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改制:三千年前最大變局,使中國人不再是鬼神的婢女!

提要:有人說,清末中國人遭遇三千來最大變局,可你們知道嗎?三千年前,我們中國人也經歷了一次最大變局!武王滅商之後,周公改制,“事鬼敬神而遠之”,使人不再是鬼神恭順的婢女。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甚至是在世界歷史上,這是人的第一次被發現。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同母弟。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武王於滅商第四年上病逝,他的兒子姬誦嗣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平定“三監”叛亂,營建東都,分封諸侯,制禮作樂,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周公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大。

商代是一個鬼神統治下的社會,帝是最高的神祗,支配著自然界的風、雲、雷、雨等等,又主宰著芸芸眾生,能給人以福佑,也會降災於人間帝之下,有眾多的神靈,日、月、山、川、風、雲、雨、雪、鳥、蟲等等,無一非神;已經作古的先祖先妣,也一一成神,且往往與自然界的神祗合二為一。天地之間,鬼神為大,人只能向他們乞求。故此,商代祭祀繁多,人們從甲骨文整理出來的祭祀名目就有一百多種。欲做什麼事,事先也得占卜,看看是否得到鬼神的允准。溝通人與神的巫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們不僅僅從事巫術,還涉足政治;官吏也都兼通巫術,巫與官是二而一的。商王則被目為“群巫之長”,商王本人也兼通巫術,往往身體力行之。

周公改制:三千年前最大變局,使中國人不再是鬼神的婢女!

大變革發生在商、周之際。

武王滅商的年代歷來有多種說法,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組公佈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夏商周年表》,把武王滅商的年代定於公元前1046年。第四年,武王病逝,他的兒子姬誦嗣位,是為成王。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攝政。以周公為代表的統治者認為:“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尚書・召誥》他們從夏商的興衰中總結出來的一條最重要的經驗教訓是天命無常,必須注重人的力量:“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國家大政方針從事神轉向治人。孔子在談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以後,又對周人的統治思想作了如此評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禮記・表記》)到西周,鬼神被擺在了冷板凳上,人不再是鬼神恭順的婢女。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人的第一次被發現。

周公改制:三千年前最大變局,使中國人不再是鬼神的婢女!

周初制度建設最重要的成果是周禮。周禮的種類、名目眾多,向有“三百”、“三千”之說。鄒昌林先生從《儀禮》、《周禮》、《禮記)中檢索出約90項禮儀。周公乃周禮的制訂者。周禮是孔子最推崇的一代禮制。

那麼,周禮是一種什麼樣的禮?

一般認為,它是在周初確立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範、儀節。也有人不滿於這一定義,提出己見:“它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原始巫術禮儀基礎上的晚期氏族統治體系的規範化和系統化。”

恕筆者直言:這些定義皆未切義。

禮有“本”和“文”兩個方面的內容,“本”指禮的精神和原則,是禮的內在特質;“文”指揖讓周旋的儀式和用來行禮的各種器物,乃禮的外在表現形式。

禮的內在特質有二,神秘性和倫理性。

在古代,人統治人的世界被歪曲成神統治人的世界。禮最初的作用,是事神以祈福祛災。《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求福也。”甲骨文裡面,禮寫作二玉在器之形,象徵人向神靈有所奉獻。殷代統治者以“率民以事神”為職責,禮就是溝通人、神的儀式。

1917年9月,王國維曾寫了一篇關於商周之際變革的文字。起初,他將這篇文字命名為《殷周論》,又在旁邊寫了第二個題目《殷周文化論》,後又擬題為《殷周制度不同論》,最後定名為《殷周制度論》。這幾個題目反映了他研究的重點的變化。王國維認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儘管這些文字帶有某些政治色彩,但是他論證的商周之際的變革,已成不易之論。就禮而論,商周之際的一個最大的變革是從事奉鬼神的手段轉變為強化倫理的工具。王國維說:“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在周禮中,倫理成為禮的基石。

周公改制:三千年前最大變局,使中國人不再是鬼神的婢女!

殷亡周興,以周公旦為代表的周初統治者汲取了夏、商的教訓,開始注重人的力量,形成了既“敬天”又“保民”的統治思想。在周禮中,倫理性與神秘性並重。這是為儒家所稱道的周公“制禮作樂”的主要內容。

禮的內在特質――神秘性和倫理性是藉助揖讓周旋的儀式和各種器物而得以表達的。歐陽修主持編修的《新唐書・禮樂志》說:孝慈、友悌、忠信這些倫理道德,必依憑於居處、動作、衣服和飲食。可謂一語中的。任何一種禮都要藉助某種特定的儀式和器物來表達其內涵,禮之義寓於禮之儀、器中。離開了禮儀與禮器,禮的內涵便無從表達。

與求諸內心的禮的內在特質不同,禮的外在表現形式具有等級性,從揖讓周旋的儀式到輿服、器皿、建築等各種禮物,無不講求貴賤之等,尊卑之別。這便是所謂的“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

深為孔子所禮讚的周禮,實即以神秘性、倫理性為內在特質,以揖讓周旋的儀式和器物上的等級區分為外在表現形式。

西周以禮治天下,有兩個意思:其一,禮是治國理民的原則、綱領,其二,禮涵蓋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這便是歐陽修《新唐書・禮樂志)所謂“凡民之事,一出於禮”也就是寓政於禮,藉禮行政。在原始社會,一些重大事情都藉助傳統習俗來辦理,在形式上,周禮依然沿用了這種方式,把國家大政方針寓於禮之中,重大事情都藉助從原始習俗演變而來的禮來實施。因此,各項禮儀大都具有政治、軍事、法令、教育等職能。對此,楊寬先生在《古史新探》一書中有精深的研究。

周禮的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有巨大的影響。

且讓我們從“文化”的定義談起。

何謂“文化”?眾說紛紜,國內一般將文化分為廣義與狹義兩方面。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狹義的文化僅指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在古漢語中,“文化”一詞是與“武功”相對而言的,與“文治”同義,指以“文”來教化、治理天下。漢代文化名人劉向《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那麼,“文”者,何也?唐代經學大家孔穎達《周易正義・象傳》說:“《詩》、《書》、禮、樂之謂。”漢語“文化”一詞的含義是用《詩》、《書》、禮、樂來教化天下。《詩》、《書》、禮、樂的核心是禮。因此,“文化”、“文治”與“禮教”、“禮治”同義。

在英語中,“文化”一詞寫作Culture。它源自拉丁文Cultura。而拉丁文的Cultura一詞系由Cultus演化而來。Cultus的涵義是:

A、為敬神而耕作。

B、為生計而耕作。

中國的“文化”注重精神教化,西方的Cultus強調物質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規定,就是道德的自我完善。

這種規定自周禮始。

正因為如此,周公被尊為“元聖”,即中國歷史上第一聖。吳國楨先生在《中國的傳統》(東方出版社2D06年版)一書中,譽周公為“集傳統文化之大成者”。吳先生說的“傳統”是指“先秦歷史留下的中國傳統”。周公不僅集此一歷史時期文化之大成,且影響以後二三千年中國文化,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