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解毒赤小豆,其性味甘、涼,入肺、大腸、肝經有清熱涼血之功

 赤小豆又名紅豆、紅小豆、赤豆、朱豆,為豆科一年生半纏繞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種子,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夏秋莢果,成熟時採收,曬乾,除去莢殼,雜質,即可藥用。中醫認為,其性味甘、酸、平,入心、脾、小腸經,有健脾益氣、利水除溼、解毒排膿之功。甘能補脾,性善下行而利水,為滋養性食療佳品,對脾虛溼盛,水腫脹滿,肢體重困等,療效甚佳。《本經》言其“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及肌脹滿”。《食療本草》言其“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

赤小豆的葉、花、芽也皆可入藥。

赤小豆葉,夏季採收。中醫認為,本品性味甘、涼,入脾、腎經,有清熱利溼之功,適用於小便頻數、遺尿、目赤腫痛等。《名醫別錄》言其“主止小便數,去煩熱”。《日華子本草》言其可“明目”。

赤小豆花,夏季採收。中醫認為,其性味甘、涼,入脾、肺經,有清熱止渴,醒酒解毒之功,適用於瘧疾、痢疾、消渴、傷酒頭痛、痔瘻下血、丹毒、疔瘡等。《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普遍瘧寒熱邪氣、洩痢、陰不起、病酒頭痛”。《名醫別錄》言其“止消渴”。《藥性論》言其“消酒毒,明目。散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又下水氣,並治小兒丹毒熱腫”。《本草綱目》言其“治腸中積熱、痔瘻下血”。

赤小豆芽,為赤小豆的種子經水罨發芽而成的豆芽。其性味甘、涼,入肺、大腸、肝經,有清熱涼血之功,適用於便血和妊娠胎漏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來源有二,功效應用大致相同。赤小豆偏涼,藥用力優;赤豆甘平略偏於補,多當食物。現在兩者已混用。介紹幾則赤小豆治療方,供參考。

1.赤小豆5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可健脾利水,適用於水腫病、腳溼氣及中老年人肥胖症等症。

2.赤小豆30克,雞內金10克,煮粥,作早餐服食,可清熱利溼,消積化瘀,適用於尿頻、尿急、尿道疼痛、尿液渾濁及小腹作脹等症。

3.赤小豆葉30克,桑白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健脾利水,適用於水腫、腳氣、腹脹及腹瀉等。

4.赤小豆葉30克,桑皮15克,紫蘇葉10克,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可宣肺利水,適用於腳氣、通身腫、二便澀少和氣促者服用。

5.赤小豆、生苡仁各50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清熱行滯,適用於腸癰,溼熱氣滯瘀凝所致者服用。

6.赤小豆100克,當歸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清熱涼血,適用於便血、先血後便和腸風便血者服用。

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種子,俗稱“紅豆”,其性味辛、苦、平,有大毒,兩者不可混用,以免中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