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錚錚7
看到這個問題,作為一名媽媽,實在忍不住想說說,
不要給孩子把尿!不要給孩子把尿!不要給孩子把尿!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為什麼不能給孩子把尿?
孩子太小,把尿會傷害孩子頸椎。當過媽媽的朋友都知道,剛生下來的孩子,太小太軟,豎著都抱不起來,怎樣來把著他的雙腿。而且月子裡的孩子膀胱不存尿,一天要尿個十幾次,頻繁的把尿,影響孩子的發育和正常休息!
孩子稍微大了些,過了半歲,還是不要去把尿。因為把尿就是在刻意的在讓孩子去尿,並不考慮孩子是否有尿意,對孩子來說,除了有肛裂的危害,長期把尿,會影響到孩子心裡健康,讓孩子分不清自己的尿意。見過很多老人,孩子玩的好好的,突然端起孩子,讓孩子尿,孩子不願意,還不放手,非的尿出一點,所以很多孩子養成了,只要家長一端尿,就能尿出來一點點!
孩子自主排便訓練最早也需要到18個月,所以,父母們不要以為從小開始給孩子把尿,孩子就可以早早的學會自主排便,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如果想要去訓練孩子自主排便,可以等到孩子一歲半以後。當孩子自己有便意,紙尿褲可以乾爽兩個小時以上,媽媽們就可以開始有意的去讓孩子自己去小馬桶。
所以,不管是對孩子身體健康,還是對孩子心裡健康,或者是讓孩子早日可以自理自主排便,把尿都是沒有好處的,尤其是小嬰兒,千萬不要去把尿!
豌豆媽媽育兒
過早把尿易引發脫肛。眾所周知,新生寶寶的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尤其是頸椎、脊椎都很軟,還不夠結實。所以,寶寶三個月前,枕頭枕太高、枕著家長手臂睡覺、長時間豎抱、讓寶寶過早站立都是不利於寶寶頸椎、脊椎生長髮育的。而把尿則更容易發生危險!
同時,把尿成習慣後,會導致孩子沒尿也要憋出點尿,有尿卻不會自己尿,從而導致括約肌受到影響,易
引發痔瘡和脫肛。建議寶寶一歲以後再把尿,前期可以使用紙尿褲解決。
除了把尿,還有很多育兒的陋習媽媽一定要規避。
一、剪睫毛
剪睫毛可以讓睫毛變長?錯!眼部感染的危害正在靠近!
人的睫毛不僅僅是為了美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護眼睛不受灰塵和強烈光線的刺激。而且,睫毛本身就有一個新陳代謝的週期,就像頭髮一樣會掉,也會長,所以,剪睫毛不但不會使睫毛變長、變翹、變濃密,反而會因為失去睫毛的保護屏障,增加感染眼部疾病的幾率,從而有可能引發寶寶的各種眼疾。而新長出來的睫毛比較短且比較硬,會刺激到寶寶的眼球、結膜和角膜,會讓新生兒產生怕光、流淚、眼瞼痙攣等異常症狀,嚴重者還會繼發眼部感染。所以父母完全沒有必要給新生寶寶剪睫毛。
二、綁腿
綁腿會影響髖關節發育,嬰幼兒時期,寶寶四肢處於蜷曲狀是寶寶的正常生理現象,隨著寶寶生長髮育,這種情況均會慢慢消失的。而老人們常說的O型腿,是由於過早站立、佝僂病等因素引起的,主要跟後期護理不當有關係。
想用“綁腿”、“蠟燭包”預防羅圈腿、塑腿型的做法是錯誤的!這種方法不僅不能預防羅圈腿,反而會影響寶寶髖關節發育,以及寶寶四肢的血液循環,綁的過緊甚至可能面臨截肢的風險。
三、開襠褲
特別是在鄉下,經常看到很多寶寶穿著開襠褲到處跑,有時候也不注意衛生,隨地就坐下來玩了。殊不知,長期穿開襠褲可能導致寶寶的私處被細菌侵襲、被外界損傷、容易被蚊蟲叮咬、隱私意識薄弱、出現交叉感染以及情感交叉綜合症等問題。
穿開襠褲需要這樣做:
① 不在室外穿,在家穿時也要保證家中的衛生與清潔,避免寶寶隨地玩耍,不注意清潔;
② 穿完開襠褲一定要及時地用溫水清洗寶寶的私處;
③ 在寶寶未滿一週歲時可以穿開襠褲,但要與尿布或紙尿褲配合使用。
四、剃光頭
很多地方都有剃滿月頭的習俗,也有很多人認為,常給寶寶剃光頭,可以讓寶寶的頭髮更黑更濃密。事實上,頭髮的多少、粗細和顏色主要取決於遺傳營養和身體健康狀況等多種因素,與剃不剃胎毛和理髮的頻率沒有任何關係。
寶寶的皮膚薄、嫩、抵抗力弱,剃刮不止容易損傷皮膚,引起皮膚感染,還可能破壞毛囊,導致長不出頭髮。所以,不要給寶寶剃光頭!理髮沒問題,但千萬不要刮光。
五、寶寶發燒不能立即服用退燒藥
某種意義上發燒不一定就是壞事,因為低燒不但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威脅,還能提高寶寶的抵抗力,使病菌變弱,有利於戰勝炎症。
假如寶寶一發熱家長就立即喂退燒藥,將會減弱今後寶寶對抗疾病的能力。所以,只要單純體溫不超過38.5度,不要急著吃藥,先給寶寶進行物理降溫退熱,同時注意給寶寶多喝水,預防脫水現象。
如果寶寶發燒超過3天,並出現哭鬧不停、反應差、高燒不退或高熱驚厥,同時合併頻繁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時,應儘快就醫,不得耽誤病情。
六、塑料奶瓶長期使用
塑料奶瓶使用時間不得超過3個月。目前市面上的塑料奶瓶分為:PP、PC、PPSU、PES等材質,其中PC材質的奶瓶遇高溫會釋放出雙酚A。其餘材質的奶瓶,只要保證是正規廠家生產,正確使用,一般不會釋放雙酚A。但是,再好的材質長期使用後,經過高溫、奶粉殘漬的腐蝕、清洗消毒,都會有一定的損耗,誰也不能保證就一定不會釋放雙酚A。為了寶寶的安全起見,建議每3個月更換一次塑料奶瓶。
松達媽媽提醒,提倡科學育兒,為寶寶成長護航,給寶寶一個快樂童年。
松達媽媽
很多人認為把尿可以讓寶寶擺脫紙尿褲的束縛、遠離尿布疹的困擾,既省力又清潔還節省紙尿褲。一些老人還認為:“孩子越早把尿越好,可以從小養成定時排尿的好習慣。”這種說法對嗎?讓我們來看看把尿到底對孩子好還是不好,還有醫生的建議哦!
把尿並不能幫寶寶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
早把尿,能幫孩子養成定時排尿的好習慣嗎?答案是否定的。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兒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玉瑋在微博上指出,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而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
培兒屋兒科醫生說,好多家長問寶寶多大才需要把尿,我們的意見是與年齡無關,都不需要把尿。孩子通常在兩歲後,膀胱功能發育逐漸完善,這時他才能明白想要大小便時的身體感覺信號,這時寶寶才真正準備具備自己上廁所的能力。過早把屎把尿除了能省些尿布錢和給家長帶來滿足感以外,對孩子實在沒有什麼好處。
1歲以前,與其說把尿是訓練孩子,不如說是訓練家長找到孩子比較容易排尿的時間,比如吃奶後5~15分鐘、睡醒後。
長時間給寶寶把尿的危害
太早把尿,不僅不能幫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1、對寶寶的脊椎不好
新生兒的脊柱是直的,到三個月會抬頭時,頸椎前凸,形成了第一個彎曲;六個月會坐時,胸椎後凸,脊柱形成第二個彎曲;一歲會走路時,腰椎前凸———脊柱形成了第三個彎曲,這樣才形成了人脊柱的自然彎曲。
如果把尿姿勢的不正確,會增加骨骼發育不良的風險,發生脊柱側彎、駝背等情況,影響孩子一生的健康。
2、寶寶的括約肌得不到鍛鍊,反而易尿頻
家長頻繁地給孩子把尿,會讓孩子對大人的指令產生條件反射尿尿,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而反射排尿。由於缺乏憋尿的經歷,其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
張思萊奶奶也指出,由於把尿不容易掌握時機,把尿時間長了,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加大,會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3、不利於嬰兒髖關節的發育,也容易造成嬰兒脫肛、肛裂等現象
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崔玉濤也指出,局部頻繁把便,嬰兒會頻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鬆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現象,也就是脫肛。脫肛又會造成嬰兒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程度,這又容易引發肛裂。
中國人痔瘡發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係。
4、對寶寶的心理不好
你想啊,本來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來小便啥的,還有那麼多噓噓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尿布+紙尿褲”,經濟而舒適的選擇
在寶寶未能自主排尿之前,給寶寶紙尿褲是最好的選擇。
傳說中紙尿褲引起寶寶的很多問題,都是謬論,很多國家已用幾十年也未發現類似問題。倒是傳統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嬰兒脫肛現象,造成痔瘡的前提。中國人痔瘡發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係。
只要掌握紙尿褲的正確使用方法,媽媽們時完全可以放心給寶寶使用紙尿褲(紙尿褲最大的問題其實是不環保,因為其中的吸水成分是不能降解的)。
很多媽媽選擇給寶寶白天尿布+晚上和出門時紙尿褲的搭配,一來更經濟,二來夏天寶寶更涼快,三來可以避免和反對使用紙尿褲的家人起太大的衝突。
不把尿,孩子更早學會自主便尿
有研究發現,晚上穿紙尿褲睡覺的孩子,很多在2歲前後甚至更早就能夠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這是因為不把尿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依據便意來排尿的,所以對便意的掌握比較好。
而夜裡把尿的孩子,2歲時多數還需要煩勞父母半夜起來把尿。而過多把尿的孩子,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
如何正確訓練寶寶如廁?
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崔玉濤指出,孩子能夠接受排便訓練的前提是:
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
2、對坐便器和排便產生聯繫;
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
一般來說,寶寶長到一歲半以後,都能靈活地坐、站、走、蹲、起,這說明他們的肌肉、神經已有了一定的發育,加之寶寶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時開始訓練坐便如廁比較合適。
可以準備一個適合孩子使用的馬桶,當孩子表達便意時,建議他到馬桶那兒去處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應表揚;如果反抗,不要強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如廁的習慣。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時間開始喜歡站著尿,而且亂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遠。這是男寶寶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責備,要抓住這一時機引導男寶寶站著尿。
小結
以前的尿布都是手洗、晾乾,父母當然希望寶寶儘快學會上廁所。但現在的爸媽們因為有紙尿褲就不用再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帶紙尿褲並不是為了使大人省事,關鍵是不要給孩子脊柱、括約肌等造成不良影響。
把尿的危害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所以家長更應該重視,不要為寶寶以後的健康埋下隱患。
心連心好月嫂
身邊很多媽媽都在糾結要不要給孩子把尿,孩子八個多月了,試著把尿的時候,哪怕是一分鐘,就是不願意,使勁全身力氣哭,不把尿的時候,馬上就尿了床上,要不就是尿溼了褲子,有時真讓人生氣。
其實,這種情況相信很多爸媽都遇到過,所以,我們就要了解孩子多大適合把尿呢?
首先,爸媽們要放平心態,等到孩子18-24個月才合適把尿,這時孩子控制小便的神經和肌肉才開始成熟,能夠很好的控制便意,慢慢掌握好孩子的小便規律,就能很好的進行把尿了。
其次,如果這時候把尿,孩子還是不配合,那就先放棄,過會再把,不然,讓孩子使勁掙脫,對孩子的肛門也不好。
然後,把尿的時候,還可以一邊吹口哨,一邊進行,讓寶寶產生條件反射,放鬆尿道括約肌,就很容易尿下來。
最後,還可以給寶寶買個可愛的小便盆,引導寶寶自己坐在上面尿尿,養成習慣後,寶寶想尿尿了,肯定會自己去尿,或者指著告訴爸媽。
寶寶需要把尿,這樣可以慢慢養成定時排尿的好習慣,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括約肌。
我是燃媽,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馬上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燃媽育兒
把尿是一種自然的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會發現,把尿方便、有效、環保,而且節約資源。不過,反對給寶寶把尿的人則認為,嬰兒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還不足夠成熟,無法有意識地自控排便,把尿是把你的意志強加到寶寶身上。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作為父母,你有權力決定什麼對你的寶寶最好。
嬰兒多大可以把尿
如何給寶寶把尿
1、觀察寶寶,瞭解他的排便模式。你的寶寶一般什麼時候排便,多久排便一次?他總是會在某個特定時間排便,比如剛剛睡醒的時候?還是會在必須排便的時候,做出某些特定的聲音、動作或表情?
2、當你的寶寶發出典型的即將排便的信號時,你用雙手從後面輕輕地分開寶寶的雙腿,扶著寶寶凌空坐在馬桶、尿盆、痰盂等上方。如果寶寶還很小,豎頭不是很好,就讓他的頭、頸、背舒適地靠著你的一側胳膊或是你的腹部。
3、在寶寶排便時,你要發出“噓噓”的聲音,或是其他類似水流的聲音,或是說“尿尿”。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在這個聲音和排便之間產生關聯。
4、每當你發現寶寶要排便時,擺好把尿的姿勢後,你都要重複這個聲音,直到他排便結束。時間久了,你的寶寶就會把這個聲音作為要排便的信號,把自己要排便的意願,跟把尿聯繫起來。
5、晚上睡覺時,在床邊放個尿盆。晚上寶寶醒來吃奶之前,或是有煩躁表現的時候,就給他把尿。一些有經驗的媽媽說,寶寶很少會在深度睡眠時大小便,而且通常會在需要排便前表現得煩躁或是發出其他類似的信號,一般都足以吵醒跟寶寶同睡的父母。你也可以晚上給寶寶戴尿布,不過這可能會讓一些寶寶對把尿這件事感到混亂。如果你想讓寶寶光著屁股睡覺,別忘了在他身下墊二三塊防水尿布,以防他尿床。當他尿溼後,你可以輕輕地抽出最上面那塊防水尿布,這樣可以儘量少打擾他的睡眠。
媽媽一分鐘
我是佳楠,家有男寶三歲,全職寶媽,喜歡較真,熱愛分享,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佳楠育兒,我會持續分享育兒經驗與心得。
這個問題其實就目前來說沒有可靠的相關研究,也沒有相關有質量的數據不好給出一個確定的答覆,那麼我結合自己的育兒經驗和相關學習,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中國的普遍現就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把尿或把便,這一普遍現象中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比較多。那麼把尿或把便到底可不可行?好不好呢?不能一概而論,特別是在沒有具體可靠的研究下。
二、把尿把便的危害性是否真實有依據
其實把尿並沒有傳說中那麼可怕,至於說把尿、把便會導致孩子有尿床的心裡問題、會產生便秘、肛裂、直腸脫垂,這些令人焦慮害怕的說法,是沒有可靠的證據。至於心理影響,不強制給孩子把尿,不在公共場合把,孩子沒有什麼不良情緒的表現,我覺得這些擔心也是多餘的。
三、把尿把便的情況(觀察尿意便意)
其實現實生活中,把尿應該是負責照看孩子的主要照料人,經過和孩子的長期相處,留意觀察孩子在有尿意,便意的時候順勢而為的去把,因為他們抓住了孩子尿尿的時間規律,而不是強迫孩子去把。只要不是強迫勢的去把,把本應該活動玩耍的時間都用來把尿把便了就行。但要注意不要勉強孩子,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不要穿開檔褲,不在公共場合隨意把。
四、把便把尿能更快的適應如廁訓練,更早學會自主排尿排便
雖然前面說了那些危害沒有依據,但還是比較粗糙,沒有系統的研究,但不可否認,前期經過把尿的孩子在後期進行如廁訓練的時候他們能更好的適應接受。也更容易學會自主排便。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照看人也不一樣、家庭也不一樣,結果也會有差異。
五、觀察孩子情況適時進行如廁訓練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開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膀胱,比如他能清楚的說出:“我要尿尿”。 或者忍一下到衛生間去尿時,就可以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當然在這裡我還是要強調,孩子之間都會有差異,一般孩子18個月左右基本具備瞭如廁訓練的跡象,但有的孩子需要到2歲才具備這樣的能力,無論早晚都不要強迫孩子,仔細觀察他,要懂得順勢而為。
現實生活中儘管你是堅持科學育兒的新父母,估計也無法做到孩子的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也無法杜絕孩子“被把”,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被把尿便了,那麼看了這篇希望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內疚和擔心,甚至因此而引發的家庭矛盾。
歡迎關注佳楠育兒,我會長期分享親子閱讀,育兒經驗,如果覺得有用就點評轉發給更多的人吧!
佳楠育兒記
謝謝邀請,首先回答,雖然把尿在我國普遍存在,但兒科醫生和育兒專家都反對把尿,國外的育兒書籍,如美國兒科學會的育兒百科,則建議孩子一歲半以後再進行如廁訓練,就是訓練引導孩子自己上廁所大小便,沒有把尿這一說。
現代育兒反對把尿,是因為把尿存在如下危害。
一是人類控制排便的尿道和肛門括約肌到三歲左右才能發育完善,在這之前,孩子是不能自主控制的。即使給孩子把尿正好尿了,那也是孩子該尿了,把與不把他都要尿的。
二是對孩子脊椎不好,因為把尿不好控制孩子的姿勢,通常孩子上身彎曲著,這樣可能對脊椎的骨骼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三是可能對孩子的髖關節造成影響,髖關節其實就是臀部裡面的兩塊大骨頭,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把尿一般是大人兩手抓著孩子的大腿,大腿向上翹,孩子在掙扎,就可能對髖關節造成不良影響。
四是可能造成脫肛和肛裂,長時間肛門下垂和擠壓,就可能造成脫肛。
但我覺得偶爾的把尿應該問題不大,儘量不要頻繁把尿。
使用尿不溼,或者尿不溼與尿布結合,或者多準備幾條褲子,就是大人麻煩點。
事實證明使用尿不溼是安全的,又衛生,當然使用尿不溼要勤給孩子清洗,保持清潔和乾爽,就不會紅屁股了。
但孩子一歲半以後,可以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而不是把尿。
嘟嘟寶貝
感謝邀請!
首先,來說說把屎把尿的危害:
幾個月的寶寶大腦發育不成熟,吃完就拉,這就是所謂的“直腸子”。過早的把屎把尿會影響孩子脊柱和髖關節發育,容易造成關節鬆弛甚至脫位。
其次,對孩子的括約肌不好。
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過早的把屎把尿還容易引發孩子痔瘡和脫肛。孩子在把屎把尿的過程中用力過大,增加脫肛的風險,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最後,建議媽媽們在寶寶22~27個月的時候,再開始對寶寶進行排便訓練。
在這之前還是給寶寶用紙尿褲吧,媽媽們勤換,每次大便之後用水清洗寶寶的屁屁,晾乾再塗上護臀膏,就可以避免紅屁屁了。
素衣清顏淡若煙
不建議給寶寶把屎把尿,寶寶到一週半或兩週後就會有自主排洩能力。
首先,寶寶還沒有控制膀胱和排尿的能力,尿尿和粑粑都是沒有規律的。寶寶一歲半以後才開始有自主排洩能力,而且排尿訓練過早,可能會導致排尿功能障礙。
其次,孩子正在專心玩,我們習慣一會問一次寶寶有沒有尿,嚴重破壞寶寶的注意力。即使孩子明確表示沒有,我們還不信任寶寶,再三催促該尿了。
最後,要是等到寶寶準備好了可以自主排洩,等他們有屎有尿的時候,他們會告訴我們,而不是我們一直追問他們,當寶寶沒控制好自己,即使尿了一兩次褲子又有什麼關係呢?
思雨媽咪
一直都知道把尿不好,但是為什麼不好,我也一直說不清楚,相信很多新的爸爸媽媽都不清楚這個問題。
壞處:
1、對娃的脊椎不好
2、對娃的括約肌不好
3、對娃的心理不好
4、 容易引發痔瘡和脫肛
把尿能達到訓練孩子控制排便的目的嗎?
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尤其是1歲以前,與其說把尿是訓練孩子,不如說是訓練家長找到孩子比較容易排尿的時間,比如吃奶後5-15分鐘,睡醒後。這還是比較成功的排尿訓練。
失敗的排尿訓練在1歲前比比皆是,後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據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據被把這個動作來反射性排尿。比如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潑尿才能接著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為憋尿而哭鬧。
1歲之後,孩子們開始有了一點控制便尿的能力,但是並不完善。這和老年人控制不好大小便是一個道理。很多家長苛求孩子,一旦孩子把尿時不尿,或 者不把尿的時候自己尿了,就會責怪孩子,甚至用呵斥打罵的方法來要求孩子尿尿之前必須告訴家長。這樣的家長,等老了之後,自己大小便控制不好的時候,要祈禱你的子女不要為此而呵斥你哦。
不把尿,少把尿,孩子更早學會自主便尿
實際發現,晚上穿紙尿褲睡覺的孩子,很多在2歲前後甚至更早就能夠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裡把尿的孩子,2歲時多數還需要煩勞父母半夜起來把尿。
白天也不把尿,或很少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較早開始主動告知便尿,較早開始會使用尿盆,或蹲下尿尿。
這是因為不把尿和少把尿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依據便意來排尿的,所以對便意的掌握比較好。而過多把尿的孩子,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
怎樣適當把尿?
孩子會爬,尤其是會走之後,很多媽媽發現,適當把尿是很方便的事情。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適當把尿也確實是可行的。
適當把尿,可以在6個月之後,寶寶睡醒後,吃奶後10-15分鐘嘗試把尿。而且要做到“四不”:
一,不過早。孩子出生後頭幾個月,便尿頻繁,且規律性差,自己也完全沒有控制便尿的能力。
二,不強迫。如果寶寶打挺反抗,要立即放下寶寶停止把尿。尊重孩子體現在每個養育細節。
三,不要在寶寶玩耍得正開心,專注的時候把尿。否則會影響寶寶的專注能力。有不會尿尿的人嗎?但專注能力如果不好好保護就會失去。
四,不要夜裡把尿。
把尿的媽媽還要知道一個普遍規律——孩子即便一開始很配合把尿,也遲早會開始反抗把尿。很多孩子在10個月左右開始,很多孩子更早。這不是孩子 “學壞了”,而是孩子對尿意的感覺發展了。他們開始在被把尿的時候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尿,還不想尿。另一個原因是自主意識的增強,開始討厭被強迫做事情。 於是很多孩子即便有尿,也不肯被把。“把就不尿,一放下就尿”,這是很多喜歡強迫把尿的媽媽的抱怨,也是很多寶寶反抗強迫把尿的方法。雖然媽媽會覺得不如 以前隨便把尿那麼方便了,但你願意因為寶寶的發展進步而懲罰他嗎?
“尿布+紙尿褲”經濟而舒適的選擇
白天尿布+晚上和出門時紙尿褲,這是很多媽媽的選擇。一來更經濟,二來夏天寶寶更涼快,三來可以避免和反對使用紙尿褲的家人起太大的衝突。
真正有效的排尿訓練
寶寶1歲半左右,很多媽媽發現給寶寶有時能在尿尿前提前告知了。這意味著媽媽可以開始做些簡單基本的排尿訓練了。(當然,如果繼續給寶寶穿紙尿褲,等到2歲再開始訓練也是完全可以的,且寶寶會學得更快。)
準備一個可愛的尿盆是個不錯的選擇。一個方便而可愛的尿盆會讓寶寶更願意在有尿的時候主動去找尿盆,或者告訴大人。還會讓寶寶慢慢學會自己脫褲 子提褲子,學會控制自己準確坐上尿盆的動作,和不尿到外面的技巧。這些能力的提高,還會增強寶寶的自信。(如果這時還在把尿,甚至因為寶寶不配合把尿或不 提前告知尿尿而呵斥寶寶,寶寶能學會什麼呢?)
市面上賣的尿盆有很多種。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愛好來選擇。一種不喜歡就換一種試試。
很多媽媽發現,領寶寶到衛生間,讓寶寶學習蹲下尿尿也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還有一個廣泛適用的辦法,就是大人上廁所的時候讓孩子進來“觀摩”。小孩子都是從模仿中學習的,尤其喜歡模仿大人的做法,做起來覺得自己很厲害 的感覺。告訴寶寶,“媽媽想尿尿了,要去廁所,坐在馬桶上,然後噓噓,然後起來提褲子,然後沖水。”很多寶寶會僅僅因為喜歡沖水而喜歡使用馬桶的。
保護小屁屁
小屁屁的困擾,一是尿液的浸泡,二是外傷。
無論使用尿布,還是紙尿褲,都要注意勤換,勤洗屁屁,必要的時候用寶寶霜保護臀部皮膚。要給小屁屁留出曬太陽和通風的時間。
如果不穿尿布或者紙尿褲,請儘量給孩子們穿閉襠褲,而不是開襠褲,無論男女。這樣可以保護孩子的屁屁不被髒東西和細菌沾染,也可以讓男孩子的小 雞雞減少磨傷刮傷的可能。有的媽媽抱怨穿閉襠褲會經常尿溼褲子。實際上不就是多洗幾條褲子嗎?就準備個五六七八條唄。晚上過一次水,洗去大部分尿液後扔進 洗衣機,何其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