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技術的發展,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上個月我們做過一次硬件視頻評測,對象是雷蛇的靈刃2遊戲筆記本。平時我們硬件相關的內容不太多,突然來這麼一次還是個兩萬多的“尖貨”,估計不少朋友印象挺深的。

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搭載了GTX 1070顯卡的遊戲本可以做到這麼薄

也就是藉著這次評測,我對遊戲本的既有印象開始打破。之前我喜歡遊戲、喜歡折騰硬件,唯獨不喜歡折騰遊戲本。因為在我過去的印象裡,遊戲本外形笨重,不管價格多貴,和桌面硬件比起來總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對於有穩定PC/主機遊戲環境的我來說,是比較雞肋的。

但隨著NVIDIA GeForce GTX 10系列顯卡的推出,情況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是遊戲本的性能提升上來了,然後是厚度和重量也下去了。這兩年開始陸續有一些輕薄遊戲本的概念,像華碩、微星、雷蛇,都推出了這類產品。重量不到2KG,全特效跑最新的3A如《孤島驚魂5》,居然也可以保持高幀數(當然這時候風扇聲也會很大)。

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微星的GS65也是一臺今年發佈的輕薄遊戲本,搭載15.6 英寸 @ 144Hz 顯示器和GTX 1070顯卡

“輕薄遊戲筆記本”的概念前些年其實也有,但比較忽悠人,配置普遍不行,像是外星人的Alienware 13筆記本,輕是輕了,但性能不夠,顯卡是960M的(核心規格和750Ti相當)。這是當時比較流行的移動顯卡配置,別說和970這樣的一代神卡比,跟桌面的960都差很遠。雖然定位在遊戲本,但其實更適合打打網遊,至於想玩“時令3A”?那就很勉強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不上不下的定位一直困擾著遊戲本,錢花了不少,但未必能開全特效玩最新的3A大作——除非你去買體積和重量都很驚人的大屏幕旗艦遊戲本,那個已經很難叫筆記本了,叫“可移動電腦”差不多。

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配備了雙路GTX 980M的遊戲筆記本

討論遊戲本的性能,其實就是在討論移動版顯卡的性能。遊戲本能不能打,說白了也是看移動版顯卡能不能打。很多人已經有了“同型號加上M就腰斬性能”習慣性印象,但這個“慣例”其實也就持續了數年而已。

在10多年前,其實移動顯卡的性能與桌面顯卡沒有那麼誇張的差距,當時的移動卡皇Go 6800和桌面的6800 Ultra差距很小,3DMark 05都能跑到5000分左右。這和當時的芯片發展有關,對當年的顯卡有印象的朋友可能記得,那會哪怕是高端顯卡,體積其實也不大,因為當時顯卡的芯片面積就不大,很多早期顯卡連風扇都沒,靠被動散熱片就能滿足散熱需求。

後來顯卡變得巨大無比,小一點的機箱甚至都沒法放下,同時功耗也很可觀,乃至於給顯卡散熱都成了一門巨大的學問,這一切要始於2006年的DX10時代,當時圖形技術的升級換代催生出了G80這樣的480平方毫米的巨大核心,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功耗和散熱問題。所以從這個時期起,移動顯卡就連續疲軟了數年,同一代產品就不比了,新一代高端移動卡和上一代中端桌面卡基本打平的現象也比比皆是,這段時間正好是筆記本普及率急劇上升的時期,很多人對遊戲本的印象就這樣種下了。

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2013年的GTX 780M和GTX 780對比,基本還保持了“同型號的M版性能腰斬”的規律(數字越大越好)

考慮到AMD這幾年表現疲軟,加上移動平臺歷來是AMD軟肋,所以遊戲本發展得如何,基本只能取決於NVIDIA的戰略。而隨著PC臺式機市場趨於飽和,NVIDIA想要取得進一步的市場成績,加強移動顯卡就是必走的一步。

一個比較明顯的轉變發生在980M的發佈。這次NVIDIA將工作重點集中在效能的改善方面,採用了新一代的Maxwell架構,有著兩倍於上一代產品架構(Kepler)的效能,因此同樣的功耗可以提供更強的性能。理論上,980M可以非常接近桌面級GTX 970的性能表現(實際上因為散熱和頻率等原因,還差970一些)。

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980和980M的對比,性能差距已經沒有“腰斬”那麼明顯(數字越大越好)

但可惜的是,這一代移動顯卡里只有980M表現不俗,只能存在於個別旗艦的筆記本上。到了更加平民的970M和960M時,由於核心閹割嚴重,又開始與同型號的桌面級顯卡拉開巨大的差距。所以這個時候,主流遊戲本的實用度依然沒擺脫“被桌面玩家嘲笑”的區間。

直到最近這代採用了Pascal架構的10系列顯卡發佈後,屬於遊戲本的春天才算是真正到來。

這兩年你可能注意到一個現象,採用10系列顯卡如1060、1070的筆記本,顯卡型號前面沒有那個M了。至此,長期橫垣在桌面和筆記本之間的鴻溝不復存在,筆記本里的顯卡規格完全可以桌面級的,只要模具和散熱性能可以Hold住(如果散熱不行的話會降頻)。

所以10顯卡發佈早期,我們很快就見到一些標配1070或1080顯卡的遊戲本,性能強悍,價格也不是很貴。但問題很快就來了,它們都太大太重了,這時候遊戲本的另一個核心問題——體積,其實並沒有解決。

然後NVIDIA帶來了一個專門用來解決此問題的方案:Max-Q,這為如今市面上的高端輕薄遊戲本打下了基礎。前文提到的微星、雷蛇以及華碩最新的輕薄遊戲本,都採用了Max-Q設計。

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華碩的輕薄遊戲本冰刃系列,可搭載GTX 1080Max-Q顯卡,採用了特殊佈局

Max-Q不是硬件,也不是架構,而是一種設計方案。採用了Max-Q方案的顯卡,你在設備管理器裡會看到“with Max-Q Design”。它的核心理念,是在性能、功耗、散熱、重量等元素之間,尋找最佳平衡。

這是因為,顯卡與功耗之間的關係並非線性。在核心主頻達到一定數值後,功耗的邊際效應會非常明顯,即使增加很多功耗,也只能獲得極其有限的性能提升。

有網友曾用1060 Max-Q顯卡做過實驗,全特效運行1080P的《守望先鋒》。當顯卡核心頻率保持在1.61-1.63GHz時,這功耗是78W,平均幀速率是103;把功耗限制解鎖後,顯卡核心頻率上升到1.86GHz,這時候功耗提升到了121W,平均幀率是116。

從78W提升到121W,功率提升了43W,漲幅超過了50%,卻只帶來了10%的性能提升。這樣的能效比在臺式機上是可以追求,對筆記本來說就太過奢侈了。

所以我們可以就看到,當前Max-Q顯卡的核心頻率都保持在1.3GHz以內,功耗大大減小,連帶著帶來了散熱、體積和供電方面的優勢。而與此同時,性能又沒有太大影響。

從下面的對比圖也可以看出,Max-Q版的1070顯卡,和普通1070比起來性能損失是比較小的,並不會出現直接掉一檔的局面,依然要明顯強於普通版1060。

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1070Max-Q和普通1070的對比(數字越大越好)

遊戲筆記本快要迎來打破天花板的那一天了

1070 Max-Q和普通1060的對比(數字越大越好)

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因為過去M版的移動顯卡往往伴隨著核心數量、顯存規格上的大幅縮水,導致性能腰斬。而Max-Q顯卡在核心數量、顯存規格上和普通顯卡是完全一致的,從紙面參數來說,只有頻率有所差異。

但頻率降低一定會立刻帶來這麼均衡的效果嗎?顯然不是。如果只是降頻就能實現功耗和性能的平衡,前兩年搭載了普通1070的遊戲筆記本早就實現輕薄化了。Max-Q不是一個如此簡單的顯卡調試過程,它甚至不僅關於顯卡,還涉及到筆記本的方方面面,從散熱系統到相關電子元器件都要有自己的要求,可看做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只有各方面條件都滿足,才會呈現出重量、性能的最佳效果。

這個道理類似於並不是你把拍攝畫幅改成16:9、屏幕搞大一些,就能說自己是IMAX電影,要想達到IMAX的質量標準,必須從硬件到軟件很多指標同時滿足才行,而這同樣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對於輕薄本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這相當於同等散熱條件下,遊戲性能進一步提高。一個原本只能支撐1060顯卡散熱的筆記本模具,現在可以塞入Max-Q的1070了,帶來顯著的性能提升。

直到這一步,所謂的“輕薄遊戲本”才有了更大的實用價值,真正兼顧了輕薄和性能。如果說980M顯卡給遊戲本帶來了春天,那麼Max-Q下的10系列顯卡,顯然把遊戲本帶入了夏天。我們總說重量、性能不可兼得,現在隨著發展,遊戲本已經快要突破技術和工藝的天花板了。

等等,用什麼來突破?現階段來看,還是要用錢來突破。輕薄遊戲本雖好,但目前來看都屬於高價筆記本。其面向的受眾,暫時也是“不差錢”的用戶。那些有錢的,對性能不滿足的玩家,可以用比原版1070更高的價格,把性能略低於原版1070的卡塞進原本只能用1060的模具,這很美好。但對於比較在意性價比的普通人來說,或許還得再等Max-Q技術進一步下放,等平民輕薄遊戲本到來的那一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