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友中的詩詞高手:張志和《漁歌子》賞析

釣友中的詩詞高手:張志和《漁歌子》賞析

【詩歌原文】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730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浙江金華人,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張志和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築茅屋讓他居住。其代表著作有《玄真子》集。

【作品賞析】

張志和的《漁歌子》共有五首,這首詞是其第一首。這首詞描寫水鄉風光,借理想化的漁人生活自道其隱居江湖之樂,寄託了作者熱愛自然、羨慕自由的情趣。

詞的開頭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麗清新的“江南春景圖”。“西塞山前”點明詞中所描繪的具體地點在太湖附近。這裡的春景如何呢?作者以生花之筆勾出:在黛色的山巒前,白色的鷺鷥在翱翔,粉紅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綠的江水在潺潺的流著,鮮美名貴的鱖魚自由自在的潛游,真是一幅“桃紅、水綠、魚肥、鷺飛”清新豔麗、生機勃勃的畫面。在這頭兩句中,作者寫了五種事物,有靜的,有動的,它們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山聳、禽飛、魚遊、水流、花搖,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一派生機躍然紙上。作者又如一位極善調色的畫家,在十四字所構成的畫面上,就有黛(山)、白(鷺)、紅(桃)、綠(水)、青黃(魚)等顏色,色彩明麗,濃淡相宜。

就在這明麗清新的背景中,一位煙波釣徒頭戴青色蒻竹葉編的大斗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在斜風細雨中,駕著一葉扁舟,盪漾在萬頃碧波之上,這是多麼灑脫倜儻啊!“青篛笠,綠蓑衣”作者緊緊抓住衣著的特點,簡潔明快的勾出一位漁民的形象。“蒻笠”之青,“蓑衣”之綠又給前面的畫面塗上了清雅的色彩。“斜風細雨”描繪出春雨的特點。“不須歸”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由於陶醉在清新、怡靜、安逸的大自然懷抱裡,因而不避風雨,流連忘返。這個藝術形象是作者對漁民生活理想化的描寫,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寫照。相傳張志和往來江湖,垂釣太湖時,常常“不設餌,志不在魚”,而是寄情山水。作者在這裡以深情托出一幅富有詩意的畫面,也就是寄託了自己不再留戀仕途,一心遁跡江湖、怡情山水,享此隱居之樂的情趣。

《漁歌子》一詞,句句押韻,聲調和諧婉轉,富有音樂感。語言風格清新流暢,色彩明麗而不嫵媚,字精句煉而無斧鑿之痕,正如南宋嚴羽《滄浪詩話》所說:“大家之作……其詞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這首詞字裡行間充溢著詩情畫意,創造了逸美超脫的意境。王國維在談到詩詞的意境時說;“境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人間詞話》)這首詞把景物描寫、人物刻畫、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談之令人心曠神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