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場效應管極性?

薩風邊走邊唱


由於絕緣柵型場效應管在測量時容易損壞,所以一般建議查手冊來識別引腳。

可以用萬用表判斷結型場效應管的電極與管型。具體步驟如下:

用萬用表Rx100或Rx1K檔,用黑表筆接任意一個電極,用紅表筆依次觸碰另外兩個電極。若測出某一電極與另外兩個電級的阻值均很大(無窮大)或阻值均很小(幾百歐姆到一千歐姆),則可判斷黑表筆接的是柵極,另外兩個電機分別是源極和漏極。在兩個阻值均很高的那次測量中,被測管為P溝道結型場效應管;在兩個阻值均很小的那次測量中,被測管為N溝道場效應管。

也可以任意測量結型場效應管任意兩個電極之間的正、反向電阻值。若測出某兩隻電極之間的正、反向電阻值均相等,且為幾千歐姆,則這兩個電極分別為漏極和源極,另一個電機為柵極,結型場效應管的源極和漏極在結構上具有對稱性,可以互換使用。

若測得結型場效應管某兩極之間的正、反向電阻值均為無窮大,則說明該結型場效應管已擊穿或開路。


老馬識途單片機


如何判斷場效應管的極性?

答:場效應管是近些年來應用較廣泛的一種單極性電壓控制器件,它不但有自關斷能量,而且它具有輸入阻抗高(可以達到10^9-10^15Ω,這是普通晶體管所望塵莫及達不到的),而且它的噪聲低、動態範圍大、抗干擾能量強,是理想的電壓放大與開關器件。

另外,場效應管它可以直接與數字邏輯集成電路連接,並且要求的驅動電路比較簡單、功耗小、開關速度快達500KHz、開關損耗小、熱穩定性好、不存在二次擊穿問題和工作可靠等優點。還可以應用於DC/DC直流轉換直流、開關電源、便攜式電子設備中,但是它工作電壓還不能太高,工作容量也不能太大,所以目前只適用於小功率電力或電子裝置中。



場效應管有三個引腳;S→表示為源極、G→表示為柵極、D→表示為漏極,在漏極接電源正極、源極接電源負極時,柵極和漏極之間電壓為0v,溝道不導通,管子處於截止狀態。若在柵極和源極之間加上一正向電壓Ugs,並使Ugs等於或大於管子的開啟電壓Ut,此時管子開通,漏極D與源極S間有電流Ⅰd流過。Ugs超過Ut越大,導電能力越強,漏極D電流越大。

關於場效應管的類型;

①根據工藝結構進行分類,場效應管可分為“結型場效應管”和“絕緣柵場效應管”,用字母MOS表示。

②根據導電溝道所用材料進行分類,場效應管可分為N型溝道和P型溝道兩種。

③根據零柵壓條件下源極、漏極通斷狀態進行分類,場效應管可分為耗盡型和增強型兩種;(當柵極偏壓為0時存在較大的漏極電流的管被稱為耗盡型管,只有當柵極偏壓達到一定值時才有漏極電流的管被稱為增強型場效應管)。

下面介紹結型場效應管柵極G的判別方法;

①用指針式萬用表,將萬用表置於R×1K檔位,黑表筆接入場效應管的任一極、紅表筆分別接觸其他兩個電極;若兩次測量的電子值均很小,則說明黑表筆接的是柵極,並且該場效應管為N型溝道場效應管;若紅表筆接入任一個電極、而黑表筆分別接觸其他兩個電極,並且兩次電阻測量均很小,則表明紅表筆接入的是柵極,並且該場效應管為P型溝道場效應管;若兩次的電阻測量值較大,應該改電極重新測量,直到出現兩次電阻測量值均很大或很小的情況為止。

②結型場效應管性能的檢測;

使用指針式萬用表,將萬用表置於R×1K檔位,對於P型溝道場效應管,將紅表筆接入源極S或漏極D、黑表筆則接入柵極G,此時的電阻測量值應很大;再對調錶筆重新測量,若電阻測量值很小,則說明被測場效應管性能基本良好;若測量結果與上述情況不符,則表明被測場效應管存在故障。若柵極與源極之間、柵極與漏極之間均無反向電阻,則表明該場效應管已經損壞;或者,將紅表筆、黑表筆分別接入源極、漏極,再用手碰觸柵極,若錶針產生較大偏轉,則表明該場效應管性能良好;若錶針不擺動,則表明該場效應管已經損壞或性能不良。

最後順便說一下場效應管在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①焊接與拆焊場效應管MOS時,應該特別小心。因為MOS場效應管的輸入阻抗非常高,故容易造成感應電壓過高而擊穿場效應管的故障。因此,焊接元器件到電路板或從電路中拆取電子元器件和場效應管時,都要首先將場效應管的三個腳短路,並且根據先漏極、源極後柵極的順序進行焊接或拆焊。因此,應注意電烙鐵的地線連接好或者斷開電源,再進行焊接。

②M0S場效應管的檢測與保存,嚴禁以萬用表檢測MOS型場效應管的各極;並且保存時,MOS型場效應管將三個電極短路。

③結型場效應管的防止燒燬,因為結型場效應管不是基於電荷感應原理而工作,故不會因為感應而產生擊穿現象;但是應該注意柵極~源極之間的電壓極性切不可接反,否則易造成場效應管的燒燬。

④場效應管的電極互換,場效應管的源極、漏極是對稱的,故互換使用不會影響場效應管的性能;所以,除了柵極以外,其他兩個極的任一極均可作為源極或漏極使用,無需區分。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希望對提問者有一點幫助。

知足常樂於上海2018.7.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