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債這十年

中美xx摩擦、上市公司債務違約潮、P2P連環雷爆......2018年已經步入酷熱的盛夏,但經濟似乎正在走入冰冷的寒冬

經濟下行壓力日益明顯,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驅動經濟的馬車面臨全部熄火的危險......

7月23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為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定下了基調。

城投債這十年

本次會議,做出了“定向調控”的決定,明確“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這就話的潛臺詞,市場已經心知肚明:“水”雖然不是漫灌,但還是要放的,為了確保經濟增長不失速,定向寬鬆要開始了。

城投債這十年

(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主要內容)

股市是經濟晴雨表,更是政策風向標。當“去槓桿”轉為“穩槓桿”,當緊縮變為寬鬆之後,嗅覺靈敏的股市開始上漲了。

7月20日、23日、24日,上證指數分別上漲2.05%、1.07%、1.61%,而且是量價齊升的上漲。

這似乎說明,有場外資金進場了。

在主漲板塊上,工程建設、水泥建材類股票一馬當先,“鐵公基”漲聲一片。

城投債這十年

如此重要的會議,自然引來了各路機構與媒體的解讀,證券時報是這樣表述的:

解讀一:積極的財政政策,或利好基建;

解讀二:貨幣寬鬆政策再確認,或迎降準;

解讀三:擴內需政策明確方向;

解讀四:保障融資平臺合理融資需求,利好城投債;

解讀五: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為基建籌集資金;

解讀六:開展有效投資,框定多個區域。

從證券時報的解讀來看,此次會議的結果對城投債和地方債顯然是重大利好。

城投債,顧名思義,以城市建設、城市基建為主要投資方向,以地方投入資平臺為發行主體,主要發行企業債和中期票據。

說到城投債,

2008年金融危機是永遠離不開的話題。

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過分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受到很大沖擊,當年年底舉世聞名的“4萬億”計劃橫空出世,依靠基建投資拉動GDP增長成為穩定經濟的定海神針。

2009年春天,央行聯合銀監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

由此,城投債融資規模開始不斷擴大。

“4萬億”掀起的基建狂潮迅速穩定了經濟,但地方債務也由此開始積累。

2010年,以城投債為主的地方債開始受到國家關注,國家對地方性融資平臺的貸款也開始收緊。

國家當年發佈了《建議不規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發行債券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城投債發行逐漸得到規範。

現在流行一句話: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雖然國家2010年就已經對城投債開始收緊,但“借錢要還”的城投債還是在2011年爆發了“黑天鵝事件”。

城投債這十年

當年4月,雲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向債權銀行發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還本。”

因為公司在工行、建行、國開行等十幾家銀行的貸款餘額高達近千億,因此這起事件引發了債權銀行的高度驚恐。

投資者迅速用腳投票,在債券市場,各大機構紛紛恐慌性拋售手中的債券,終於釀成債券市場的“9·30”事件

2011年9月的最後一週,是中國交易所債券市場行最慘烈的一週:除國債以外的絕大部分債券都經歷了一輪斷崖式殺跌,作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發行的城投債跌勢尤為明顯。

不只是雲南,當年上海也出現過一起城投債風波。

2011年6月,上海市政府轄下的一家從事地產及公路建設的城市投資公司,開始停止向銀行償還流動貸款,並向銀行要求拉長還款期,以及把該筆款項轉換成以資產抵押的固定貸款。

這件事,也被普遍視為地方政府的債務違約。

雲南公路開發投資公司違約事件,最終以雲南省政府兜底解決而告終。

2012年之後,發改委對企業債的發行審核又開始放鬆,加上2012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城鎮化,城投債再一次進入到“發展快車道”上來。

2012年,城投債發行規模超過1萬億,是2011年的兩倍以上。

到了2014年,城投債的淨融資額逼近15000億元,比2012年8691.17億元的淨融資又高出一大截。

歷史不會重複,但會重演。城投債開閘放水之後,債務規模再度擴大。

2014年,政府部門的槓桿率已經上升至57.8%,於是又引來國家的嚴管。

2014年,國家出臺明確文件政府和企業責任,政府債務不得通過企業舉借,企業債務不得推給政府償還,切實做到誰借誰還、風險自擔,劃清了地方政府債務界線,意在剝離地方融資平臺的政府融資職能。

每一分錢的債務後面,其實都是利息。債務問題,這個束縛住社會活力的枷鎖越來越沉重,最近一年多以來,國家也把“去槓桿”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2018年以來,債務危機在上市公司層面頻繁上演。年初的金盾股份董事長周建燦跳樓身亡,某著名PPP行業的園林上市公司發不出債券,天津某著名房地產投資集團無法償還貸款本息。

凱迪生態、四川煤炭、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中城建、神霧環保、富貴鳥、春和集團、中安消......

一長串債務違約的上市公司名單擺在面前,也成為了壓垮A股的一棵稻草。

再加上外部貿易摩擦對出口帶來的衝擊,穩定金融市場情緒,確保經濟增長不失速,又成了如今的重要課題。

早在7月初,證券日報就表示,去槓桿已歷時兩年半,穩槓桿成現階段主旋律。

城投債這十年

這可以看作是一次吹風,後面會議出臺的措施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次會議,還專門強調了一個“專項債”,具體為:要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推動早見成效,避免必要在建項目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所謂的“專項債”,其實就是向3個地方投資:土儲債、公路債和棚改債。

早在7月12日,住建部已經闢謠棚改不會一刀切,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專項債的方向之一會是棚改。

從最近十年城投債“緊縮-寬鬆-緊縮-寬鬆”這個不斷循環的歷史不難看出,與房地產基本一樣,城投債“夜壺”的性質也很明顯。

當穩增長任務更為緊迫的時候,城投債的發行就會寬鬆,融資規模往往猛增一下;當防範債務風險任務優先的時候,城投債又會被高壓監管,融資驟然規模下降。

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的博弈,會永遠進行下去,投債作為地方融資平臺融資的重要一部分,今年表現會如何,值得關注。

另: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