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寧陽禹王廟|寧陽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潤,虯枝歧柏龍髯飛

山東寧陽禹王廟|寧陽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潤,虯枝歧柏龍髯飛

山東寧陽汶河堽城壩禹王廟,位於寧陽縣城北15公里,大汶河南岸,伏山鎮堽城壩村北。禹王廟原名叫“汶河神廟”,不知什麼時候改稱禹王廟,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員外郎張盛建堽城壩因而立廟,奏請朝廷敕封祭用。距今已有540餘年歷史。

因離我老家不遠,且禹王廟鄰村有親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逢去走親戚,必然要去禹王廟遊玩一番,因那時候對該廟的歷史不瞭解,除了驚歎於該廟的古樸,院內古柏的粗大巍峨、蒼勁挺拔之外,沒有多少其他感受,遊玩也僅僅是玩玩而已。那時候的禹王廟處在一片黃沙地上,沒有院牆,到處除了零星小片的莊稼,就是瘋長的野草,禹王廟就是一處荒郊野外古老的遺蹟。老遠能看到幾株古柏樹枝幹挺拔,宛如虯龍,張須探爪,蒼勁蓊鬱,參入雲天。

那時候禹王殿是這裡僅有的一座低矮的普通廟宇,為清代建築,磚、木、石結構,五開間,灰瓦歇山頂,蟠龍大脊,門額上刻有“風調雨順”四個篆字(當時還不認識)。禹王殿屋頂東頭已經破敗,大殿內除了幾根合抱粗的朱漆原木大柱,沒有別的,就是一大間空屋子,牆壁上已見不到彩繪,人從前門進去,可以直接從後門出去。

山東寧陽禹王廟|寧陽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潤,虯枝歧柏龍髯飛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的禹王廟原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縣裡撥款對禹王廟進行了整修,除了將禹王殿翻修一新外,還加蓋了左右兩邊的房子,加修了院牆和大門。

近年隨著對歷史的瞭解,尤其是翻閱寧陽縣誌,越來越發現禹王廟的獨特魅力,實為一名勝古蹟,有機會還是要去遊覽一番,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受。

山東寧陽禹王廟|寧陽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潤,虯枝歧柏龍髯飛

“造堽城石堰記”碑

大殿門前院內原有明代所立龜趺螭首石碑兩通,為堽城堰碑,東西相向而立,通高約5.6米,其中碑身高3.15米,寬1.43米,厚0.44米,同是記載1474年(明成化十年)堽城壩易址造壩始末及石壩構造等文,碑座早已被黃沙湮沒地下,後經清理才出露出地面。

東碑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造堽城石堰記”碑,碑文由明代重臣商輅撰寫,徵仕郎、中書舍人、鄉貢進士、東吳李應禎篆額書丹;西碑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同立堽城堰記”碑,由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大學士萬安撰文,布政使司攀輔書丹。

山東寧陽禹王廟|寧陽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潤,虯枝歧柏龍髯飛

(禹王廟內景)

山東寧陽禹王廟|寧陽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潤,虯枝歧柏龍髯飛

(禹王廟內景)

且說這東碑,石灰岩質,座東朝西,龜趺螭首,邊飾鏨刻山巒瑞鳥、纏枝花草紋飾。碑首篆額“造堽城石堰記”。碑文陰刻楷書,字體端莊工整,刻工精良,字徑4釐米。署款與正文27行,每行3—66字不等,共1144字。碑首題《堽城堰記》。碑文記載堽城壩攔截汶水,通過洸河為京杭大運河注入水量,以利漕運的配套工程。此碑記記述詳盡,可補充完善《元史》、《明史》中關於記載著名水利工程堽城堰的變遷、建築結構特點以及所發揮的作用等內容,是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我國古代水文碑刻。東碑書丹者李應禎,被譽為明朝書法第一人,他是明代著名書法家文徵明、祝允明二人的書法導師,稱號為中書舍人、太僕少卿,名望很高。撰文者商輅,自幼天資聰慧,才思過人,於宣德十年(1435年)鄉試、正統十年(1445年)會試及殿試均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官至兵、戶、吏三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該碑記文辭與書法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文學藝術價值。

“禹碑虹渚”:寧陽八景第八

“造堽城石堰記”碑碑首造型奇特,為兩條相互盤繞在一起的青螭。螭身向上高高弓起,其首微微下垂,頗有潛江入海之勢,動感十足。兩螭口中各含一石珠,石珠欲吐還留。

尤為神奇的是,兩螭身均通體溼潤,不停地有細密的水珠滲出,然後聚於螭口,形成豆大的水滴落到碑底細細的沙中,這種與季節、氣候無關的現象,成為禹王廟的一大奇觀,“禹碑虹渚”由此得名。位列寧陽八景第八。

“虯枝歧柏”:寧陽八景第七

前文→(本頭條號昨天發《寧陽八景來歷:其中“雲山煙雨”曾位列第七,變成了第一!》)提到“虯枝歧柏”位列第七。

禹王廟院內今存古柏11株,腰圍均兩米以上,其中檜柏兩株,雖已數百年,仍枝繁葉茂,拔地擎天,冠如華蓋。

山東寧陽禹王廟|寧陽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潤,虯枝歧柏龍髯飛

禹王廟院內最奇妙的景觀之一就是大殿後一株因夭矯作龍形的古柏,樹上兩根主枝,東南一枝枯死,卻長成古怪的枝結,隆結酷似龍首,中間龍目圓睜,結上長出兩根微屈的龍角,蒼勁有力,結側樹根“龍鬚”左右對稱,涇渭分明。西北的一長枯枝翹向蒼穹。兩枯枝的造型猶如一條從西北方向飛向東南、惟妙惟肖的蛟龍,因而為之取名作“虯枝歧柏”,歷來被譽為寧陽八景之一,位列第七。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重修禹王廟記》載:“廟故偉麗,庭有檜柏,不見白日,後有一樹作龍形,皆數百年之物也。”清代曾任廣東巡撫官居二品大員、曾兩任寧陽縣誌總纂的本縣蔣集鎮添福莊人黃恩彤有詩讚曰:

雙歧誇瑞麥,虯柏更矜奇。

翠鬣連銅幹,蒼髯傅鐵枝。

攫孥鱗爪現,摧剝雪霜知。

莫漫悲枯槁,龍頭屬後期。

虯龍吸水的傳說

這株“虯枝歧柏”龍頭的下面有一口井(樹下圓形處)。

山東寧陽禹王廟|寧陽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潤,虯枝歧柏龍髯飛

這裡有個神奇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大禹在樹下乘涼,到了半夜,被一陣陣響聲驚醒,只見烏雲滿天,大禹看見這枝龍頭柏變成一條龍,把投伸到樹下面井裡去喝水,喝完水,把周圍的莊稼啃得光禿禿的,然後吐起了水,下起了瓢潑大雨,淹沒了好多莊稼,沖毀了很多房屋,這條龍飛回樹身,恢復原形。大禹暗想,近年此地澇災驟增,原來是這孽障作的怪,喝了井水就會造成水災,決心懲治這條怪龍,便召集手下運來了土石,把井填平。從此,這地方再也沒有發生過水災,那個龍頭樣的枝杈也漸漸枯死了,而這棵樹的其他枝葉卻依然茂盛,被填的井口至今隱約可見。另有傳說,這井口如果蓋上,那條龍就無法伸頭到井裡喝水,這根柏枝就乾枯,汶河不發大水;一旦井口敞開,那條龍就能伸頭到井裡喝水,這根柏枝就成活,枝葉就繁茂,汶河也會發大水。幾百年來,樹下的圓井一直被填實,從未再掘開過。

山東寧陽禹王廟|寧陽八景有二:禹碑虹渚螭首潤,虯枝歧柏龍髯飛

(禹王廟後景)

明清以來,文人詩客來此攬勝,多賦詩讚美。明代最早的《寧陽縣誌》、《兗州府志》都有詠頌禹王廟“虯龍歧柏”的詩文。曲阜人顏光敏(字修來,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寫有《汶陰禹廟歌》:

汶陰禹廟歌(顏光敏)

汶流西折如白虹,高源遙出徂倈東。

穿窮石窟漱靈液,披翻峭壁凌剛風。

塗山遺廟誰所作?秘宮終古留鴻蒙

階前老柏飽雷電,霜皮脫落成虯龍。

火鬣高張勢崷崪,雙晴四射疑磨礱。

引頸北來渴且怒,將無鎖鈕煩神工。

泰山岩巖作襟帶,洸沂洙泗皆朝宗。

從分水濟飛輪輓,疏鑿頗與淮瀆同。

南流濤天北流竭,萬夫始得帆檣通。

天窮人厄信巫覡,殺牛伐鼓馮夷官。

昔聞洪水鑄鐵樹,蛟鼉偃蹇沉泥中。

誰使古鼎淪泗上?下民昏墊無時終。

當年隨山辦九土,流沙荒服開堯封。

可憐精衛漫填海,鎩羽垂頭誰謂功?

元圭告成屢相賀,昨來徵調何匆匆?

廟門寂寞獨下拜,側身南望長書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