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關於清明節的由來,還有這麼一段美麗的傳說呢!

馬上清明節了,跟大家來聊一聊關於清明節的由來。

原來關於清明節的由來,還有這麼一段美麗的傳說呢!

清明節這個節日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是非常特別的。因為清明節既是一個節日又是一個節氣。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始於周代,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因為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古代人有這樣的諺語“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後來,由於清明和寒食節的日子比較接近,而寒食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清明和寒食就合二為一了。寒食就成了清明的一個別稱,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這一天是不動煙火的,只吃涼的東西。
原來關於清明節的由來,還有這麼一段美麗的傳說呢!

關於寒食節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逃亡國外,逃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隨臣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偏僻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熬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下,重耳漸漸恢復了神色。當重耳知道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的肉是,感動的流下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子推。經旁人提醒才想起來,就趕快差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卻已經和老母一起隱居山林。晉文公在樹林中找尋不到晉文公,有臣子提議放火燒山,三面放火,只留一面為出口,介子推是孝子,一定會揹著老母跑出來。大火燒光了山林卻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抱著老母已經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非常懊悔,安葬介子推的時候在介子推身後有一個柳樹洞,樹洞裡有一片衣襟,拿出來一看上面題著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億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原來關於清明節的由來,還有這麼一段美麗的傳說呢!

第二年晉文公率群臣上山祭拜時,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將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以上就是清明節的由來,是不是又漲知識了。

喜歡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