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女祭司阿格里奇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鋼琴女祭司阿格里奇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阿格里奇在華沙肖邦鋼琴大賽中發現了李雲迪,她因多次上場“恐懼症”而被救場,因此成就了不少鋼琴新秀,包括郎朗與現今活躍在歐美舞臺的華人鋼琴家王羽佳,王羽佳也是因“救場”而得名,甚至被稱為“救場女王”。

阿格里奇當之無愧是“被救場女王”,70多歲還活躍在舞臺,她的個人生活與離奇人生同樣是媒體關注焦點,她早年與中國兩位音樂家的情感糾葛更讓阿格里奇傳奇的一生更充滿戲劇性。

■ 與中國愛恨交織的情感

鋼琴女祭司阿格里奇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中國樂迷喜歡阿格里奇,主要是她與中國音樂家的特殊關係,比如與鋼琴家傅聰一生的友誼,與音樂家陳亮聲短暫的婚史,還有她對東方佛教哲學的喜愛,其實這一喜愛與她基因中的猶太神秘學有關。

曾經有人問過阿格里奇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鋼琴家,阿格里奇回答說:“首先要熱愛音樂,要感覺到和音樂在一起時的幸福,其次要有相當的技巧,因為聲音是音樂裡最本質的東西,而有些聲音想要發出來就需要技巧。同時,要想成功,你還要做到與眾不同。”

1996年,為了北京演出,她推辭了柏林愛樂樂團的邀請,跟隨她的前夫、法國指揮家夏爾·迪圖瓦訪問北京。

下了飛機,她以練琴為理由,缺席新聞發佈會。然後,她又缺席原定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舉行的講學活動。

2006年,她與迪圖瓦再次來到北京,但北京依然沒有讓她返臺。

中國樂迷再次有了挫敗感,也抵消了她在2000年擔任肖邦鋼琴賽評委使李雲迪獲獎的好感,殊不知她對中國的情感也是愛恨交織。

在阿格里奇的傳記電影與傳記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阿格里奇孩童般透明的內心世界,如同詩人波德萊爾所說“天才,只是永不泯滅的童心”。

所以,她在70多歲時還保持著不變的初心,如同一位14歲率性的少年,這也是她經常臨時取消演出、改換曲目,或在中途拒演的原因,但事後她的合作者、觀眾都能原諒她。

因為阿格里奇有一種魔力,這種魔法不光是表現在她的音樂中,而且也表現在她的感情生活中,與她交往過的音樂家都會為她傾倒,從最早發掘她天分的鋼琴家古爾達,鋼琴怪才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她的前夫迪圖瓦、情人斯蒂芬·科瓦切維奇等,他們都在她身上發現了天才、魔性及透明如孩童的一面,這也是他們的友誼能持續大半個世紀的原因。

但她的友誼唯一遭拒絕的就是中國音樂家陳亮聲,直到幾十年後她說起陳亮聲時還充滿了憤怒,並聲稱是陳亮聲“綁架”了她的女兒麗達。

而有趣的是阿格里奇與陳亮聲的結合還始於傅聰,並因此給了八卦記者很多關於“三角戀”的素材,也給瑪塔的生活注入“混亂”等標籤。

鋼琴女祭司阿格里奇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 婚姻,始於青春的叛逆

“1963年,阿格里奇忘記了自己是位鋼琴家。她去看電影、去探望朋友,喝摻了汽水的葡萄酒、抽菸,早晨才上床睡覺。為了生活,她甚至想去找一份秘書工作。”在該傳記中,傳記作家、音樂評論家奧利維耶寫道。此時的阿格里奇完全有了擺脫母親胡安妮塔的勇力,她異想天開地,決定到紐約尋找鋼琴大師霍洛維茨。

鋼琴女祭司阿格里奇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霍洛維茨具有徵服阿格里奇的一切:獨一無二的演技,奇妙的音色,古怪的性格。據說上世紀30年代,魯賓斯坦在巴黎聽過他的演出後從音樂廳消失了好幾年,鋼琴家克拉克·哈絲姬爾說霍洛維茨就是“鋼琴的撒旦”。

到了美國,阿格里奇就在曼哈頓離她偶像不遠的一個公寓住了下來。阿格里奇的母親胡安妮塔則採取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她負責給霍洛維茨的秘書通信,約定會面時間,甚至通過他身邊的音樂家搭線,但都沒有成功,據說是霍洛維茨的夫人汪達從中作梗。

無法與大師相見,這讓阿格里奇覺得呆在美洲大陸很荒謬,這段時間,她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其中就有鋼琴家傅聰,當時中國處於文革期間,傅聰無法回國,他在美國做巡迴演出。

他在一場音樂會之間,需要借用一個朋友的鋼琴練習,結果經朋友介紹他推開了胡安妮塔的門,一個不怎麼練琴的鋼琴家,當時迎接他的就是一頭亂蓬蓬的頭髮,但兩個鋼琴家一見如故,他們從白天一直聊到晚上。

在別人眼中,阿格里奇野氣十足、不易接近、任性,可在傅聰眼中,她清澈見底、十分迷人。傅聰在接受本書傳記作家採訪中說,他從未遇見過這麼直率,對別人充滿如此好奇的人。他欣賞她的謙虛和使人神魂顛倒的幽默感,他們從白天聊到凌晨,直到她離開時,他發現他愛上了她。

一天,傅聰把阿格里奇介紹給了陳亮聲,陳亮聲當時正在餐廳打工掙錢,他卻很驕傲地說,“打工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出象牙塔。”這很傾向於阿格里奇當時想擺脫母親彷徨的內心,於是三人很快成了朋友。

1963年6月,阿格里奇想回歐洲,陳亮聲剛通過考試,於是他們結伴同行,就在他們同行途中,陳亮聲去舊金山探望他的父母分別前,他們好上了。

幾個星期後,阿格里奇發現自己懷孕了,而對於阿格里奇的母親來說則是晴天霹靂,她感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將化為烏有,她的天才女兒竟要落入尿布與奶瓶的煩惱之中,而這個孩子的父親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政治難民”,這對胡安妮塔來說,註定是一場不輕鬆的“爭奪女兒大戰”。

他們於1963年9月7日在舊金山舉行婚禮,結果婚禮只經受住了三個星期的考驗,而分手的原因只是一件小事:阿格里奇習慣光腳在家裡走來走去,那晚睡覺時她的腳丫把一些麵包屑弄到了床上,這次她的丈夫終於發作了,怒不可遏的阿格里奇只好收拾行李走人。

1964年3月,阿格里奇在日內瓦生下一名女嬰,她就是日後的中提琴手陳麗達,剛出生時女嬰身體很弱,她必須留在醫院託管所,阿格里奇住在母親家,胡安妮塔趁機鼓動女兒參加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王大賽,一年後她又參加了肖邦鋼琴大賽並取得了最好成績,而這一切是發生在她剛生下孩子不久,而她已經有3年沒有開音樂會了,所以,在很多人看來,阿格里奇是鋼琴奇才而且具有魔法。

1964年9月,陳亮聲取得瑞士旅行簽證來到日內瓦,他見到了渴望中的女兒,卻無法忍受胡安妮塔的白眼,他想通過法律手段取得女兒的撫養權,胡安妮塔知道陳亮聲的打算後,決定把小孫女悄悄帶走,結果卻被陳亮聲以拐騙兒童罪起訴,使阿格里奇因此失去了孩子的監護權和探望權。

直到麗達16歲時,才從父親的記事本中知道母親的存在,從此,她們開始了交往,麗達也很快融入到阿格里奇的生活與朋友圈中。陳亮聲後來成為了斯琴高娃的丈夫,他近年來也在國內從事音樂教學工作。

鋼琴女祭司阿格里奇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Martha Argerich, Stephen Kovacevich, Stéphanie Argerich and Lyda Chen at the premiere of 'Bloody Daughter', The 7th Rome Film Festival, 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 on November 15, 2012 in Rome, Italy. (Photo by Ernesto Ruscio / WireImage)

■ 愛情與自由生活

肖邦鋼琴賽之後,瑪爾塔·阿格里奇又慢慢回到了國際演出舞臺上,1966年,阿格里奇被禁止去看望她的女兒,她需要離開瑞士與母親,於是她到了倫敦,這一次她的出走卻遇到了一生至愛,鋼琴家斯蒂芬·科瓦切維奇,當時她初到倫敦,傅聰帶她去看斯蒂芬的演出,結果她被斯蒂芬的音樂深深地感動了,而當時的斯蒂芬也處在困難時期,他從紐約到倫敦師從赫斯,而他的老師剛剛去世。

鋼琴女祭司阿格里奇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這些巧合,加上他們相似的童年,而且年齡相仿,都是25歲,來自同一個美洲大陸,都有克羅地亞猶太血統,斯蒂芬祖父的村莊與阿格里奇母親的村子相差只有幾公里。

阿格里奇尤其對天秤座出生的鋼琴家偏愛,她宣稱他們身上有些別人沒有的東西,而她身上也有別人沒有的東西:就是驚人的記憶與快速識譜法,她其實一生都在隱藏“這種天分”,就如同她的母親一生都在隱藏她的“猶太身份”,她們一方面驕傲於自己身上的特質,但又害怕這種神秘的力量。

阿格里奇的母親為了躲避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屠殺,在她10歲時就帶著妹妹來到維也納,後來她到了阿根廷,靠著自己的勤勉與驚人意志獲得經濟學家的殊榮,她是天生的社會主義者,因為她自小體驗到對猶太人的不公,為了生存,她一生也在為擺脫猶太身份而努力。

如果說父母的愛情是因為差異性的吸引,而阿格里奇與斯蒂芬的愛情卻完全因其相似,兩個獨立的鋼琴家都反對虛偽,追求完全的獨立,兩個人都是少年天才,都有與著名鋼琴家學琴的經歷,所以他們很快就成為如膠似膝的情侶。

可是慢慢地,她覺得這種徹底地融為一體變成了他們關係之間的一種消極因素。他們之間那麼瞭解,而愛情卻需要一些神秘因素來滋養,這是阿格里奇的錯,因為她太在乎他,就會毫不放過對方的任何細節。“我們缺乏互斥性,我們佔據了同樣的空間,這對愛情不太好。”阿格里奇這樣分析道。

在與斯蒂芬的感情結束後,還隱藏著一段柏拉圖式的愛情,那就是阿格里奇對杜普雷的愛,杜普雷曾是斯蒂文的女朋友,後來成為鋼琴家、指揮巴倫博伊姆的妻子。杜普雷是大提琴皇后,她的琴聲如泣如訴曾打動過她同時代的所有音樂家,包括小提琴家帕爾曼、祖克曼、梅塔等。

儘管阿格里奇一再想脫離母親的控制,可她卻在潛意識中模仿母親,而直到母親去世,她才意識到她多麼需要她,如果不是胡安妮塔的堅持,她不會成為一個鋼琴家。

有評論家說,很多人一生就在為成為藝術家而努力,而她卻是在為毀掉自己的藝術天分而努力,所幸她沒有成功。

奧利維耶在《童子與精靈》中寫道:“有的藝術家竭盡全力來雕刻他們的塑像、準備他們墓碑上的碑文,瑪爾塔·阿格里奇跟他們正好相反,直到最後一口氣,她也只有一個信條:生活,自由自在地生活。”

而她正是在這一信條下,一直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甚至一度讓她的恩師失望,好在上帝一直都眷顧於她,讓她擁有拆解複雜音符的能力,所以她總是能在遊蕩幾年後又回到音樂的世界中。

鋼琴女祭司阿格里奇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Martha Argerich (in 2009)

鋼琴女祭司阿格里奇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