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普奧戰爭(Austro-Prussian War,又名七星期戰爭或德意志戰爭),發生於1866年,是近代戰爭史上發生在中歐地區的一場著名戰爭。

這場戰場是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為爭奪德意志領導權進行的戰爭。最終奧地利帝國戰敗,被迫放棄在德意志的領導權,由普魯士王國主導的北德意志邦聯成立,加速了德意志統一的進程。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1862年,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首相。他馬上策劃統一運動,務求由普魯士統一小德意志。憑著普丹戰爭的勝利,俾斯麥喚起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識。普魯士以有權共同佔有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為藉口,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奧地利與巴伐利亞、漢諾威、薩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國合作,以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名義,挑戰普魯士(稱為"Bundesexekution")。

普魯士利用同意大利及北德的一些中小邦國的結盟,將部分奧軍吸引到南部戰場,北部的普魯士軍隊在短時間內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普軍接連在薩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敗奧軍。戰敗的奧地利解散德意志邦聯。次年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邦聯,並通過聯邦憲法,為實現德意志統一準備了條件。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在普奧之戰中,普魯士動用了不少曾在美國南北戰爭大派用場的科技,包括以鐵路幫助運兵及以電報維持長途通訊。雙方參戰各自的總兵力為:普方63萬人;奧方58.5萬人。

普魯士的勝利令它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因此,史家也稱之為德意志戰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Deutscher Krieg)或德意志南北戰爭(Bruderkrieg)。由於戰爭只延續了7個星期,故又稱七週戰爭(七星期戰爭)。在德意志統一運動中,此戰是第二次獨立戰爭。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古老的神聖羅馬帝國,曾在歐洲存在800多年。它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個鬆散聯合體,也是德意志各邦王公貴族不斷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政治舞臺。這個舞臺上的兩大主角,歷來都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儘管大帝國已於1806年在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威逼下宣告解體,但在解體後的半個多世紀中,其內部鬥爭仍很激烈,直到1866年普奧戰爭結束為止。普魯士取得對奧戰爭的勝利,為最後解決德國的統一問題創造了條件。

幾個世紀以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很多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他們在名義上統治德意志全境,而且擁有獨立統治權,但又接受外國勢力的牽制,尤其是法國。另一邊,普魯士崛起,在19世紀以前已經是歐洲的強國之一。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德意志邦國被併入組織鬆散的德意志邦聯,由奧地利領導。這時,法國在德的影響力減弱,民族主義在德興起,德意志統一運動開始萌芽。運動的支持者提出兩種統一方法:把德意志全境統一,建立大德意志,包括奧地利這個多民族帝國;或是在普魯士領導下,建立排除奧地利,由普魯士統治的小德意志。

公元12~13世紀,在中歐易北河中游到奧得河中游的整個地區,出現了一個名為“勃蘭登堡”的新國家。這裡原是比較荒蕪的沙地平原,是德意志封建領主防禦斯拉夫人部落的前哨,是他們向東方擴張的軍事殖民地,而神聖羅馬帝國在易北河以東的領土,正是通過對斯拉夫人的長期侵略擴張而獲得的。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15世紀初,霍亨索倫家族從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手裡,領得了勃蘭登堡這塊封土,隨後,不斷兼併原來被條頓騎士團所佔領的普魯士,從而形成為勃蘭登堡一普魯士公國。

進入17世紀以後,霍亨索倫王朝利用德意志皇帝和德意志各邦國在三十年戰爭中的衰落,不斷擴充領地,增強實力,終於在1701年由腓特烈一世宣佈建立普魯士王國,逐步成為德意志和歐洲政治生活中一個舉足輕重的大邦。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18世紀上半葉,普魯士的第二代君主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在位)進行了粗暴的統治,使王國發展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專制主義國家。他用棍棒和體罰“教育”臣民,“治理”國家,力圖把普魯士提高到歐洲強國的地位。為此,他在國內加徵賦稅,壓縮民用開支;禁止外國商品輸入,以防資金外流;打破容克貴族壟斷各省政治、經濟的獨立性,加強中央集權。腓特烈·威廉一世頗知富國與強兵的關係,因而在採取上述措施的同時,不斷擴充軍隊。他不惜把國庫收入的6/7用於軍費,養兵竟達8.5萬人,使一個當時在歐洲國土面積居第10位、人口數量居第13位的中等國家,兵力總數竟躍居歐洲的第4位,以致全國兵營林立。他不僅使每一個青壯年都要接受強制性的軍事訓練,而且規定士兵的服役年限竟長達25年。這樣,普魯士終於迅速振興起來了。腓特烈·威廉一世為他的繼承人準備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和一個年收入達700萬塔勒的國庫,從而也為普魯士奠定了到那時為止尚不為人所知的強國的基礎。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1740年,普魯士王國的第三代君主即位。這位後來被容克貴族尊稱為“腓特烈大帝”的腓特烈二世(亦譯弗里德里希1740~1786年在位),是一位雄才大略而又手段暴虐的國王。他繼承其父衣缽,進一步強化容克貴族的軍事官僚機構,擴充軍事實力,把軍隊增加到了20萬人,號稱歐洲第一。他在統治期間,利用這支龐大的軍隊和充實的國庫,連年征戰,歲歲用兵,大肆擴充疆土。他在即位之初,即利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王位繼承戰爭中的困難,加入了法國所組織的反奧同盟,參與瓜分奧地利皇室的遺產,以求奪取人多地廣、物產富庶的西里西亞。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腓特烈二世主動出擊,在1740~1742年和1744~1745年,先後兩次發動了西里西亞戰爭,打敗了奧地利。可是,到1748年,普魯士卻拋棄了它的同盟者,單獨同自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中唯一的大邦奧地利簽訂了《亞琛和約》,摘取了“奧地利王冠上的明珠”——西里西亞,從而獲得了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的領地,使普魯士的國土一下子擴大了1/3。當然,腓特烈二世攫取西里西亞以後,普奧兩國的矛盾便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鬥爭日益發展。奧地利不甘心於自己領地的喪失,不斷聯合其他強國反對普魯士。而腓特烈二世及其繼承者,則企圖進一步侵佔波希米亞。徹底打敗奧地利,控制整個德意志。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雖然,在爾後的歷史進程中,普奧兩國由於共同的利益,曾於1772年、1793年和1795年暫時結盟,共同瓜分了波蘭,但是,兩國之間爭奪對德意志領導權的鬥爭,則始終沒有停止而不斷深化。在此期間,普魯士更加強大起來了,到該世紀末,其國土面積已由1740年的11.8萬平方公里擴充到30.5萬餘平方公里,人口從224萬增加到868萬,從而成為德意志境內重大的邦國。普魯士王國的崛起,隨之也就帶來了爭霸的戰爭。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奧普戰爭的重要政治結局,是建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統一美因河以北各公國的北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因獲得漢諾威、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黑森-卡塞爾和納紹而大大擴張了自己的版圖,與德意志南部各公國也分別訂立了有利的軍事盟約。奧地利被排斥在新聯邦之外,又丟失了威尼斯省(劃歸意大利)。這就是說,昔日奧地利在歐洲的政治地位已一去不復返了。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奧普戰爭的經驗,後來為普魯士軍事當局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計劃和進行各次歐洲戰爭時所採用。德國不少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誇大了奧普戰爭在發展軍事學術上的作用,把它視為首次“成功地”體現了速決的“閃擊戰”思想的一次戰爭。而這種閃擊戰思想決定了德國軍事理論近一百年的發展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其充分地暴露了德國不顧被侵略國家的具體條件,生搬硬套這種軍事思想所造成的惡果。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奧普戰爭證明,毛奇堅持的決戰戰略在這次戰爭中未能奏效。戰爭的持續時間和戰爭的結局是由交戰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在奧普戰爭中,普軍廣泛使用裝彈方便、發射速度快的線膛後裝炮。這便要求戰術和戰鬥隊形作相應的改變。但是,戰爭期間交戰雙方均未考慮到這一點。同樣,在炮兵的戰鬥使用上,觀點也是陳舊的。炮兵通常尾隨縱隊,展開較晚,在需要時,尤其在對於奧普戰爭頗具代表性的遭遇戰鬥和遭遇交戰中沒有給步兵以炮火支援。戰爭還證明,必需改變部隊成行軍縱隊運動時的組織形式,保證部隊臨戰時能以最快速度展開。

歷史上的今天——普奧戰爭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