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普通話,方言和民風民俗會不會慢慢的消失?

筱珷


推廣普通話是大勢所趨!方言和民俗慢慢的趨以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就整個大環境來說我們全國的傳統文化也在逐漸的融入這個時代的大融爐當中,很多傳統的東西都在當今世代發展的東西也在得慢慢得到優化升級!

對於方言文化,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要趁它保存還較為完整時候好好的去保護它發展它,除了保存記錄在聲音博物館以外,將它優化升級為具有時代特徵的方言文化才是保護方言文化甚至地區民俗的良策!例如,香港廣州的粵語,上海的滬語(吳語方言),和臺灣廈門的閩南語都是如今方言優化升級得較好的例子。同時也是在華人地區裡面最具影響力的三大漢語。在國外學習漢語的教材中,除了我們的普通話以外,這三門漢語都是有單獨的教材發行的。所以我們在保護的同時,也要主要優化升級它。以上的漢語方言可以作為優化升級的範例!


青巒繪雨


以前的中國是三鄉五里不同音,百里開外言不通,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需要交流溝通,普通話的優勢就體現了出來,推廣普通話就是一個同化過程,在各省市郊縣的老一輩中還存在原汁原味的地方方言,有許多的語言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大多數人聽人說話就知道他大概是哪兒人,

例如:昂
  • 拼音:áng
  • 解釋:1.仰,高抬:~首。~然。2.高,貴:~貴。價~。3.情緒高:~揚。高~。~藏(cáng )(形容人的儀表雄偉,氣宇不凡的樣子)。~奮。氣~~。

在河北西部單獨說 昂ǎng 表示疑問。很多人認為昂是恩的意思,其實昂,表示疑問,不懂,疑惑的意思。

所以靠普通話釋義是解釋不通的

我個人認為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應先保護好各地方言、文字,整理成文字檔案和音視頻檔案標明地理位置,以便以後查詢。因為一些古籍、古蹟文物上會出現方言,不留檔案以後會出現解讀困難,或無法解讀的現象。

當語言被同化時伴隨的是一種對文化的認同和接受,民風民俗也會隨之消失。。。。


歐陽講故事


不是會不會,已經有好多方言消亡絕跡。按現在下去,中國國內一切地方語言都應該會滅絕。小孩從幼兒園回來後都講普通話。太多小孩連自己母語都不會講。地方語言已經到了不得不保護的地步。中國幾千年來文字統一,未統語言。看看,普通話推廣僅僅幾十年,基本全國搞掂,只剩老一輩。等老一輩埋了土,方言消亡得也差不多了。然後,再過三五七代,中國本土語言應該只剩下普通話……然後,中國人會認為: 炎帝黃帝肯定就是講普通話的……哈哈哈哈哈哈


用戶72902311223


中國國土面積遼闊,56個民族56枝花,方言和民俗文化都是在自己獨特的區域裡經過很多年慢慢發展而來的,極具地域性,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怎麼樣才能更好的交流,促進各個地方更好的發展與交流,普通話的普及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讓藏族的孩子學習普通話,能更好的與我們交流,使我們的文化都能相互傳播,共同發展。

我認為雖然推廣普通話,但是方言和民俗文化不會消失的,出門在外,人生地不熟,但是突然見到了老鄉,就顯得格外親切。“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是什麼呢,就是因為擁有共同的民風民俗,可以一起說著家鄉話,就和在國外,突然見到中國人是一樣的,都是黃皮膚可以用中國話交流,這種感覺真的很親切。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普通話的普及,有很多東西都在慢慢消失,但是不會消失的是始終陪伴我們的家鄉情,故鄉情,它可以是一句方言、一頓飯菜、一種小吃、一種習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每個地方的特色,使這些地方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蝸牛小小姐


正式場合,大家飈普通話,私下還是方言地道,方言的特色是有趣家鄉味特濃,口語裡揉捏著歷史的變遷,如砍老殼、五馬分屍很毒卻是古代刑法,“親將,京犯,解手,都是歷史印跡,”方言是歷史傳記應保留,電視普通話改為方言劇會笑斷腸子,方言特色全部溶進劇情,宛如一盤菜各地按照口味調製,就是舌尖上的中國,醉翻人啦!


白雲飛170842062


普通話不只民國以後有。從秦伊始,各政權為推行中央集權,語言文字必第一統一。科舉制度必然進一步對語言有要求,不然詩詞歌賦如何押韻?可千年來也未見方言有啥變動。

也許有人說封建社會愚民政策,老百姓識字少。可解放後人民識字率快百分百了。沒聽說誰說不了家鄉話的。這就像刻在基因裡一樣。

我一同學常州人。西安土生土長。雖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他只要見到老鄉那一嘴常州鳥語,我就當聽外文了!

雖然說平常交流你可以說普通話。吵架時候好像從來沒用過國語,沒氣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