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國防軍和黨衛軍之間的區別真的很大嗎?

血瞳注視著你


喜歡研究二戰史的朋友都知道,當年效力於希特勒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分別有兩支武裝力量:黨衛軍和國防軍。那麼,這兩支同屬第三帝國的武裝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探討。

圖為黨衛軍首領希姆萊和女兒古德隆

黨衛軍,顧名思義就是保衛納粹黨的軍隊。它屬於德國納粹黨的內勤部隊,最早隸屬於恩斯特-羅姆創立的衝鋒隊,主要作用是保護納粹黨領袖希特勒並對付他的政敵。黨衛軍成立之初規模並不大,但隨著海因裡希-希姆萊掌權黨衛軍後,其規模和實力突飛猛進,到1933年時已有五萬多人。

作為納粹黨和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左膀右臂,希姆萊領導下的黨衛軍為了更好的效忠希特勒並保證納粹黨的利益,不僅武裝程度日漸提升,工作職能也愈發複雜。比如維穩鎮壓、情報刺探、刑訊逼供、種族清洗等等。

黨衛軍在最巔峰時期人員規模達到了可怕的四十七萬之多,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國武裝力量的綜合,就連臭名昭著的蓋世太保(秘密警察)也隸屬於黨衛軍。而黨衛軍最被人們熟知的惡行恐怕就屬對猶太人的種族大清洗。

不過,如果站在一個絕對客觀且中立的角度去評價黨衛軍,這支部隊無疑是最契合“軍人”精神的武裝力量。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他們對待敵人極為兇狠但又愛護自己的同胞,他們心懷責任感、榮譽感以及使命感,將希特勒視為絕對的領袖,即便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固執的效忠於希特勒。

也正是由於黨衛軍的存在,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的首都柏林才得以苟延殘喘。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你就知道黨衛軍對於希特勒的忠誠到底有多可怕:盟軍攻陷柏林後,有多達六萬三千餘名黨衛軍自殺,目的就是繼續追隨希特勒;拒不投降負隅頑抗的有多達七萬餘人。曾有一名黨衛軍士兵在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前留下這樣一句簡短的遺言:“告訴元首我已盡力,告訴我的父親我依然愛他!”而這也是眾多黨衛軍成員最真實的內心寫照。

而德國國防軍則是希特勒在發動侵略擴張時的主要武裝,由陸海空三類軍種組成,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常規及主要武裝力量。

圖為希特勒同德國國防軍軍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失敗告終的德國幾乎喪失了所有的軍隊。但隨著魏瑪共和國的成立,組建新的軍隊又勢在必行,所以在《凡爾賽條約》的諸多限制下,魏瑪政府於1921年正式組建了一支戰鬥力有限的軍隊:德國防衛軍。

直到希特勒上臺後,才正式更名為“德國國防軍”,併為了準備日後的侵略而秘密擴張國防軍規模及武器裝備。相比黨衛軍的“至死效忠希特勒”,同樣曾宣誓“毫無保留地服從希特勒的命令”的國防軍在最後時刻還是動搖了,他們甚至還多次策劃過刺殺元首的行動。

其實,當年的德國國防軍有些類似於今天的美軍:不隸屬任何黨派,向憲法負責!任何行動及命令都以憲法為準則。但由於希特勒在戰前瘋狂蠱惑和誘導,逐漸讓國防軍偏離了“以憲法為準繩”的軌道。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國防軍是德國納粹德國正式軍事力量的稱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軍隊幾乎全部解散。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根據凡爾賽條約在1912年成立德國防衛軍,人數大約40萬。希特勒當選為德國總理後秘密擴充德國軍隊,直到1935年納粹德國正式把防衛軍更名為德國國防軍,成為希特勒實現其野心的主力軍。德國國防軍由陸軍、海軍、空軍組成,其最高指揮機關是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黨衛軍是黨衛隊中武裝黨衛隊的分類,要與大家印象中的蓋世太保區、秘密行動隊區分開來,後者是黨衛隊中的特務組織,負責對猶太人進行清洗和恐怖統治,並不是軍事力量。而武裝黨衛隊也有相當多的部隊是純粹的作戰部隊,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精銳的作戰力量,哪裡戰事最緊急,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並未過分參與滅殺戰俘,反民族政策的平民屠殺,無論東線西線的盟國部隊對這類部隊都是充滿敬意的。

要說區別,那就是國防軍是國家的武裝力量,而黨衛軍卻是希特勒的私人武裝力量。雖然國防軍也宣誓效忠希特勒,但是其根本上是屬於國家的,執行最高統帥部的命令。而黨衛軍是直接屬於希特勒的,直接執行希特勒的命令。由於希特勒對國防軍尤其是陸軍存在偏見,總是懷疑陸軍軍官團看不起他,對他不忠誠,所以他大力發展黨衛軍,黨衛軍在武器裝備和人員上總是獲得優先補充,加之其人員素質較高,對希特勒有近乎狂熱的崇拜,所以其戰鬥力十分強悍,在希特勒自殺後,仍然與盟軍對抗,直至彈盡糧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