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校長|請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好校長|請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就是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

有句話是“行行出狀元”,一個優秀的廚子可能不是一個優秀的數學家,反之,也是這樣。無論我們怎樣對人進行分類統計一定是正態分佈的,我們所謂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數的。

........................................

不要總埋怨環境不好,

社會中的人都曾是我們的學生

貨車半途壞了,車上的貨物被哄搶一空;日本海嘯,災區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國開始一輪又一輪的碘鹽瘋搶;節日過後,垃圾成堆的天安門廣場和三亞海灘······

學校經常會埋怨社會、埋怨環境。不要埋怨!製造這些奇葩現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想想:學校教育給了他們什麼?

雖然我們沒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們應該有擔當,這件事是我們沒有做好的。那麼,學校教育到底哪裡出錯了?

只炫耀“車技” ,忘記目標

打了比方,很多校長如同賽車手,考慮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嫻熟的車技,但卻不知要把車開到哪裡?

今天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像中國教育這樣轟轟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繚亂,校長們總想把學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樣,明天和今天不一樣,如同夏丐尊在《愛的教育》序言裡所形容“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無人注意。

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和國際人才市場接軌,“我們的學校缺少文化,不缺口號,口號不是文化”。劉長銘以自己接觸的眾多國外學校來做比較,他說,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校長和中國校長相比,滿嘴有這麼多的口號和理念,談起來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現實中的落地。

沒有突破“放羊娃”的邏輯圈

劉長銘講了廣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問放羊娃,“放羊幹嘛呢?”“賺錢呢!”“那賺錢幹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幹嘛呢?”“生娃咧!”“生娃幹嘛咧?”“放羊呢!”······

冷靜下來想想,我們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麼?我們的教育其實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讀書、學奧數,上大學,找個好職業,然後買車、買房、娶媳婦,然後生子,然後孩子讀書、學奧數······

好校長|請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只把學生當成容器和機器,沒把他們當成“人”

不過,我們的教育價值也在發生改變,最初,是知識本位。把它形容為“容器”,學校塞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上個世紀90年代,教育價值向能力本位轉移。在老師看來,學生就是機器,要努力使他們具備各種能力,解決各種問題。

無論是容器還是機器,我們都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識、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憫等等人的基本屬性,都被忽視。中國學校把“以人為本”的口號喊得最響,但是,“中國教育卻最不以人為本”。

但是,是不是家長可以放棄學校教育?不時會讀到這樣報道,某家長在家庭私塾培養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學。劉長銘說,寫這種報道的記者,根本不懂教育。

學校是個小社會,學生到學校是要在社會生活中,完成一個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如果學校僅僅是為了傳遞知識,那麼,在目前的網絡時代,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好校長|請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劉長銘認為,未來,教育的本位要從知識、能力向“價值體系”轉變,這才是好的學校教育。那麼,什麼是教育價值體系,劉長銘以北京四中為例,認為,應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項都有具體的要求,均以“省略號”來代替,但是,並沒有最終結論——一直在補充。

價值體系不是課程

北京四中的這個教育價值體系並不是課程,我們老是喜歡用純技術的觀點來解決教育——重視什麼,就要開發什麼課程,開發課程很容易,入腦入心難。

價值只有滲透到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在一種完全不知不覺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舉了北京四中學生通過高考後到農村支教獲得的領悟:一個人,只有將自己理想和服務社會相結合,才是完美結合,來說明價值是如何滲透到人的心靈中去。

學校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前,

老師應該先做好榜樣

學校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也要讓老師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老師對工作充滿了熱情,那麼,學生們未來就會有職業精神。這種影響不是靠老師說教,也不是校本教材就能解決,人的影響,是無法代替。

有一年,北京四中一位家長給老師寫了封信,說孩子到了四中後有一件事情特別激動,即在分班測試結束時交卷子,當孩子把卷子遞給老師的時候,老師說了一聲“謝謝”。孩子回家後告訴父母:上學九年從來沒有任何一位老師跟他說過“謝謝”······

劉長銘問老師:說“謝謝”是大事嗎?但你平時說了嗎?他因此和在場的學校打了個“賭”,他說,從現在起,號召老師向學生說“謝謝”,他們回答問題後,“請坐下”,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學生。我敢打賭,只要堅持一兩年,那麼,無論基礎多麼差的學校,一定會與眾不同。

好校長|請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瞭解孩子,是成功教育孩子的基石

回想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了這麼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我們並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

剛出生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為何三年、六年、九年成長之後就產生了很大的差異,走出了不同的道路?這個差異就是由家庭造成的。

好校長|請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千萬不要認為上名校才是決定一生;夫妻關係永遠第一重要,千萬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這個家庭的多半是悲劇;永遠要保持溝通,家長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點和優點都與家長有關,不瞭解孩子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每個即將當父母或者已經成為父母的人都對即將出生或者即將長成的孩子有著許許多多的要求,有著許許多多的夢想和許許多多的希望。

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成為科學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狀元,我們也希望孩子健康、快樂、豁達、彬彬有禮、風趣幽默、舉止文雅等等。

我們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就是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

有句話是“行行出狀元”,一個優秀的廚子可能不是一個優秀的數學家,反之,也是這樣。無論我們怎樣對人進行分類統計一定是正態分佈的,我們所謂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數的。

如何與孩子溝通應該被當作一門藝術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也可能無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說什麼,上去擁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頭,其實孩子學習問題上,家長幫不上什麼忙。這種無言的動作孩子全都能夠理解。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採取一種更藝術的方式。比如我們有一個老師,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

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從超市買東西手裡拿一樣東西沒有結賬,等到停車場上車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個東西沒有結賬,其實他拿走了也沒有人知道這個事情,但是家長認為這是培養孩子好品質的重要機會,所以讓孩子把錢送還給了超市的收銀員。

孩子做完這件事情後,家長沒有一句口頭表揚,但是整個晚上,父母都表現得非常高興。其實這種氣氛孩子能夠感受到,這就是對他的一種最好的獎賞。

好校長|請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有時候,溝通需要一些時機。我們在若干年前曾經採取一種方式,在軍訓的時候,我們讓每一個家長給軍營中的孩子寫一封信。

軍訓差不多為期十天左右,我們爭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時候讓每一個孩子讀到家長給他寫的信。

為什麼選擇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為絕大多數孩子這幾天離開父母、離開家,特別是軍營特別苦的環境,他已經開始思念家了。在這個時候家長的一封信能夠深深的進入他的心中。幾乎沒有學生看到信不落淚的。這就是一次很好的溝通。所以,溝通應該選擇一種方式,選擇一種場合,選擇一種心境,選擇一種時機。

寬容對待孩子,做到“眼裡能夠揉進沙”

芬蘭有個小孩子在十歲那年,為家裡做了一點事情,他可能覺得需要有一些回報,於是就寫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郵局10芬尼,在花園裡幫大人幹活20芬尼······”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給你一個這樣的紙條,你會作何反應?有些家長也可能會暴跳如雷。

而這個媽媽看到這個賬單沒有說什麼,把錢放在那兒了。小孩拿到錢的時候,看到媽媽給他寫的另一個賬單:“彼得欠媽媽如下款項:為他在家裡過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為10年的吃喝0芬尼,為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為他一直有個慈愛的母親0芬妮······”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藝術。我認為,現大絕大多數家長缺少這樣一種教育藝術。

在很多時候,家長小題大作,兒子接到了一個女孩子的電話,媽媽可能會拿起電話在旁屋監聽,或者一個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電話,很多家長立刻跟老師反映,並限制這個孩子電話、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實這都是過於敏感。

“做教育有的時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我覺得這是教育的一種寬容,我們要相信孩子能把這個事情想明白,能從這個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好校長|請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有個臺灣作家曾寫過一個很生動的故事:

在他當老師的時候,有一次帶孩子們到海邊玩兒,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上來以後渾身溼漉漉的。孩子們說笑著,一個小女孩把衣服脫下來了。顯然,她的衣服脫的太多了,這個老師特別驚訝,想著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剋制住了。

後來,他看到這個小女孩把衣服擰了擰,然後把衣服穿上了,旁邊的男孩女孩沒有什麼異常。因為孩子們的興奮點不在這兒,但是我們成年人大喊一聲,這個孩子可能一輩子就毀掉了。所以,這就是我們眼睛裡要揉的沙子。

父母如何更好地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

很多家長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最後導致家庭許多矛盾的產生。在我看來,夫妻關係是第一重要,正因為有了牢固的夫妻關係,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會有一個正常、良好的成長環境。

我個人認為,家庭教育不要把它過於藝術化、也不要過於技術化。

一個和諧的家庭、一個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夠很自然、很幸福的成長。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

(END)

好校長|請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作者 北京四中校長 劉長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