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日本人中國人齊吶喊:大詩人 白毛女!︱汾酒百賢050 賀敬之

500多日本人中國人齊吶喊:大詩人 白毛女!︱汾酒百賢050 賀敬之

500多日本人中國人齊吶喊:大詩人 白毛女!︱汾酒百賢050 賀敬之

物理距離決定心理距離

一直覺得“到群眾中去、從群眾中來”是把許多事情辦好的最好辦法。無論是搞行政、辦企業、寫文章,都一樣。所有現實主義力作都是這個原則之下誕生的。調研兩三個月,就去指導一個行政區域或者一個企業,往往要吃大苦頭。現在跟文壇接觸得少了,尚有聯繫的少數作家,好像都忙得顧不上到群眾中去。連群眾中都忙得顧不上去,忙,又有什麼意義呢?

到群眾中去,僅僅是解決了第一步的物理距離。到了群眾中,你是你,我是我,熟悉的陌生人,一樣沒有意義。“同吃同住同勞動、同甘共苦心換心”,寫出來的東西才有真正的價值,不滅的光輝。山藥蛋派代表作家孫謙老師的一段話,讓我很受教益:

“我們說的深入,決不是說,住在一個村裡,打聽一些風俗習慣,觀察一下衣著樣式、婦女的頭髮樣式,不是這樣。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不是膚淺,便是“隔岸觀火”的東西。我們說的深入,是要把自己當作農民中間的一員,為災害擔心,為好天氣高興,為集體經濟付出自己能付的一切——有了這些,農民才肯和我們交朋友,才肯把我們當作自己人。”

千年一劍《白毛女》

500多日本人中國人齊吶喊:大詩人 白毛女!︱汾酒百賢050 賀敬之

賀敬之

山藥蛋派的作家是這樣,現代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賀敬之也是這樣。賀敬之先生曾任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代部長等職務。 15歲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6歲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17歲入黨。21歲成為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的第一執筆人,樹立了我國新歌劇發展的里程碑。

500多日本人中國人齊吶喊:大詩人 白毛女!︱汾酒百賢050 賀敬之

《白毛女》劇照

《白毛女》歌劇的主題是“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作品問世70多年,毫不褪色。該作品是1945年中共七大的獻禮作品。幾十年後,仍然在異國他鄉不斷上演。

500多日本人中國人齊吶喊:大詩人 白毛女!︱汾酒百賢050 賀敬之

圖為分別在芭蕾舞劇和歌劇《白毛女》中扮演喜兒的日本芭蕾舞演員松山樹子(左)和中國藝術家王昆。

1991年春天,正值日本櫻花盛開之時,賀敬之到日本訪問。回國的前一天,日中文化交流學會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有日本文化界、新聞界、出版界、教育界、衛生界、經濟界人士及日本政府的官員參加,原定300人,結果到了500餘人,都是對賀敬之慕名而來的。會場擠得水洩不通,當賀敬之率代表團走進會場時,掌聲響成一片,有不少人一邊鼓掌一邊喊:“賀敬之——白毛女;白毛女——賀敬之;”“賀敬之——大詩人;大詩人——賀敬之。”有的用中文喊,有的用日語喊。《白毛女》還被改編成芭蕾舞,由日本芭蕾舞團在日本和世界各地演出過100多場。

帶你去旅行,不去邁阿密,咱們回延安

500多日本人中國人齊吶喊:大詩人 白毛女!︱汾酒百賢050 賀敬之

1956年,賀敬之重回延安與延安橋兒溝支書趙步喜(右)合影

1956年,時任中央戲劇學院創作室主任的賀敬之,回到了闊別10年的延安,寫下了里程碑式的現代詩《回延安》。這首流著淚寫出的名作,直至今天依然讓讀者為之動容,也讓我們再次領略到“魚水情”的真正含義。

《回延安》節選

賀敬之

心口莫要這麼厲害的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檔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貼在心窩上。

幾回迴夢裡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裡!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紅旗飄飄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滿心話登時說不過來,

一頭撲在親人懷……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

分別十年又回家中。

樹梢樹枝樹根根,

親山親水有親人。

羊羔羔吃奶望著媽,

小米飯養活我長大。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手把手兒教會了我,

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

革命的道路千萬裡,

天南海北想著你……

米酒油饃木炭火,

團團圍定炕頭坐。

滿窯裡圍的不透風,

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

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

“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

親人見了親人面

雙眼的眼淚眼眶裡轉。

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

白頭髮添了幾根根。

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

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長江大河起浪花。

500多日本人中國人齊吶喊:大詩人 白毛女!︱汾酒百賢050 賀敬之

賀敬之題字 汾酒博物館藏

看到賀敬之先生為汾酒的題字,比看到巴金、啟功的還要激動。雖然先生題字時已經66歲,但是那線條的律動,如同他詩歌的律動、生命的律動,激動依然如此磅礴。

這幅字的內容是:“清明豈無雨,杏花水有村。醉鄉何處是,千年重此樽。一九九零年七月十一日賀敬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