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只在世上走了51年的人生里程,林徽因卻留下了似乎51年都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

女神的花容月貌綽約風韻,“太太客廳”的角色,“人間四月天”的詩情畫意,與冰心的芥蒂,和徐志摩,金嶽霖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都成了“八卦”,“雞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在自媒體上炒得煮得沸沸揚揚,有滋有味。

從這些角度,當然可以看出林徽因的一側一面,但進入視野的,只能算是個局部,距離她的廬山真面目,還差之甚遠。

因為自24歲與梁思成結婚後,林徽因就一直棲息在這位著名建築學大師的巨大陰影中,而她自己同樣作為建築學家的身份,卻被遮掩住了,消隱去了許多。但事實畢竟是事實,多麼濃重的陰影,也只能是陰影。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林徽因、梁思成與其他工程人員在古建築維修現場合影)

林徽因作為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學家,第一位女建築學教授,她的成就和貢獻,仍然鮮明豁亮的書寫在中國建築學史的重要篇章裡,一字一句,為世人所共睹。

1924年,20歲的林徽因,與梁思成一起赴美國留學。9月,兩人同時入讀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並且商定共讀建築系。可是因為這個專業不招收女生,梁思成只能一人如願以償的進了建築系,林徽因無奈唸了美術系。

但她對建築學的興趣和熱情,始終未減,又有梁思成在身邊薰陶輔導,林徽因“身在曹營心在漢”,其實攻讀的也是建築學。所以,1926年學業尚未完成,當即被這所大學的美術學院建築學聘為建築設計事務助理和設計指導教師。一年後,以學士學位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因成績優異,被提升為建築設計課兼任講師。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1930年 林徽因在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期間)

就是從大洋彼岸,這個年僅23歲來自華夏神州的漂亮女孩,從此踏上了她終其一生也未曾改變的建築學家的職業道路。

必須要承認,林徽因才華橫溢,自1930年4月,《詩刊》第二期同期發表了她署名“尺棰”的兩首詩《仍然》和《那一晚》之後,佳作頻頻問世,她成為文學界一顆耀眼的新星。1934年由胡適指導的一篇學士論文《中國新詩史》中,這樣評價:“第二期的詩,可以說是新詩史上最光燦的時期,作者都是將自己的內心情感流露出來,不虛偽,不造作。徐志摩、林徽因諸氏,都具有這種長處。”

可是,儘管在一片讚美聲中贏得了著名作家的光環,林徽因卻並未因此淡漠了從事建築事業的初衷,她精神上的興奮點,依舊牢牢的集中在這裡。1932年,8月,她的兒子出生,取名為梁從誡,以此紀念宋代建築學家李誡。並沒有叫“從甫”,“從白”,以之紀念杜甫李白,可見“建築”遠遠勝於“詩”,已經化入她的血肉之中了。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林徽因與梁思成並駕齊驅,在1929 年成立的“中國營造學社",找到了用武之地。梁思成擔任學社的研究部主任,林徽因為校理。

梁思成的續任夫人林洙,有個統計,這個營造學社在北平期間,梁思成與林徽因一道參與的活動,除了測繪故宮的重要建築六十多處,及安定門,阜成門等六處門,恭王府,天寧寺之外,還離開北平去了137個縣市,調查古建築殿堂房舍1823座,進行測繪的建築206組,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這些數字很枯燥很抽象,但潛藏在數字背後的艱苦,辛勤,頑強,執著,卻真實生動,像一幅幅用汗水,用心血,也可以說是用追求,用夢想描繪成的宏偉畫卷,令人感動和驚歎。

林徽因與丈夫共同譜寫的中國建築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之一,應該是1937年夏天,與營造社兩位助手在山西五臺山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發現。他們在尋找山上的佛光寺,經過一段連驢子都無法攀登的崎嶇山路之後,忽見一處山頂,雲遮霧繞中,一座龐大建築物忽隱忽現。他們立刻有了一種讓人驚心動魄的預感,匆忙趕上前,幾個人不禁高呼起來。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宏偉的廟宇,只見飛簷高翹,斗拱龐大,以及寬敞的門窗,林立的柱頭,給人以蒼勁雄渾的感覺。彷彿一顆珠寶,儘管蒙上了厚厚的塵垢,依然閃爍出耀眼的光芒。這正是他們魂牽夢繞在竭力尋找的佛光寺。

驚喜之餘,不顧疲累,林徽因憑靠嬌小的身材,馬上爬上大殿的頂脊,尋察可能有的刻寫建造年代的文字。上面除了灰塵泥垢,蛛網,就是密密麻麻的蝙蝠窩,蟲子巢。她就這樣爬動在塵埃中,聽著蝙蝠和蟲子的鳴叫,連續爬上爬下五天,爬得腰痠腿軟,頭暈眼花的,終於在大樑上發現了“女弟子寧公遇”這麼幾個模模糊糊的字跡。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這是林徽因在東大殿的樑架上考察

林徽因敏感的聯想到,此前在臺階前石幢上也發現過字,連忙對照辨認,果然也是“女弟子寧公遇”那幾個字,還有“唐大中十一年”這樣一行字。

簡直是石破天驚,“唐大中十一年”為公元857年。這個年代比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獨樂寺早127年,而且是當時考察出的年代最久遠,僅存的唯一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梁思成激動不已的說:“我們一向所抱著的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在此得到一個證實了。”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一箇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也可以說一箇中國文明史上的奇蹟,就是依據林徽因辨識出的幾個文字,橫空出世了。把她做出的貢獻,也看成是奇蹟,一點也不誇張。

更讓人感到奇妙的是,那個修建佛光寺的女性施主,歷經一千多年的世事滄桑,才為人間知曉的機緣,竟然源於一個女人的執著追求和柔弱雙手。歷史的巧合,多麼耐人尋味。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林徽因看著大殿角落裡寧公遇的塑像,悄悄對梁思成說:“我真想在這裡也為自己塑一尊像,讓林徽因這位女弟子永遠陪著這位虔誠的唐朝大德女士,於這肅穆寂靜中盤腿坐上一千年。”說出這幾句話的時候,林徽因一定熱淚盈眶。一股發自肺腑,如火如荼在燃燒的深情,遠遠勝過寫《人間四月天》所迸發出的熾烈和興奮。

身為建築學家,林徽因除了積極參與實地考察活動之外,也撰寫了大量的論文以及專著,正像考察時與梁思成攜手並肩,夫唱婦隨一樣,其中多數也是與梁思成合作完成。應該承認,梁思成為此付出的心血和辛勞,以及取得的業績,肯定要多於林徽因,不過林徽因的付出絕對不能忽視。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梁思成的代表性鉅著《中國建築史》一書中的遼、宋部分,全由林徽因執筆。而整部書稿的校閱修訂,文字潤色,也全由林徽因承擔。她流暢生動的語言文采,為這本書增添許多亮色。

在《圖像中國建築史》的“前言”中,梁思成這麼寫道:“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來,她在我們共同的事業中,不懈地貢獻著力量。”,“沒有她的合作和啟迪,無論是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話說得實在,誠懇,都是來自內心深處的肺腑之言。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林徽因斷然放下了寫詩寫小說的那支筆。社會身份由原來的建築學家,文學家合併為單一的建築學家了,被清華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在中國建築學會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她當選為理事會理事,兼任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並擔任《建築學報》編委。

從1950年到1953年,林徽因先後接受了兩項事關國家尊嚴和革命鬥爭歷史的重大設計任務。一,作為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主要成員,參加了國徽設計。此項工作於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簽署中央人民政府令,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而宣告圓滿完成。二,1951年,林徽因被任命為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並承擔設計碑座紋飾和花圈浮雕的具體任務。

此時的林徽因,已重病在身,只能在家裡工作。參與的這兩項設計,最終體現出的成果,一個高高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一個巍然聳立在天安門廣場。兩者交相輝映,莊嚴宏偉,光照日月,成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進京必得觀賞的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1950年 林徽因與清華建築教師高莊共同討論國徽設計方案)

而對做為建築學家的林徽因來說,這兩項設計是她職業生涯最後的工作,堪稱絕唱。旋律格調極其昂揚雄壯,但卻暗含著幾分悽美。1955年4月1日,正是春光明媚的人間四月天,林徽因僅只享年51歲,就匆匆離世,讓人嘆息不已。可是,卻逃避了像終生伴侶梁思成以及眾多知識精英此後遭遇的種種磨難,也算因早亡而得福吧。

有個比喻,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也可以說,建築是凝固的詩。林徽因把建築和詩都凝固在她的心靈之中了,算得上得天獨厚,功德圓滿了。

通俗點說,建築又是土木的渾然結合,那麼林徽因應該是高高翱翔在土木中的一隻鳳凰,一隻閃耀著五光十色的美麗鳳凰。

「薦讀」土木鳳凰,林徽因的廬山真面目

作者/馬風:曾任哈爾濱話劇院編劇,黑龍江行政學院作家班教授。主要作品有劇本《松嶺朝霞》《七月,八月,九月》《高高的興安嶺》以及專著《超越的艱難——中國當代小說散論》等多部。已退休,現居深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