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網際網路衛星,會不會革了運營商的命?

馬斯克的互聯網衛星,會不會革了運營商的命?

讓我們來討論下“鋼鐵俠”馬斯克的互聯網衛星會不會免去了我們選擇運營商的煩惱。

在北京時間的2月22日晚上22點17分(美國時間:22日早上6點17分),在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SpaceX成功發射了一枚獵鷹9號火箭。

這次搭載了三顆衛星,包括西班牙的Paz地球觀測衛星,但最令人關注的是這兩顆:Microsat-2A、Microsat-2B測試版雙星。

上面提及的兩顆衛星,被認定是:鋼鐵俠“全球互聯網衛星的部署計劃——Starlink的一部分。

SpaceX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提交了文件,Starlink計劃總計劃部署12000顆衛星,包括7518顆小於346公里高度的近地軌道衛星,4425顆軌道高度1100~1300公里的中軌道,而我們說到要發射的測試衛星,就屬於前者。

重點來了!

SpaceX預計2025年完成12000顆衛星時,能夠為地球人提供大於1Gbps/秒的寬帶服務,最高可達23Gbps/秒的超高速寬帶網絡!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樂觀的講,到那時候人手一個終端,我們就可以直接使用Starlink提供的服務,不再有移動、聯通和電信等運營商作為中間商賺差價,而且,我們訪問全球互聯網了不用翻牆拉。

這麼好的事可能成功嗎?

首先是Starlink能否順利完成。

在馬斯克之前,已經有了不少先驅。早在20年前,已經有很多人想到了部署衛星互聯網,最有名的就是摩托羅拉的銥星計劃,它們部署了77顆極地軌道衛星,總耗資50億美元,但由於終端昂貴,銷售乏力,導致項目正式投入使用半年後就破產,直到1999年3月銥星公司申請破產時,僅僅發展了5.5萬個用戶,只達到公司預期的盈利平衡點的十分之一。

最終這些衛星都被主動降低到大氣層燒燬了。在此之後,全球星系統、Teledesic衛星系統、Skybridge衛星系統,都失敗了。

但這些項目的失敗的地方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商業上。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帶動了終端設備的成本的大幅降低,巨量用戶的價值可以通過衛星接入體現出來。

所以那些在全球偏遠地區無法上網的幾十億人的用戶價值,將可以抵消發射衛星和運營所要花費的數十億成本。

按照馬斯克的說法:衛星互聯網計劃,前期投入可能要超過100億美元。不過,SpaceX的項目還處於早期階段,缺乏足夠的發射能力在短期內將數百,甚至數千顆衛星送入軌道。SpaceX的計劃,也還未得到批覆。

而且,衛星互聯網這件事,現在也不止SpaceX一家在做。

馬斯克的互聯網衛星,會不會革了運營商的命?

例如Facebook公司就一直在考慮部署衛星,為地球上的偏遠地區提供上網服務。但搭載其衛星的SpaceX的火箭發生了爆炸,衛星遭到損毀。

谷歌計劃投入10億美元,製造180多顆衛星發射升空,專門面向發展中國家偏遠地區的百姓提供上網服務。

谷歌和Facebook的目的就是發掘發展中國家尚未連接到網絡上的幾十億潛在用戶的資源,通過提供上網服務,可以在第一落點爭取到用戶。

早在2010年初,谷歌就聯合匯豐銀行與歐洲有線電視運營商Liberty Global發起“O3b計劃”,O3b的原意是“Other3billion(另外30億)”,亦指全球人口中目前仍舊不能夠上網的人口。

在2013年6月和2014年7月,谷歌各發射了4顆Ka波段衛星,構成基本的網絡框架。和之前歐美髮射的覆蓋面積更大、軌道高度達到地球靜止軌道的通信衛星相比,谷歌的衛星採用中低軌道,成本要低很多。他們希望利用相對廉價的MEO衛星提供10Gbps的數據傳輸服務,覆蓋非洲、中東、亞洲、拉丁美洲的150多個發展中國家。

但是由於幾位高管相繼離職,谷歌的衛星上網計劃進展實際上並不順利,項目的負責人格里格·懷勒(Greg Wyler),離開谷歌後,重新組建了自己的公司OneWeb,這家公司獲得了英國維珍集團和美國高通公司的資金支持,計劃向太空發射648顆衛星。每顆衛星的造價約為35萬美元,整個計劃需要15億至20億美元的成本。

谷歌在自身的衛星上網計劃受挫後,轉而與SpaceX聯手,正是看重了這家公司的可複用火箭、低成本衛星、衛星上網等業務,尤其是馬斯克所提出的利用衛星提供廉價上網的服務與他們之前的計劃一脈相承。

但是谷歌和馬斯克也都面臨一個重要的困難,他們都沒有獲得無線電波的頻譜控制權。

格里格·懷勒,曾經被稱為“一個可能比馬斯克更厲害的傢伙”,其實O3b項目是他自己的項目。

離開谷歌的格里格·懷勒,也帶走了O3b持有一些無線電頻率資源,能否獲得國際通信協會的無線電波段許可權,目前是谷歌和Space X面臨的難題。

中國也有自己的互聯網衛星。2017年4月12日,中國第一顆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成功發射,作為首顆自主研發的應用Ka頻段多波束寬帶通信系統的衛星,其通信總容量達20Gbps以上,超過中國此前所有通信衛星容量的總和,目的就是為中國40%沒有移動網絡覆蓋的國土提供網絡覆蓋。

馬斯克的互聯網衛星,會不會革了運營商的命?

在目前正在進行中的衛星互聯網計劃中,OneWeb公司的計劃是最成熟的。2015年,他們與兩家航空電子巨頭霍尼韋爾、羅克韋爾·柯林斯公司簽署協議,他們將利用OneWeb即將發射的600多顆低軌衛星,全球客戶提供網絡服務。

2017年6月25日,OneWeb從美國聯邦無線電管理委員會(FCC)拿到了低軌道衛星通信網絡的運營執照。通過O3b項目,他們已經獲得了特定頻段的使用權。

OneWeb公司股東包括了歐洲空中客車集團、印度巴蒂企業集團、美國休斯公司、國際衛星組織、美國高通公司、可口可樂、墨西哥薩利納斯集團等處於產業鏈各個位置的巨頭。

OneWeb2017年獲得日本軟銀集團5億美元的追加投資。而此次完成投資之後,軟銀在OneWeb公司的總投資已經達到了15億美元,持股40%。維珍集團的首席執行官曾經透露,到他們建成第二個“星群”的時候,發射的衛星將“比現在天空中的衛星總和還要多”。

而即便是OneWeb這件事能夠做的成,要說可以革掉運營商的命,甚至讓翻牆成為歷史,還是想的太多了。

首先是帶寬問題,通信業有一句話,有線的資源是無限的,無線的資源是有限的。衛星上網起到的都是消除網絡盲區的作用。覆蓋面積大了以後,能夠提供的容量就不夠,容量難以跟與日俱增的地面光纖網絡相比。

它的作用一個是可以給一些不發達地區解決上網困難,一個是在網絡管控的地區可以滲透過去。

但是要使用衛星上網,你首先要有可以接收和發射衛星信號的終端,當然我們手機裡面都有GPS導航芯片,接收通信信號的芯片成本也不會太高。

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你的手機能把信號發到衛星上嗎?手機信號充其量能發給幾百米外的基站,發給幾百公里高空的衛星?想想北斗終端要多大,而北斗也只是發發短信而已。

不是實現交互,就不是上網,而是聽廣播。

有些人當然要問,我們在飛機上上網不是還可以發朋友圈嗎?是的,那使用的是飛機上的轉發設備,不是你的手機直接發給衛星的。要不怎麼發一個朋友圈要好幾分鐘呢?

只要需要別人的轉發器,就拜託不了運營商,翻牆更不會成為歷史。

當然自己買一個終端也不是不行,成本或許也可以壓縮到100美元以下,但是電池小不了,而且要想用它來翻牆的話,這個終端可能也不大好買到。

馬斯克的互聯網衛星,會不會革了運營商的命?

你們覺得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