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女子花2000元跨境代購品牌包,始發貨地原來就在身邊

網購是多麼方便的事啊,只需要拿起手機輕輕幾點,全國的東西過兩天就送到家裡了!隨著跨境電商的日趨活躍,市民足不出戶,大家甚至還能買到越來越多的全球“尖貨”。據重慶海關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僅經重慶保稅港區通關通檢實現的跨境電商交易額達8.9億元、商品訂單497.07萬單,分別佔比全市同期總量的49%、60%。

然而,近日不斷有媒體報道,跨境電商成為消費陷阱“重災區”。由浙江省消保委扮演的“神秘買家”匿名購買了17家國內跨境進口電商平臺銷售的較為普遍的Loshi北海道馬油,測評結果顯示,僅有一家平臺有進口憑證。近日,江蘇蘇州警方也破獲了一起網上售假化妝品大案,花高價在電商平臺的代購處買的“迪奧”、“魅可”成本僅1元。

現在多個電商平臺被曝售假、賣家頻頻失聯、維權遭遇賣家和電商平臺“踢皮球”……跨境電商的“套路”實在太多。業內人士透露,製作海外小票、包裝、各種曬單、刷鑽、一日遊、真假參半銷售等,幾乎是“海淘”賣家慣用伎倆。

重慶女子花2000元跨境代購品牌包,始發貨地原來就在身邊

商品陷阱,網上找代購,2000元買到“山寨貨”

“打算入手一款輕奢品牌包,可拿到貨卻始終覺得有點不對勁,拿到正品店裡去諮詢,他們說是仿的。”前不久,重慶渝北區的沈女士花2000多元錢,從某電商平臺一個號稱“海外代購”的商家處,買了一個品牌包。當時網店廣告裡打的是絕對正品,支持專櫃驗貨,假一罰十。沈女士將包拿到正品專櫃一檢驗,卻發現是假貨。

沈女士隨即聯繫賣家要求退貨,可店家卻不認了,協商無果,沈女士意識到可能遭遇騙子,便報了案。

調查中,警方瞭解到,沈女士購買的所謂“海外代購”品牌包,其實始發地就在重慶渝北。這個假“海淘”團伙在電商平臺申請了多個賬號,聲稱做“海外代購”,但其實販賣的都是假冒品牌包,成本幾十元,一貼上正品商標,就能賣上千元甚至上萬元。為了取得顧客信任,該網店所售的商品全部都附帶購物小票和進出口海關憑證。同時,該店每件商品都支持正品專櫃驗貨。

目前代購渠道混亂,現在一張海外購物小票已不能證明奢侈品的真正身份了,許多網絡代購商都可以輕鬆“製作”。

據一位做代購生意多年的女士透露高仿小票的內幕:“網上有各種小票模板,只要配上一臺熱敏小票打印機,生意就做起來了,即便和真票據放在一起對比,無論是字樣還是紙張都看不出差別。可以打印英文、法文等多種語言,就連購買地也可以選擇中國香港、美國等。”

至於假小票的破綻,她說,只有拿條形碼到正品專櫃一掃,才會真相大白。不過,專櫃一般不會提供這種辨別服務,所以賣家往往很自信地支持顧客去驗貨,全無顧忌。而事實上,奢侈品專賣店或專櫃也不會出具相關證明。

重慶女子花2000元跨境代購品牌包,始發貨地原來就在身邊

代購品像舊貨,退貨遇“踢皮球”

今年2月份,家住九龍坡的林女士也在某海外代購平臺上購買了一款售價899元的蔻馳女式包。但當林女士收到貨時,卻發現包的兩側有明顯褶皺痕跡。

“花了錢買個次品,覺得很不甘心。”林女士隨即在平臺上聯繫賣家,表示商品與實物不符,要求退貨。賣家卻稱,出現褶皺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只要自己用東西塞進就可以將褶皺消除。林女士認為這種褶皺明顯是經過長期擠壓或是使用導致的,且不可能用填塞物品消除。但賣家只是表示不予退貨,並告知林女士,在其下單前,就已經告知林女士海外代購的產品不予退貨。若有任何疑問,讓林女士聯繫平臺,賣家不予負責。

林女士翻出之前的通話記錄,這才發現賣家之前確實曾發來一張“購買流程”,在流程的末尾處,確實有註明不予退貨。

“這和電商平臺的‘支持本地退貨’的說法不一致。”林女士又聯繫某海外代購平臺。平臺客服人員稱,林女士要先找相關權威部門鑑定確定所購貨物是否真正屬於瑕疵,同時還要看商家銷售的是否為平臺禁售的商品,再根據

其它的一些情況來判斷是否予以退貨。“就拿鑑定來說,我到哪裡去找權威部門做鑑定?這完全是平臺為了‘踢皮球’給消費者出的難題。”林女士稱,自己最後只有放棄退貨。

打款數十天,海淘感冒藥“蒸發”了

今年1月19日,網友Laurahas在重慶購物狂上發帖吐槽稱,他網上海淘的德國藥品經一家轉運平臺拼郵,最後包裹卻“石沉大海”。

他在網上從德國淘了退燒藥和一點感冒藥,委託一家名為“海帶寶”的轉運平臺拼郵。但該平臺通知他不能轉運退燒藥,讓其自行去DHL網上買面單,要麼聯繫德國方面退回郵件。隨後,Laurahas去DHL網上花了100多元買好面單發給了“海帶寶”。

Laurahas左等右等,卻遲遲等不到自己海淘的包裹。20多天後,他在平臺上進行查詢,發現自己的快遞竟然不見了。隨後一個多星期,Laurahas依然查不到快遞記錄。他在網上聯繫轉運平臺,平臺的客服人員不回覆,撥打客服電話,電話也一直佔線。Laurahas的快遞徹底不知了去向。

“真是有苦說不出,只有自認倒黴,還好這次海淘的不是什麼貴重東西,東西也不多,不然簡直要‘坑死’。”Laurahas表示。

重慶女子花2000元跨境代購品牌包,始發貨地原來就在身邊

身份信息被冒用,海淘額度被用光

微信實名認證、支付寶實名認證、收發快遞實名認證……上海的李先生原本以為自己的私人信息像上了“金剛罩”。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李先生在2017年雙十一期間,打算通過跨境電商海淘購買日用品,卻被告知,自己2萬元額度已經用光。但李先生根本沒買那麼多的東西。李先生通過海關總署下屬的跨境電子商務個人額度查詢平臺進行了明細查詢才發現,2017年自己海淘只用了1500元,而剩餘的1.85萬元額度,卻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其他人花光了,且購買的渠道遍佈各大跨境電商平臺,

甚至有人還通過幾家大型電商平臺使用了他的身份證號和姓名進行清關。

無獨有偶,去年2月7日,23歲的重慶人陳某在小紅書海淘了商品。4月11日,她接到假冒的“小紅書客服”打來的電話,最後被騙6000元。

“海淘”商品涉嫌仿冒較多 跨境電商成投訴“重災區”

上述消費者的經歷,正是讓眾多“海淘族”如鯁在喉的“鬧心事”。據《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行業發展研究報告》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為1113.4億元,增長率為49.6%。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關的投訴也迅速升溫。

據中消協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銷售服務類投訴69397件,同比增長78.25%。其中超5成為遠程購物投訴,遠程購物中的網絡購物佔銷售服務類投訴的41.90%,比去年同期增加33.97%。

據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原中國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收到的全國網絡消費用戶投訴案例庫顯示,2017年,對於國內跨境電商(主要為跨境進口電商)的投訴佔投訴總量的12.98%,同比增長1.37%。

“跨境電商在微信朋友圈‘殺熟’的情況很突出,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接1~2起。”市消委會相關人士介紹,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下單後又不想買了,卻被告知已下單不能退款;消費者購物用微信轉賬後賣家突然消失;消費者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卻沒辦法退貨和獲得賠償這三類問題在跨境購物糾紛中尤為常見。

近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了《2017年度中國跨境電商消費問題研究報告》。該中心對1312位跨境網購用戶的調研結果顯示,訂單被隨意取消、物流問題(物流慢、丟件、破損等)、發貨慢、關稅問題、退換貨問題、疑似售假為消費者遇到較多的問題。

“保稅區發貨”不一定靠譜 看清退換貨規則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消費者在通過跨境電商渠道購買商品時,要看清商品有效期,要小心“微商”等代購,牢記違禁物品清單,切莫輕信網紅爆款。並且一定要明白,“保稅區發貨”不一定靠譜,小心虛假票據陷阱,看清退換貨規則,小心轉運風險,小心“額度”被“盜用”。

同時,在購買跨境產品時,消費者要提升自己的消費認知,要明確跨境進口電商定義;要明白通過跨境網購平臺購買到的商品沒有中文標籤並不能表明商品存在質量問題,甚至是假貨;除此之外,跨境網購中有些商品不一定有發票。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表示,商家售假的性質可分為知假售假、製假售假、被動售假。如果消費者遇到商家知假售假的情況,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可申請退一賠三。遇到製假售假網站則可以舉報給工商等部門。如果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獲得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當確定自己的貨物是“海淘假貨”時,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維權——

1.保留有效證據

2.積極與商家協商

3.向交易平臺投訴

4.通過12315投訴

5.向警方報案

6.提起訴訟

相信一分錢一分貨才是避免買到假貨的終極真理。海淘有風險,大家買之前一定要研究仔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