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

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懶得搖。因為山林中過往的人煙稀少,詩人敢於脫去頭巾,表現出悠然自得,不拘禮法的形象。句中通 過“懶”、“裸”,突出了詩人在山中夏日乘涼的悠鬧情趣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夏日消閒圖畫。

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山亭夏日

唐代: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當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彷彿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閒自在的詩人。

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得勝樂·夏

元代:白樸

酷暑天,葵榴發,噴鼻香十里荷花。蘭舟斜纜垂揚下,只宜輔枕簟向涼亭披襟散發。

馬戴《楚江懷古》:“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閒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

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江村

唐代: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夏,詩人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在飽經戰亂之苦後,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妻子兒女同聚一處,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這首詩正作於這期間。

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

宋代: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妝面勝荷花。

鬢嚲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一場春夢日西斜。

此詞純用白描的手法敘述,選取了閨房中的一個情景,將美人的舉止、姿容、睡態和醒時模樣刻畫得極為生動逼真,極具生活氣息,讓人可知可感。詞格濃豔,頗見“花間”遺風。

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樂遊原

唐代:李商隱

萬樹鳴蟬隔岸虹,樂遊原上有西風。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陽更向東。

萬樹上都有蟬在鳴叫,驚嚇了河對面的虹彩,在樂遊原裡有陣陣的西風。

羲和駕著太陽車,一直到黃昏時分才停下來休息,不肯讓這夕陽結束,不肯讓太陽掉頭向東。

九首暑夏稻花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江樓夕望招客

唐代: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詩中所寫都是尋常景物:海、天、山川、燈火、星河、風雨樹木,月下的霜……但其妙處就在於在短短一首七律中用這麼多事物組合出一幅幅清新優美的畫面,就像一幅疏朗悠遠的山水畫,最後以人的心情作結,使整幅畫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