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曹操

歐洲的曹操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在其廢墟上建立了一個個日耳曼國家,這些日耳曼國家大多如曇花一現後很快歸於沉寂,只有法蘭克王國在克洛維的統治下逐漸強盛起來並征服了高盧地區。然而在克洛維死後他的兒子們將法蘭克王國的領土瓜分,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629年達戈貝爾特一世重新統一法蘭克,可達戈貝爾特一世依然沒擺脫當時盛行的封建采邑制度的束縛——他將法蘭克王國分成三個子王國:紐斯特里亞-勃艮第、阿基坦、奧斯特拉西亞。自己擔任紐斯特里亞-勃艮第的國王,兩個兒子統治另外兩個王國。

不過達戈貝爾特一世沒能料到他死後他的子孫們終日聲色犬馬,貪圖享樂,殆於國事,逐漸淪為了貴族大臣手中的提線木偶,被世人稱為懶王。這一時期法蘭克王國的實權逐漸轉移到宮相手中——宮相原為王宮的管家、國王的僕從。絕大多數宮相由國王任命,也有一些是由貴族推選出來的。因為宮相地位顯赫,逐漸成為控制王宮和軍隊的重要位置。宮相們的立場也不盡相同:他們有的支持國王,有的則站在貴族一邊。紐斯特里亞-勃艮第深受羅馬皇權至上的影響,其宮相大多支持國王。奧斯特拉西亞則是日耳曼人集中的地方,其宮相往往率領貴族反對國王。

六世紀下半葉紐斯特里亞-勃艮第和奧斯特拉西亞的國王沒有管好自己的老婆,實權分別被兩個王后操控。而兩國宮相也趁機通過巴結掌握實權的王后的方式擴大自己的權力,公元687年勢力日漸壯大的奧斯特拉西亞宮相丕平二世擊敗紐斯特里亞-勃艮第和阿基坦兩國的宮相,成為整個法蘭克的實際統治者。丕平二世死後法蘭克重新進入動盪不安之中,最終丕平二世的私生子查理•馬特在權力鬥爭中勝出。本來丕平二世死後宮相之位是該由其婚生子繼承,而且一開始丕平二世的妻子普萊克特魯德的確把持了大權,準備扶植自己的兒子上位。然而查理•馬特一向以兇殘毒辣著稱,普萊克特魯德對這個競爭對手深感忌憚,於是就將其投入監獄。不久紐斯特里亞發生叛亂,查理逃出監獄並召集一些奧斯特拉西亞的軍隊鎮壓了紐斯特里亞的叛亂,將宮相大權集於己身。

查理·馬特上臺後各地貴族的叛亂仍然不斷,與此同時東方的阿拉伯帝國卻迅速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超級大帝國,這對法拉克王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查理·馬特面對的形勢可謂內憂外患,查理·馬特為應對內憂外患的局勢而進行了一場對歐洲後世歷史影響深遠的改革——正是這場改革奠定了歐洲封建采邑制度的基礎:查理·馬特廢除了無條件分贈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把從叛亂貴族那裡沒收來的土地和一些教會的土地分贈給貴族,但他們必須要為國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義務,宣誓效忠。與此同時采邑的賜予者也有義務保護忠心效力的受領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采邑被規定為不得世襲,只限終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義務或者死亡,賜予者有權收回采邑,終止封授關係,要是繼續以前的關係,則必須重新分封。在這一改革過程中查理·馬特甚至沒收了部分教會的土地,導致他和教會的關係一度緊張。

在改革的過程中查理·馬特打造了一支龐大的騎兵隊,這是為應對此時法蘭克王國面臨的巨大外患而創建的:此時同屬日耳曼系統的薩克森人攻入萊茵地區的法蘭克尼亞;原本居住在如今的蒙古草原的柔然人在被新興的突厥人驅逐後效法前輩匈奴進入歐洲,被歐洲人稱之為阿瓦爾人,他們創建的阿瓦爾汗國進入了巴伐利亞。不過此時法蘭克人所面臨的最大外患還是地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在711年征服西班牙後於720年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奪取納爾榜地區,繼續北進,攻入法蘭克王國的阿奎丹。阿拉伯名將阿布德拉赫曼統率的騎兵,粉碎了當地貴族的抵抗,長驅直入,直抵波亞迭。查理聞訊,率領一支由奧斯特拉西亞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組成的軍隊來到都爾。732年10月兩軍在今法國境內羅亞爾河之南、都爾與波亞迭之間的原野上發生激戰。阿拉伯人雖然是一支久經戰鬥的軍隊,但因沿途劫掠財物甚多,士卒無心戀戰,結果被法蘭克人擊退,悄然退走。查理打算趁勝攻取納爾榜也未成功。都爾之役(或稱普瓦提埃戰役)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它不僅捍衛了法蘭克王國的獨立,也阻止了阿拉伯人向西歐的繼續深入,避免歐洲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同化。查理由於這一戰功,名聲大振,獲得了“馬特爾”(意為錘子)的稱號,因此後世又稱他為鐵錘查理。

儘管建立了如此不世之功,查理也並沒廢黜早已有名無實的法蘭克王室,他依然以宮相之名實際統治著法蘭克,因此也被譽為歐洲版的曹操。和曹操一樣的是儘管查理·馬特沒開創自己的王朝,然而他的行動卻為自己的後人最終篡奪王位,開創新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