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一條公路,兩條鐵路,走過十年,走過半個世紀,依然像盒帶的磁條,記錄著青春奉獻、跨國情誼的軌跡。在這三條路上,有人苦苦尋找著熟悉的面孔,有人成為他人銘記半生的朋友,而他們都在中國援建中相遇交匯,在這三條路上,三個溫暖人心的故事發生了,從起點到現在,依然清晰鮮活。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一條公路一把手術刀,20多位中國員工排隊為巴基斯坦母親輸血

1965年,中巴兩國決定修建喀喇崑崙公路,中國政府先後派逾萬名築路人員,到巴基斯坦進行築路施工。為保障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中國醫院配備專門的醫療團隊,為當地帶去了諸多醫療便利。在中巴公路修築期間,中國駐巴醫療隊所處環境非常艱苦。醫生和護士都只能睡帳篷,只有手術室、病房才是石頭砌成的小房子。許多中國醫務人員無論多苦都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來自巴基斯坦洪扎帕蘇村的馬基隆,在16歲那年,得知母親長了個7斤多的腫瘤。因為當時醫療資源的匱乏,當地大醫院也束手無策,母親被診斷為“只剩下一個月的生命”。傷心的馬基隆忍不住偷偷跑到外面放聲痛哭,絕望之中,他和父親前往當地的中國醫院求助。

中方經過商議後,決定為馬基隆的母親做手術。原本看見一線希望的馬基隆得知手術需要大量輸血,一時手足無措,在醫院門口傷心大哭。中方醫生安慰他:“小朋友不要哭,有我們在呢!”令馬基隆一家人沒有想到的是, 20多位中方員工主動站了出來,排著隊為馬基隆的母親輸血。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在母親術後恢復期間,中方醫生經常去他們家看望。考慮到他們一家生活困難,醫院沒有向他們收取任何醫藥費。馬基隆母親在中國醫生精湛的醫術下,變得開朗起來,身體也越發硬朗,又健康生活了36年。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隨著中巴喀喇崑崙公路的通車,家住公路臨村的馬基隆也成為了一名司機,常常往來於這條公路上。而手術之後,馬基隆母親則成為了一個“中國迷”,甚至在家裡看電視都只收看中國的中央電視臺。多年來,馬基隆與母親一直心存感激,直到母親去世前還囑託兒子,一定要找到中國醫生表達感謝。時隔40多年,馬基隆在《等著我》節目現場不但見到了當年的主刀醫生,還見到了曾參與母親救治的醫護人員,以及為母親獻血的築路員工們,圓了母親多年的心願。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一條鐵路一張照片,承載坦桑尼亞老人對中國好友48年思念

1970年,中國援建者在非洲崇山峻嶺之間,歷時六年建成了坦贊鐵路。隨著這條鐵路的建設,坦桑尼亞的小穆和中國的老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小穆名叫Benedict Mkanyago,與飾演“卷福”的Benedict Cumberbatch名字相同,又被稱為非洲“卷福”。時隔近半個世紀,當年的小穆已經是老穆了,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老楊。他不遠萬里來到《等著我》節目現場,看著手裡那張泛黃的照片,說:“老楊,我想你!”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48年前的情景,他歷歷在目。17歲那年,小穆高中畢業後在一家建築公司做會計,聽說中國人來援建鐵路立馬前去應聘。那時候是一箇中國人帶一個坦桑尼亞人來開展工作。也是在那時,小穆和老楊結下了不解之緣。負責會計和採購工作的兩人,每天幾乎形影不離。荒草地上用布搭的帳篷就是他們的辦公室,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兩把板凳。老楊教小穆用算盤算數、背乘法口訣,提高了不少工作效率。節目現場老穆回憶起當年學珠算的場景,依然感覺十分“神奇”,他清晰地記得老楊教給他的算盤用法,示範一番之後還特別帥氣地甩算盤、撥算珠。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工作之餘,老楊也會帶小穆去看中國電影,給他翻譯講解更多的電影情節。小穆最喜歡看的兩部電影就是《鐵道衛士》和《英雄兒女》。在非洲高原上修鐵路,施工環境十分惡劣,當地基礎設施不完善,地面崎嶇不平路段難行。小穆生病時,老楊送他到離工地很遠的醫院,找到中國醫生來為他醫治,還經常帶著煮好的飯菜去看望他,有時候一天來回好幾趟。看小穆經常喝生水,老楊更是專門為他準備一個綠色的軍用水壺,裡面裝滿熱水;晚上的時候給他掛蚊帳,防止蚊蟲叮咬。

有一次,老楊拿來相機教小穆怎麼使用,第二天,小穆就用相機拍下第一張照片,就是他保存多年的老楊的照片。在援建工程結束的前一年,老楊還鼓勵小穆參加培訓,爭取留在鐵路車站工作。曾經被認為不可思議的坦贊鐵路在1976年如約通車,儘管施工過程中遭遇過暴雨、兇猛的野生動物也隨時會出現,中國援建者從來沒有退縮。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經過培訓,小穆終於學成歸來,趁著放假迫不及待想要見老楊一面,給他看自己拍的照片,誰知老楊已經回到了中國,他們就此斷了聯繫。但四十多年來,他對老楊的想念從未停止。他說,“不管是哪個國家,朋友就是朋友。”當“希望之門”打開,熟悉的身影並未出現,老楊已經過世,而他的女兒則帶來了爸爸珍藏多年的照片,和老穆手中拿著的那張一模一樣,老穆忍不住掩面痛哭。而當年風華正茂的部分中國援建者也顫巍巍地走到現場,與老穆一一相擁。原來,老穆曾經吃過王純德老人煮的飯菜,也在高貴文老人所在的醫療隊看過病,還看過馬雷老人放映的電影。當和他們坐在一起,老穆再次感受到久違的溫暖與幸福。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一天接打電話80多次只有一張家庭合照,他把青春獻給安哥拉鐵路

34歲的段志華曾參與安哥拉本格拉鐵路建設。本格拉鐵路局作為業主方,因為擔心沒有懂行的人可以運營,一直不願意接收工程。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段志華和同事一起,決定開辦一所中國鐵路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不過,創建初期,他們就遇到學員喝水這一大難題。因為學校駐地在城市郊區,沒有乾淨的飲用水,段志華聯繫了當地的自來水公司,希望可以把水通過對方的主管道輸送到學校,但一開始自來水廠並沒有答應。段志華不甘心,天天到自來水廠協調,三個月後才圓滿解決。

在中國修建的鐵路旁,一位非洲老鐵路人講述溫情故事

除了建學校之外,段志華還是本格拉鐵路調度室主任,洛比託碼頭礦區支線完工,當地老百姓突然來到施工現場,堅決不同意段志華他們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段志華當時壓力很大,如果不能順利安裝防護欄,意味著工人們兩年的努力付諸東流。他一家一家地跟他們溝通,最忙的時候一天接打電話至少80多次。就算再忙,段志華也堅持自學葡萄牙語,就為了更好地用當地老百姓聽得懂的話來溝通交流。最終,當地百姓明白了中鐵修建本格拉鐵路的良苦用心,做出了讓步。

自從2008年來到安哥拉工作,段志華十年來很少回家,唯一的一張家庭合照成為他的情感寄託。他已經記不清有幾次錯過父親的生日聚會了,就連三年前兒子出生的時候,他也沒能陪在家人身邊。他說,“虧欠家裡人的事太多了,最好的彌補就是在這邊好好工作。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安哥拉,讓這裡的人們用上中國標準的鐵路。”而現在,還有很多人像他一樣,常年在海外參與援建工作,默默無聞地堅守崗位,奉獻熱血與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