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與哈爾濱的百年情緣和情思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作者:王靜,本文原載於《黑龍江廣播電視報》微博

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一部30年前的紀錄片,一次波蘭人的尋根之旅

7月8日,在哈爾濱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活動中,徐世銘首次展示了他近期的新成果——中文版的紀錄片《中國北方之星哈爾濱——波蘭人的情思》,並做了題為“原居哈爾濱波蘭人的情思”的講座。片中所展示的哈爾濱百年變遷,1989年度的哈爾濱街景市情,尤其是波蘭人與哈爾濱一百年扯不斷的緣分,令與會人員驚歎和感慨。

這部紀錄片是波蘭電視臺1989年來哈爾濱拍攝的,中波文化研究學者、卜彌格研究專家卡伊丹斯基去年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曾提到自己參與過這部紀錄片的拍攝。事實上,將這部紀錄片交給徐世銘的,正是“波蘭哈爾濱人”卡伊丹斯基。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他鄉遇故知

1993年,時任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的徐世銘隨政府代表團訪問波蘭,在第四屆邊境地方經濟貿易洽談會的新聞發佈會會場,一個金髮碧眼的波蘭人找到了他。“我很驚訝,因為他說他是哈爾濱人,名叫卡伊丹斯基。他會說中文,但是語速有點慢。”

卡伊丹斯基告訴徐世銘,自己在哈爾濱出生、長大,26歲才回到波蘭。“臨走的時候,我把展示哈爾濱風情的盒帶送給他,他記下了我們下榻的賓館。第二天不到10點,他就到了,專門找我敘舊的。老鄉見老鄉,也確實有很多話題。恰好我當時住的房子——郵政街47號就是原來波蘭僑民留下來的。我還告訴他,小時候我很喜歡去中央大街看波蘭民會的櫥窗,那裡總會發布一些波蘭本土的新聞。還經常去十二道街波蘭人那裡買郵票。”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卡伊丹斯基

那天,兩位“老哈爾濱”聊得很投機。“卡伊丹斯基說,昨天見面後就想著送我什麼禮物。他們那玻璃製品、瓷器都很有名,可是考慮到接下來我們還有旅程,就決定送我一盤錄像帶,是1989年他協助波蘭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已經在當地電視臺播放過。”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回到哈爾濱後,徐世銘把這盤錄像帶放進了單位的錄像機,可是由於東歐的錄像帶制式跟中國的制式不一樣,只能放出黑白的效果,再加上沒有中文字幕,無法瞭解紀錄片的具體內容,這盤錄像帶就被擱置了,並且一放就是近30年。

2017年4月,“波蘭人在哈爾濱”圖片展在哈爾濱舉行。觀展後徐世銘想起了那盤錄像帶,他決心將紀錄片翻譯成中文。2個月後,他在原居哈爾濱人大會上認識了波蘭代表團的隨團翻譯,中文名叫司徒靜,一箇中文說得很好的年輕波蘭女孩。當司徒靜把翻譯初稿交到徐世銘手中之後,這位75歲的老人邊看邊感動。“感動于波蘭歷史文化與哈爾濱市民生活的融合,感動于波蘭哈爾濱人對故鄉的感情,感動於遠離波蘭的僑民對祖國的眷戀。”

省圖書館高文華館長非常關注譯製過程,在他的技術支持下,這盤錄像帶的內容第一次以彩色的形式得以播放,並以電腦數據形式被保存。

三代“波蘭哈爾濱人”

紀錄片用大量詳實的資料,配以多名波蘭哈爾濱僑民的回憶講述,生動展示了一百年前波蘭僑民在哈爾濱生活的畫卷。哈爾濱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李述笑評價說:“這部紀錄片貴在有很多細節的描述,讓沒有親歷的人也能身臨其境。”

關於波蘭僑民早年來哈爾濱的起因,片中有真實的講述。中東鐵路的建設帶來第一批波蘭移民。當時中東鐵路技術和操作人員超過1/3是波蘭人,其中包括聖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的優秀畢業生。這批人多被任命為鐵路局和鐵路建設不同階段的負責人。波蘭工程師斯坦尼斯拉夫·克爾別茨曾是中東鐵路協會副主席。因為哈爾濱的工資高,食物價格低,許多鐵路職工都直接從波蘭來哈爾濱工作,其中很多享有很高的地位,身居要職。費利克斯·雅辛斯基為中東鐵路的主要醫生,哈爾濱的老火車站樓由波蘭工程師伊格納·季基特維奇設計。

十月革命的爆發,引發了第二波移民潮。一位波蘭僑民回憶說:“我來自被驅逐者的家庭,我爺爺、太爺爺從波蘭北部的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被驅逐到俄羅斯,分配了一塊地,從事農業,那裡屬於黑龍江北岸。我爺爺講,一開始情況並不差,種小麥,養很多牛。可是十月革命開始後,情況發生了逆轉,政府總在變,一會兒來紅軍,一會兒來白軍,不管誰來都合夥欺負虐待波蘭人……最終,實在受不了就跨越黑龍江逃跑到哈爾濱來了。”

另一位僑民說:“哈爾濱為什麼吸引人呢?因為這裡給部分波蘭人提供了從蘇俄逃亡的落腳地,對另一批人是良好的就業機會,掙錢發大財機會。不過只有很勤勞的人才能發財,比方說養牛的人。同樣有進取心的工匠經營大規模的車間,如切爾文斯基先生,在斜角街26號的金屬產品與行李箱工廠。有些商品只有在中國大街(今中央大街)141號的寄賣商店才能買到,可以分期付款。還有葛瓦里斯基先生、斯基德爾斯基先生,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雙手發了大財。當然,有的後來破產了。哈爾濱建了很多漂亮的房子,如葛瓦里斯基、雅布洛諾夫的別墅。發財機會很多,但是知識分子賺不到大錢,生活光依靠工資。”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超越種族,我們都是“哈爾濱人”

對於二十世紀初飽受亡國之苦的波蘭人來說,哈爾濱是一塊自由包容的樂土,即使離開很多年後,談起熱情友好的中國人,這些已經白髮蒼蒼的老人依然感到無限美好,一一回憶起在哈爾濱的日子:“我在學校樂隊擔任小號手,這讓我也有機會去中國婚禮上演奏。婚禮一般都在哈爾濱傅家甸舉行,我們4個人組成的小樂隊,會在飯店集合然後上車,跟新郎去接親,接到新娘後再去飯店,來回路上一路吹奏。主人給的紅包總是鼓鼓的,作為14歲的孩子,我總有零花錢。”

還有人回憶說:“我很看重這份工作。我剛來工作時大家都熱情幫助我,雖然給我的工資並不高,但可以生活。我得到很多福利,分東西別人1斤,我能分3斤。”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日軍佔領東北後,我沒有衣服穿,最大的問題是鞋——能找到什麼就穿什麼。吃飯也是個大的問題,我們簡直是吃不上飯。有時候從中國鄰居那得到一種餅。他們自己基本什麼都沒有,可是他們非常好心地跟我們分享。我媽把餅用油炒,捲起來,名字叫韭菜盒子。就這樣熬過了那13年。”

“回國前,我在哈爾濱生活30年了,在中國工廠工作10年,很多朋友幫我學中文,後來我說得不錯。我就是無法安排好自己的私人生活,因為當時的環境下,中國女孩不會選擇嫁給歐洲人。我最好的中國朋友在我上火車離開哈爾濱時哭了。”

“1952年我離開哈爾濱時才3歲,中國鄰居送給我一套衣服,包括小鞋、兒童夾克、中式帽子,祝我們回國一路平安。我鞋子上的刺繡是代表中國福神的漢字。”

中華文化就這樣在這些洋麵孔心中紮了根,在卡伊丹斯基的家中,至今收藏著中國朋友送給他的書法作品:知足常樂。尤其令人驚訝的是,波蘭人骨子裡的家庭觀念、孝道觀念和中國人如出一轍。一位僑民說:“1978年我爸爸回波蘭時,中波兩國情況差不多,可是以後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我的兩個姐姐去了澳大利亞,我爸爸已決定回波蘭,我覺得不能拋棄年老的父母。對年輕人來說,還是去澳大利亞會好些。”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哈爾濱還剩下一個叔叔,全中國就剩下他一個波蘭人。我們經常寫信讓他回來,希望他能在我們身邊,死後埋在波蘭的土地上。”一位女僑民回憶說。而她所提到的叔叔,就是哈爾濱的最後一位波蘭僑民愛德華·斯托卡爾斯基。1993年,77歲的他回到波蘭。1989年該片錄製時,卡伊丹斯基去他的宅舍拜訪了他,並將此稱為“此次旅行最重要的一站”。

兩位波蘭同胞在哈爾濱說母語、吃西餐、開啟一面坡葡萄酒開懷暢飲,並調侃說:“要喝就幹,這才是我們哈爾濱人的風格!”席間卡伊丹斯基也帶來了波蘭人的關切:你到底什麼時候回國?斯托卡爾斯基答:“早就考慮回國,可是總有事情耽擱。現在離這個計劃越來越近。在中國呆了一輩子,一開始不容易,特別是哥哥剛去世時,很不好過,慢慢的根越來越深,就這樣落下來,如今卻要連根拔起。”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尋根之旅

在那次回哈的旅程中,卡伊丹斯基去了頤園街1號、阿什河糖廠、老巴奪菸廠、皇山墓地、顯克微支中學舊址等所有波蘭僑民留下印記的地方,他甚至找到了妻子當年的故居,他們在那裡開始了少男少女的美好初戀。1989年的時候,那裡開了一家“冰花餐廳”。

對於這些波蘭哈爾濱人來說,他們一生都在找“根”。前半生,他們的根在波蘭。“波蘭之家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和快樂。我記得11月11日是獨立節,美好的節日還有5月3日,到那時,滿屋子都是我的朋友。我認識的老人、年輕人、旗手一起唱國歌時,令我們差點哭起來。我們在哈爾濱也能感覺到作為波蘭人的身份,也能享受到平時難得的歡樂。”

二戰結束後,波蘭政府派代表來到哈爾濱,此後800名波蘭僑民回到波蘭。“我記得很清楚,離開那天晚上,我坐在最後一節車廂,望著窗外哈爾濱的明亮燈光,感到自己人生的一個階段即將結束。”“到達波蘭邊境時,我們組織了一個比賽,看誰下車跑得最快,最先接觸到波蘭的領土。大家都非常興奮激動,趴下親吻祖國的土地。”

可是回到陌生的祖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複雜的感受。“他們給我們分配了比較滿意的職業,可是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用好我們的資源,比如我們懂中文,其實完全有更好的發揮空間。或許,是因為政府對我們不太信任,我們畢竟是從國外回來的,政治背景和傾向不確定。”斯托斯爾斯基的侄女則表示,由於在中國參加的高考無法得到波蘭教育部門的承認,她剛回國時只能做清潔工。面對鏡頭他們直言不諱:“說實話,如果可以選擇,我不想回波蘭。”

回到祖國之後,所有的波蘭哈爾濱人都經歷了茫然和重生,他們也由此開始了全新的尋根之旅。這一次,他們的根在哈爾濱。片中最年輕的出鏡者是當時年近不惑的葉日·恰耶夫斯基,如今他是波蘭什切青哈爾濱人俱樂部的副主席,當年返回波蘭時他只有3歲。“現在波蘭這邊沒人提起哈爾濱的這批移民,還有些人將俄羅斯和波蘭的移民混為一談。我總要糾正,漸漸地我對自己的糾正產生了興趣。我的祖先和其他波蘭人,到底怎麼到那個地方去的?我開始蒐集資料,我媽媽帶來不少東西,我開始有深度地研究這個話題。訪問當局,與老哈爾濱人聊天。10年時間,我的藏品和資料慢慢多了起來。”

最近幾年,葉日·恰耶夫斯基頻繁往返於哈爾濱和波蘭之間,與哈爾濱的城史專家互通有無,為挖掘哈爾濱與波蘭之間這段難得的緣分不遺餘力。哈爾濱代表團去什切青考察,也受到了他親人般熱情的接待。

在徐世銘的家中,擺著一個藍眼睛的波蘭洋娃娃。徐世銘說,這是當年在哈洽會上,一位波蘭客商送給他的。“展會期間她生病了,我給她買了藥,臨走的時候,她用這個娃娃表示感激。”波蘭和哈爾濱的緣分,一直在繼續。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就是這個洋娃娃

波兰与哈尔滨的百年情缘和情思

徐世銘與波蘭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