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热映,引发的对仿制药的思考

《我不是药神》热映,引发的对仿制药的思考

《我不是药神》海报

最近,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全国热映,另观众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民众对于“仿制药”的热议。

影片取材于2015年轰动全国的“陆勇事件”,被病友称为“药侠”的陆勇,自2004年开始帮助慢粒白血病病友从印度大规模代购价格低廉的仿制药,因而被起诉“销售假药罪”,因为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没有经过注册的药物就是“假药”,而病友们通过陆勇购买到的印度仿制药就属于这一类。陆勇被捕后,上千名病友联名上书法院为其求情,最后以公检部门撤销起诉,陆勇被释放而结束。

《我不是药神》热映,引发的对仿制药的思考

“药侠”陆勇

当年的陆勇事件,引发了社会上诸多对于高价“救命药”与仿制药的讨论,而如今《我不是药神》的上映,又重新将此提及。在此,首先向大家更正一个概念----仿制药不是假药,仿制药是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替代药品。虽然原研药与仿制药,都有着差不多的效果,但后者却经常因专利、安全性等诸多原因而被禁止。然而,原研药也因其高昂的价格让诸多患者望而却步,有病不能医,有药不能买,患者生存的希望何在?很多民众将怒火撒向原研药的制药公司,认为他们唯利是图、漠视生命,如果他们肯同情患者、下调药价,事情就不会这么糟糕。

《我不是药神》热映,引发的对仿制药的思考

左为瑞士产“格列卫”,右为印度仿制药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一直在流传:你吃到的药虽然贵,但已经是“第二粒药”的价格,而“第一粒药”的价格,可能是数十亿美元。举个例子,拿电影中“神药”的原型“格列卫”来说,从医学界在1960年发现慢粒白血病的致病染色体,到人们终于找到针对这种染色体进行靶向打击的可能,无数医学研究者耗费了30多年的光景,再经过制药公司的无数试验,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格列卫最终被批准用于临床时,已经是2001年。制药公司不定高价,就收不回研发成本更不可能盈利,那还有谁愿意研发新药呢?说到这,大家能否能对原研药的高昂的定价多几分理解呢?

《我不是药神》热映,引发的对仿制药的思考

所幸的是,如今随着我国进口抗癌药“零关税”和国家医保政策的落实等原因,包括格列卫在内的诸多"天价药"的帽子被摘掉,从当初的几万元一个月到如今的千元左右,老百姓已然能吃的起原版的“救命药”,这是患者们的福音。但是真正要解决民众吃不起好药的问题,一方面还需要国内药企加紧对“仿制药”的研制,让百姓能够吃上低价、安全、有效的国产仿制药,另一方面则要自主研发真正适合我国市场的创新药,真正打破国外垄断,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患者“吃药贵”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仿制药想要像印度产的一样“物美价廉”还需要一些时间。但相信,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的仿制药以至于创新药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