者的意义。不过商品毕竟是商品,它没法与消费者互动,所以这种爱属于单相思,时间长了,消费者需求就会发生变化,即消费对象转移,原来对此商品的渴望自然会转嫁到其他商品之上。

当商品变成了人,情况就不同了。二者(供给者与需求者)就可以进行互动,这种爱的期限就可以得到有效延长(“两者可以进行互动”是种什么概念呢?即供给一方可以不断实现再生产,而且新生产的产品都有专门的市场以及足够的市场空间去消化。这样一来双方谁也离不开谁,因为是否存在其他类似的市场还难说)。

朋友间交流得少了,双方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原来的市场就可能会停产,正如旮旯角落里的商品引不起消费者的注意,因为货架上存在更吸引他们的东西,而原来那种强烈的需求感已经没了。

用经济学定义两性关系?(原创干货)


爱的本质就是供求。人类天生的孤独感,导致他们对同性或者异性抱有强烈的需求(与社会初期的群居情形有关,人是社会的动物,在社会出现之前,人类或许没有“爱”的概念)。

而伦理学的结构也预示着人类对于异性的需求将是古往今来津津乐道的话题。爱情,是一个神圣的符号。出于一种孤独感,还有对异性的需求,或许还要加上一些生理因素,两性间相互爱慕,并产生如雪莲花般的爱情。

“女朋友为什么需要你?因为她伤心需要你安慰,她生病需要你照顾”。当她对你没有任何需求时,你们也就并不适合在一起了。因为这证明消费者心理已经发生变化,她对一件不能和她互享供求的商品不感兴趣。

用经济学定义两性关系?(原创干货)

以婚姻为例,对于“爱情是否需要面包”这一问题,大家各执其见,我的答案是爱情不需要面包。

因为供求只在双方心理层面进行,不涉及物质交易,没有面包依然可以有爱情。相反需要面包的是婚姻。爱情与婚姻不是充要关系。过去很多人认为一段婚姻维持一辈子依靠的是爱情,其实不然。拿爱情做一辈子的筹码这在结婚十年以上的夫妻眼中是不可想象的。

但需要补充的是,婚姻依然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这是因为持久的婚姻依靠的是一对成熟夫妇时常经营的供需关系。所以,想要爱情长青,就要学会经营,经营得越好,投入成本越低,边际效用却是递增的。

用经济学定义两性关系?(原创干货)


为什么要排斥早恋呢?这是因为消费者也是有年龄结构分层的,哪些属于稳定的消费者,哪些属于供需易发生变化的消费者,弄清这些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无疑,年轻的小姑娘属于后者,他们大多数由于太年轻,所以对于自己的真实消费需求并不清楚,因此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投资市场,早恋的结果通常是一拍两散。这是这类市场的常态。从培养有效市场的角度看,国家立下法定婚龄的做法无可厚非。

其实在“爱情”的市场模式下,兼具了标准化生产与差异化生产两种生产方式,任何商品都有发展成为另一件商品的趋势和潜力。因此如何对这个市场进行投资是我们爱情生活的一个重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