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連一父親跟隨兒子陪讀,因學習問題爭吵之後,兩人先後從5樓墜下?

愛吃番茄醬


孩子上大學,父親陪讀,簡直不可思議,除非這個孩子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親照顧,但這也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可能上得了大學嗎?如果孩子身體健康,父親仍要陪讀,那就是屬於極端溺愛兒子,導致父親已經習慣於當兒子的保姆,而兒子則把父親當成了傭工一樣。

對於父子倆前後墜樓情形來看,從五樓墜下,落到四樓平臺,看來是父親只是激憤之下以死威懾兒子,但實際上只有一層樓高,根本造不成生命危險,所以說墜樓的描述顯然不合理,應該說跳樓。兒子跟著也跳下,有可能是看到父親在四樓平臺上倒地後怕有生命危險,跳下去查看或搶救父親。

所幸的是沒有鬧出人命來,但是通過件事能看出這位父親教子無方,明明兒子考上大學時已經成人,你還要當幾歲的小孩子去照料,那不是正應了那句話——慣子如殺子麼。溺愛之下的兒子雖然已經成人,但是家長管的越多,管的時間越久,則會讓兒子逆反心理越重。特別是這位父親以為孩子學業監督負責的做法,更容易出現問題,相信孩子從小學到中學一路上到大學,都在父親的監督與陪伴之下走過來的,到了大學之後仍然無法逃離父親的監控,孩子情緒不偏激才怪。

對這位父親來講,之所以情緒那麼激動,甚至以跳樓來威脅兒子,實際上他是對兒子極端失望所致。他總認為自己這麼多年來付出那麼多,可是兒子竟然不知道尊重自己,竟然不把心思全部用在學業之上,爭吵之下,既憤怒又絕望,既而做出了不理智的行為。但是就其陪讀兒子上大學來講,能看出他的育兒觀有問題,這種做法恐怕少有家長理解和支持。


韓國成老師


對於這個問題,看到題目後我不由自由的就點了回答,先拋開題目裡的父親和兒子,我想先說說我一朋友的故事,我且稱我朋友為J。

J畢業於一所名校,成績自然不在話下,認識J之後有一次去他家做客,我看到了凌亂髮黴的廚房,書本堆滿地的房間,以及發黃的馬桶,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我覺得,這可能是男孩子的通病,我可能不會和這樣的人走太近了,甚至有可能從此遠離他,但是他為人熱情,樂於助人,最重要的是善良,所以,我並沒有如我所想的遠離他,在第二次去J家做客時我忍不住擼起袖子就幹起活來,J目瞪口呆,不可置信的樣子至今還深深留在我的腦海裡,當然,怒氣衝衝的收拾完後,自然免不了抱怨J一點生活常識都沒有,J也只是尷尬地笑笑,這事兒也就這樣過去了,只有一次機緣巧合,我見到了J的父母,老父親老母親都很樸實的農村人,從鄉下來到城裡,進了家門二話不說便開始幹活,收拾J住的地方,我以為J會幫忙,然而我看到的景象卻讓我大跌眼鏡,只要J一問用不用幫忙,可以做些什麼的時候,總會換來他父母的責罵,說這些都不用他操心,我心裡似乎有些明白J為什麼什麼都好,唯獨在生活方面,除了吃喝拉撒穿外,什麼也不會,甚至煮玉米不放水,直接玉米扔鍋裡燒了。

再回到這個題目,兒子已經大學,父親陪讀,還會因為成績的事雙雙墜樓。孩子不是家長的物品,他們可以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而非一定要按照家長的要求做事。我想,到大學還會因為學習問題爭吵的家庭肯定不多,哪怕你作為父親望子成龍的心有多急切,在大學這個年齡裡,也該放手讓他自己去面對社會,父母總有百年煙消雲散的一天,你不可能永遠陪著孩子,最合適的做法就是在該放手的年齡去放手。


再者,墜樓,是父親自己跳下去威脅孩子呢,還是不小心因為情緒激動墜的呢,不管哪樣,我都覺得很可悲,兒子隨後也墜樓是不是也抱著同歸於盡的想法呢,如果真有這種想法,我想,能把孩子逼迫到這地步,不可悲,還能是什麼。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那誰來可憐天下孩子心呢?

J的父母也好,問題中的父親也好,人的一生可以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但適當給空間,適當的放手,尊重孩子的意願才能換來和諧有愛的生活,不是嗎?


婉獨文秀


孩子都已經上大學了,為什麼還不放手?老鷹為了讓幼鷹快速成長都會狠下心來將其推落懸崖,讓其自己煽動羽翼學會飛翔。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事件都會感到莫名想笑,孩子都上大學了,是成年人了,父親還去陪讀,並且,兩人因為一點小事爭吵,父親爭吵失敗竟然一氣之下從五樓一躍而下,更為可笑和荒唐的是,兒子見狀也隨即跟著跳下去。可見,這裡面隱藏了多少問題呢?


1、對孩子管束太多太細緻,孩子將會永遠長不大。

相信該父親也是從小對孩子的學生生活都管得嚴嚴實實的,不然,為什麼還是都是成年人了,都會自己獨立照顧自己,還去陪讀,這樣的家庭教育只會讓孩子永遠長不大,更會使得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什麼事情都會有父母來解決,自己連動腦都不用,這樣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喪失進化的能力。

2、該父親做事太過心急氣躁,直性子的人有時候會很危險。

當看到該事件中父親從五樓跳下去那一刻,我的內心是無法平靜的,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大人居然也會做出這樣沒頭腦的事情,真讓我感到愕然,而且還是跟兒子因為學業事情爭吵後當著兒子的年跳樓的。我想對這位父親說:有什麼事情不能夠方面說清楚,雙方協商好呢?你作為一名父親,作為教育孩子的家長,性格這麼急躁,還會為了一點小事當著孩子的面跳樓,這會讓孩子怎麼想呢?難道遇到一點點挫折就要跳樓輕生來解決逃避嗎?


3、作為有理想、有追求的當代大學生,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更要保持年輕人應有的一點叛逆思維。

該事件中的兒子是一名大學生了,是一位即將走進社會工作的人了,這麼大一個人為什麼還會同意父親跟著自己來陪讀呢?難道自己不會叛逆一點,去反對父親的這種做法嗎?為什麼事事都要靠父親來做決定或者解決呢?這隻會讓自己變成沒有思考能力的殭屍人。

綜上所述,我認為該事件真讓人感到教育的失敗,為該父親這樣的家庭教育感到無奈,更為大學生兒子的處處順從感到無比悲催。


閒聊生活百態


在這個案例中,父親明顯有兩處做得不妥當的地方:

1、上大學的孩子,父親沒有太大必要陪讀。

2、在學習問題上與孩子爭吵,父親完全沒必要激動,更沒理由去跳樓。

父親對男孩子的教育,更應該著眼獨立能力、責任心以及學習力上,而父親上述的兩種行為都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弊無利的。

相對於緊隨孩子進行陪讀,為人父母者更應該從以下4方面打造孩子的軟實力:

1、溫暖的家庭氛圍,給孩子安全感

人這一生都在尋求安全感,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定下心來做好其他,或完成學業,或發展事業,或情感建立。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很多問題學生大多數是家庭出現了問題。父母的離異或是不和,都會造成孩子行為和認知上的偏差,他們看待人看待社會,總會帶著某種偏執。

“我這輩子,一直在努力做一個好老公、一個好爸爸,但是我想,想要做到這一點,我首先要做一個好人。”拉吉的這句話,感動了無數觀眾。再優秀的教育方法,也抵不過給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和父母的言傳身教。

2、培養良好習慣,幫孩子贏在未來

英國著名哲學家普德曼曾說:“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

許多知識、技能,晚一點掌握也無妨;而習慣教育則不同,存在關鍵期。

幼兒階段是黃金期,小學低段是白銀期,錯過了這兩個時期再抓習慣,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變形記》節目中,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從小被父母寵著長大,以至於到現在連襪子都不會穿,腳趾甲都要媽媽給她剪。沒有養成獨立的習慣,即使年齡增長,內心也總像個巨嬰,事事總要依賴他人。

3、培養孩子,好習慣比好分數更重要:

培養閱讀的習慣,讓孩子的思維更靈活、眼界更開闊、知識更廣博。父母可以在家中設置一個讀書角,每天抽出至少30分鐘,與孩子一起閱讀。不限制書的內容,不限制書的形式,只是培養閱讀的習慣。

培養運動的習慣,讓孩子忘記煩惱,儲蓄心理能量,收穫毅力。父母可以隔一天安排一次或長或短的親子運動時間,最好是在室外,可以是快走跑步、也可以是公園做操,堅持下去。

4、好心態和強毅力,讓孩子戰勝挫折

電影《起跑線》中,與主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鄰居希亞姆。在得知自己兒子沒有被好學校錄取時安慰道:“你是最幸運的孩子,學校的錄取與否並不能決定你是否幸運,是學校的運氣太差。” 說罷,還和妻子湊了300盧比,決定去買個從未吃過的披薩,和拉吉一家慶祝皮婭被錄取。

積極的心態,可以讓孩子不被失敗打倒,擁有更大的人生格局。不如從明天開始,早晨帶著孩子一起,面對鏡子中的你們,來一個微笑,心裡默唸:新的一天,加油!保持微笑可以給孩子帶來開心的情緒、樂觀的心態和持久的友誼,燦爛的笑容就是那麼有親和力!

貝爾·格里爾斯在自己主持的《荒野求生》節目中,顯示了人類挑戰極限的生存能力,被譽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你可能想象不到,年幼的貝爾瘦弱怯懦,上學時還曾遭遇校園霸凌。但他熱愛戶外探險,跟著父親在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中,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當他遭受校園霸凌時,貝爾發奮強身,學習空手道。

生活中孩子在遇到難題時往往會懶得動腦筋。父母可以鼓勵他再仔細反覆琢磨一會兒,並從中給予一定的啟發,當孩子解決難題的時候,他便會享受到最大的滿足和喜悅,久而久之,可以培養起孩子戰勝困難的毅力。


發現爸爸


看到這則新聞,相信大家的心情和筆者一樣,是沉重的。陪讀父母,在國內是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不僅僅有陪讀在讀大學生的家長,還有各類學琴、學某樣特長的藝術生的家長,這個群體頗為龐大,一直是一個社會話題和現象。由此筆者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在我的家鄉湖南湘潭曾出現過一位“神童”魏永康和出了名的陪讀母親“曾學梅”。

魏永康,兩歲就認識了1000多個漢字,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課程,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但神童魏永康並沒有在長大後依舊延續神奇。而是在2003年7月,魏永康在讀了3年研究生後,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這也讓他和他的陪讀母親在那一年成為了全國新聞熱議焦點,並上過CCTV的教育類訪談節目。

魏永康過人的才智,離不開母親曾雪梅的悉心教導,她甚至代勞他生活上的一切,從魏永康8歲上中學開始,曾學梅就開始陪讀了。請看她的陪讀生涯是怎樣的?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在中學領導的安排下,曾學梅就在學校附近租了一所小房子。在偏重“智商”教育的同時,曾學梅對魏永康的“情商”教育並不怎麼上心,甚至完全忽視了。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曾學梅都不讓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擠好,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他餵飯。她認為“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在兒子考上中科院後,母親沒有再跟過去陪讀了,她覺得“兒子已經長大了,那麼聰明,生活方面很快就能學會的”。但事與願違,沒有母親的照顧,魏永康完全“失控”了。他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房間不打掃,屋子裡臭烘烘的,襪子髒衣服到處亂扔;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著單衣、趿著拖鞋就往外跑;性格內向孤僻,任何人情世故也不懂;他經常一個人窩在寢室裡看書,卻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為此他有一門功課記零分,而沒寫畢業論文也最終讓他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最後,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他的學業生涯就這樣戲劇般的結束了,也結束了一個“神童”的傳奇神話。而今母親曾雪梅也深深懺悔:“是我害了他”。

再回到這則新聞,兒子已經上大學了,按理說,已經18歲成年了,作為家長,就該放飛,讓孩子自己去闖去飛了,學校有大學宿舍,讓他儘早適應集體生活,學會和同學和老師交流和溝通,這也是儘早適應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放眼去看看,大學新生入學,即使有護送孩子上大學,為孩子背行李,一路送到學校的家長,但最多也就是護送為止了,接下來更多的還是要靠孩子儘早自己適應集體,學會獨立生活。這麼大孩子了,父親陪讀,甚至還會為學習成績置氣,和孩子雙雙墜樓,真不可想象如果悲劇真的發生,還有家裡孩子的媽媽,親人該如何承受這樣的悲痛?不幸中的萬幸,父子都墜於四樓平臺,生命尚存,一切還可挽回。

有魏永康和陪讀母親曾雪梅的失敗案例,還有這對大連陪讀父子的前車之鑑,我們作為家長,是不是也要深度思考,我們如今的社會,是否還需要這樣重智商、輕情商的教育?現在的人才培養,都講究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情商培養和智商培養同等重要,不容忽視。

願類似大連陪讀父子的悲劇新聞不要再次出現,願我們的父母都能放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給與適當的放手,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學會獨立成長,這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和付出。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兒童教育、科學育兒、親子英語方面的內容,請關注我,全職媽媽愛麗絲,澳洲海歸、曾世界五百強外企白領、愛麗絲親子英語創始人,專注於兒童教育、親子英語,與您一起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愛麗絲親子英語


我猜想,這個父親應該已經陪讀很多年了。

也許是從初中就開始陪讀了。

別人看到這個話題,關注點可能在讀大學是否需要陪讀上,但是我的關注點,卻是在陪讀父母的心理健康上。

作為陪讀父母,他們為孩子放棄了工作,放棄了娛樂,他們的全部生活,都已經被孩子的學業填滿。

這樣的生活狀態,其實是很危險的。


因為一旦孩子學業有問題了,陪讀父母的心理是很容易崩潰的。

著名的鋼琴天才朗朗,也有一個陪讀父親。

朗國任,在發現了兒子的鋼琴天賦之後,辭去特警公職,隨朗朗到北京求學。

然而北京的那個鋼琴教授,對朗朗非常不滿意,每天都罵朗朗是土豆腦袋,彈得太差,一點沒有天分。

就這樣罵了半年,教授終於把朗朗掃地出門了。

被掃地出門的朗朗以及朗朗父親,一籌莫展地站在雨地裡,在北京這個繁華而龐大的城市裡,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那段對朗朗而言最悽慘的日子裡,唯一的生活亮點就是學校裡的合唱團。朗朗擔任了合唱團的鋼琴伴奏,合唱團的孩子們都誇朗朗彈得好。

被教授掃地出門的第二天,朗朗學校的合唱團,把排練時間延長了一個半小時。

等朗朗排練結束回到家,他看到了一個歇斯底里的父親。


這個父親聲嘶力竭地朝他大喊大叫,逼著朗朗吞下一整瓶的藥,逼著朗朗從十一層樓跳下去。

好在後來他清醒了,沒有釀成悲劇。

但未必每一個陪讀父母,都能在關鍵時刻清醒。

比如2012年,一位在新西蘭的中國陪讀媽媽,同時和女兒服安眠藥自殺。

2017年,一位吉林伊通的陪讀媽媽,開煤氣自殺。


陪讀父母,基本都為了孩子放棄了所有,包括工作、包括娛樂、甚至包括家庭和私人空間。

他們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的學業前程上。

一旦孩子達不到他們的期望值,他們就會情緒崩潰,覺得自己的付出一文不值,對生活瞬間絕望。

就像新聞中的陪讀爸爸,我不知道他是因為什麼和兒子起了爭執。可是很明顯,這個爸爸對兒子很失望,所以他選擇了從樓上跳下。

兒子是後來跳的,也許是被嚇到了,也許是本能反應,但兒子並非是主動選擇跳樓的。

所以,我是不主張做陪讀父母的。

畢竟像朗朗這樣的天才萬中無一。

何況即使像朗朗這般成功,他小時候的心理陰影,也花了很多年才能逐漸消除。

更遑論朗朗父母分居長達二十年的艱辛痛苦!


心理諮詢師沁心


開頭語:對孩子放手是對孩子的一種鍛鍊,也是信任孩子的一種做法,把孩子的大小事務統統包攬只會讓孩子倒退進化,喪失自我獨立能力,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請你相信他,讓他去勇敢飛翔吧!

事件詳情:

大連一男大學生去上大學,父親放心不下兒子,於是選擇陪讀,常伴孩子左右。一天,兩人對於學業問題發生激烈的爭吵,父親吵不過兒子,於是掉頭從五樓跳下,見此狀況,兒子二話不說,也跟著跳了下去,萬分幸運的是,四樓那裡有一個平臺,正好擋住了他們,也因此,這對父子死裡逃生。


事情分析:

1、都是大學生了,為什麼還會出現陪讀現象?

一般而言,當我們看到陪讀事件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該學生應該是身患疾病,需要經常去醫院配合治療,身邊必須要有親人照顧,或者是該學生身體有殘疾,生活很難自理,需要家人的陪同照顧。

但是,我們看到的這名大連男大學生,完全沒有這幾種情況,身體好好的,一點兒問題也沒有,但他的父親還是選擇陪讀,可見原因不在這。

2、家人對孩子期盼太高,對孩子管束太嚴。

由此事件可知,事件中的父親應該是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就十分重視的,並且把很大的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勤勤奮奮地讀完大學,日後出人頭地。


從這個事件中,由該父親確實是跟著兒子去陪讀的可知,其兒子並沒有說到不同意父親的要求,可推斷出來從小到大這個兒子是非常聽話的孩子,對家人沒有什麼反抗,以至於會出現上大學了父親還去陪讀。

3、父親放心不下兒子獨自一人去上大學,出於擔心的緣故。

現在很多孩子從小被父母疼愛習慣了,以至於自立能力很差,什麼事情都要靠父母來指點和幫忙,所以由此可以猜想這位父親是因為害怕兒子無法處理好自己的生活,才會選擇陪讀的方式。

4、該父親的性格跟其兒子的性格很像,做事情完全不像後果。

照理來說,兩父子爭論什麼事情,即使爭論不休,放在一邊,過一會兒也許大家都忘了,可是,這個事件中的父親因爭吵不過兒子,竟然連想都想就從五樓一躍而下,而作為大學生的兒子更傻,一個大學生了,難道一點思考能力都沒有嗎?父親跳樓去,自己也跟著跳,這不是糟蹋自己寶貴的生命嗎?

以上幾點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結束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架起雙方溝通的橋樑,很多事情都能夠在仔細商量中迎刃而解。放手的愛也是一種對孩子負責任的愛,更是給予孩子鼓勵和信任的愛,別讓固執的愛成為毀掉你的孩子的殺人兇器。


筆尖下的百態社會


關於教育的遐想

(一)

這幾天,讓人難受的關乎教育的新聞再次刷屏: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尚未平息,湖南沅江三中又現弒師事件。兩件大事件,一個是做幼師的喪失了基本的師德,一個是做學生的喪失了基本的人性;兩個人都是施暴者,前者踐踏著了孩子們的天性,後者剝奪了自己老師的生命。

兩個人,我甚至不想稱之為兩個“人”,都失去了一個人根本的善良,他們的心一直浸泡在黑暗之中,他們的將來,也必將在黑暗中,因為他們的餘生,不配擁有陽光!

(二)

忽然想起了自己十七年前的一次切身經歷。

那一年,我負氣逃離公立學校,受聘到昆明的一所私立學校任教,去了之後才發覺,那裡的老師可謂“藏龍臥虎”,那裡的學生可謂“藏汙納垢”——開辦之初,學校幾乎不加選擇的招收了雲南各地的被公立學校開除的學生。我所任教的初一新生,普遍在十五歲以上,最大的接近十八歲了,我也發現,無論男生女生,他們普遍都偷偷抽菸。

但好在我還年輕,而且教學中既幽默又嚴厲,還能鎮得住那群孩子。當時我任命了一個楚雄的孩子任體育委員,因為我在課餘時間和他們一起打球時發現他籃球打的不錯,他也因而很自信,也聽我的話。

開學後一個月左右吧,一次他媽媽過來看他,並應他的要求準備帶他請假出學校吃飯。因學校一個月放一次假,那天又在上課期間,我便勸他不要出去。他明顯的很不高興,我繼續給他講道理,讓他作為班幹部要起到帶頭作用。我正說的興起,他媽媽也不斷贊同我的意見,勸他不出去算了。

可他忽然抬起頭,衝著我大吼了一句楚雄的方言,然後從辦公室裡直接衝出門外,他媽衝我不好意思的笑了下,說了聲抱歉,趕緊追了出去。

我當時愣住了,也不知是生氣還是憤怒,想發火,卻又找不到對象。後來想想,便又算了。

但從那以後,我明顯的感覺到,那孩子和我之間,始終隔著一道牆,一直到我第二年五一離開昆明,都沒有跨過那牆牽住彼此的手。

(三)

我忽而又想到了去年秋季我和我們學校一個老師的對話。

那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班主任,從進入志達,從未擔任過班主任的她,便一直從事英語教學併兼班主任。而且,2015年到2016年,連續兩年的中考,她所任教的班級中考成績都是全宜城市最好的,她也被一些家長敬稱為“宜城最牛班主任”。

去年中考慶功會上,她悄悄央求我說感覺自己身體狀態不佳,希望我不要安排她再任下屆九年級班主任。但她太負責任了,又善於做學生工作了,我自不會放她休整。秋季的教師安排上,她再次被任命為畢業班班主任。

分班時,她抓了個貌似不太好的鬮:我們所認為的七八年級“頂尖高手”,她們班沒有,自此,擔憂和焦慮便如影子般跟著她——她太珍視榮譽了。

加之肩周炎、頸椎病、腦部動脈硬化等毛病相約而至,她的狀態令人擔憂,病痛常常讓她當眾流淚。

那天晚上查寢後,她再次淚流滿面的說到自己的擔憂,說到自己的病情,說到她老公勸她請假,勸她回原來的學校,但她說,她不能對不起那幫孩子,不能讓他們的中考毀在自己手裡,說是一定要扛到底。

我很嚴肅很認真的對她說:“何老師,我一直把你們當作自己的親人,這也是我倡導的家庭文化的要求。現在,我非常清楚的告訴你我的觀點:在我的心中,相比於你班上孩子們的中考成績,你的健康更為重要!”

她很感動,一直沒有放棄努力,中間確因胳膊不能動彈請過短時間的假。她的努力和對學生的愛,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進取心,今年中考,她所帶的班,再次創造了中考的輝煌。

(四)

我既而又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那一年,我還在棗陽的一個鄉鎮工作,一天,我和同一鎮上的同學去另一個鄉鎮的同學那去玩。在那個同學的房間裡,我看到了一個叫臂力器的東西,便拿起來想試試。

幾個人警告我說,那個臂力器很硬,需要很大力氣才能把它的兩頭握彎在一起,並且反彈力很大。所以,初玩者,一定要把兩端的安全帶套在手腕上,以防握不動時反彈傷到自己。

哪有那麼嚴重?年輕氣盛的我壓根沒在乎,便使出所有的力氣把它握在了一起。

但我很快發現我根本控制不住它,像面對突然受驚的瘋牛,它掙脫了韁繩向我奔來,我還沒看清它的面目,影子便已撲面而來。

我還沒來得及扭頭,影子便重擊在我的下巴上,麻木的感覺過後,鮮血便如水般滴在胸前……

(五)

前天看到湖南的弒師事件,我莫名其妙的在腦海裡,翻來覆去的放映著上面的幾件事,明明無甚關聯,卻又揮之不去。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說些什麼,是譴責?是反思?是遺憾?是告誡?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畢竟,我也是老師,也的確有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喜悅,有過“我待學生如初戀,學生虐我千萬遍”的煩惱,更有“對學生恨鐵不成鋼的”暴怒……

但我依然還是想說:首先,我們做老師的要明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遠比教書重要!

第二,教育的使命很重要,責任很重大,但這一重大的責任應該由教育者和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的;教師自己的健康也是一種責任,是上對父母下對子女,中間對自己的責任,與我們的使命一樣義不容辭!

還有就是,我們認識自己尚且很難,能瞭解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性格特徵,就會更難。所以,萬不可用同樣的教育手段,去對待所有的學生。

最後還要明白,教育能夠取得成效的前提是“掌控”,能夠看得見所有孩子的表現,能夠隨時掌控教育局面。要清楚自己的能力,究竟能握多大的臂力器,慢慢的,循序漸進的,讓自己的力量強大,讓學生能夠心悅誠服,“親其師,信其道。”

無論怎樣,我依然熱愛教育,喜歡孩子,我會做“目中有人,口中有德,行中有善,心中有愛”的老師,不求每個學生都愛我,只讓自己愛每一個孩子,包容他們的一切,就是包容自己;善待他們的一切,就是善待自己!

無怨無悔,就好!


故園月明


看了很傷心,這又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失敗的教育。我不知道這父子二人到底是誰離不開誰?

這讓我回憶起在我身上發生的故事:

我出生在雲南中部一個很普通的農村裡!我家祖輩是地地道道的農村農民!

父母生我們哥姐5人,我是最小一個,我上面有大姐、二哥、三姐、四哥。父母親雖然是農民,但我父親在上世紀50年代讀到高小畢業,也算是當時的讀書人了。為此在我們幾哥姐的讀書問題上比當時一般的農村父母要開明很多。

我家五哥姐中最聽話的要數我二哥,他認真讀書學習又好、還絕對聽從我父母的每一句話,因此父親比較喜歡他。舉個例子,如果一桌吃飯,我父親不夾好吃的給他,他是不會主動去夾的,就是這麼一個而非常討人喜歡的乖孩子。

而我,母親又相對慣著我一些,在今天看來屬於典型的“熊孩子”的類型,小時候沒少挨父親收拾,唯一比大姐、三姐、四哥好的,是在讀書上學習不是很差,但也不像二哥一樣頂尖。

到上世紀80年代末,我二哥高中畢業考取了昆明的一所本科大學,這給我父親臉上增添了無限光彩,為什麼?因為我二哥是建國以來我們當時整個大隊(9個生產隊)考取的第一個本科大學生,這件事在村頭村尾成了當時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同時也給父母增添了天大的困難,畢竟父母作為農村人,同時供幾個孩子讀書非常不容易,如今要供一個大學生,難度是不可想像的大。

開學前,我父親一邊四處籌資,一邊親自去為我哥辦理了所有轉團、轉糧、轉戶口等手續。開學了,我父親又親自背上行李、還帶著我把我二哥送到學校,在陪我哥的兩天中帶著他辦好一切、是所有細節的一切事情後要準備回家,我哥卻一把拉住我父親,說著“我不敢一個人在”大哭了起來。我父親當時也是搞得老淚橫縱,我父親只能讓我哥同班同宿舍的來招呼他。說真話,當時我是很瞧不起我二哥這樣子的。

回來後,我看到我父親這樣偏心的對我二哥,我受到很大震動,大腦就像清醒了、開竅了一樣拼命讀書,也隨時想著要我二哥那樣的待遇。

後來,我也考取了師範,拿著通知書盼著我父親去幫我辦手續。可是,等來的卻是父親一句話:“你的事你自己去辦”。開學了,我父親沒送我,連我母親、大姐(已不再讀書了)要送都被父親制止了。哪怕送到縣城車站都沒有,是我同學幫我把行李送到車站,我流著淚一個人報到去了,父親的偏心讓我傷心了很久。

多年以後,我和我二哥都工作多年。我也從鄉下學校回到城裡機關工作。2002年,父親被檢查出肺癌晚期,我們5哥姐拼命想撈回父親,但始終 鬥不過天。在父親彌留之際,單獨對我說:“老么,你二哥從小就本分老實、不喜歡與人交往。大腦好使、靈活處事、生活周全處都不如你,你們在外面,以後可要多幫幫你二哥!”

瞬間,我全明白了父親偏心的良苦用心......,

我直到今天始終勞記著父親的話!

時至今日,我大哥工作三十年,始終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職員,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關鍵時候始終是我幫他拿主意。我雖然也不是什麼大人物,但用農村話來說在我們當地也算是風光過!

我相信我父親一定不懂什麼是“因材施教”,但他卻做到了!

我非常懷念我的父親!!!

(歡迎互粉互評,互了必回)


閒心拾遺


“you jump I jump”這事不僅見於《泰坦尼克號》這一經典鉅作,也見於大連的一對父子。

生物學上講,一個成年男性是很不願意被另外一個男性時刻耳提面命的。



兒子在上大學,父親去陪讀。這本身就讓人匪夷所思,二人因學習問題爭吵,發生矛盾,父親先衝動從五樓跳下,兒子也緊隨其後,幸虧四樓處有平臺,二人只是骨折,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可謂是先當重視,即使到了大學這一階段也採取陪讀的方式,還因學習的事情發生爭吵,發生在中學生身上,這還讓人接受,大學還這樣是不是干涉過多?成年的大學生被父親管了19年,大學依然還不放過,換做是誰,都難免不悅。

當然父親還是出於好心,對孩子未來的鋪路。這一點也應該適當理解。

二人因矛盾而跳樓確實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父親先跳莫非是他覺得自己對孩子辛苦努力白費,悵然若失和衝動使然?兒子看了之後也是衝動,加上愧疚也選擇輕生?解決或者逃避矛盾的方式是傷害自己,欠妥。


兒孫自有兒孫福,該放手時就放手,生物學上講,一個成年男性是很不願意被另外一個男性時刻耳提面命的。

圖片來自題主和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