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人變成死刑犯需要遭遇什麼?

一個普通人變成死刑犯需要遭遇什麼?

忠誠是中國人的傳統教育理念,從小我們被教育要忠誠於國家,社會,父母,老師,朋友,長大後,我們被教育要忠誠於單位,領導,愛人。

但,忠誠用錯了地方,就是愚忠。

愚忠的後果很可怕。

01

前幾日,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

主要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最年輕的女死刑犯陶靜,年僅20週歲。

陶靜出生於1971年,是個漂亮的雲南女孩,從小父母離異,由姐夫一手帶大。

由於家庭原因,她高中沒畢業就選擇了棄學在家,結交了一些社會上的朋友。後來在姐夫的幫助下,開了家髮廊,陶靜長相俊俏,很快與同在髮廊的按摩師楊某成為了男女朋友。

其實,楊某除了按摩師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毒販子。戀愛後,楊某就開始騙陶靜幫助他一起運毒,被愛情衝昏頭腦的陶靜,不僅答應了他販毒的要求,還發誓如果在運毒的過程中出了事誓死也不能供出販毒團伙。

在陶靜第一次幫楊某運毒時,就被當地警方抓獲,由於毒品量十分巨大,擺在陶靜面前的將會是死刑。

在審訊室裡警方讓陶靜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只要把上線和其他人供出來,就能戴罪立功,很可能免於一死。

但是出於對他倆約定的忠誠,陶靜臨死也沒有把男友供出來。

1991年,在雲南某自治州,有一群人因販毒被宣判死刑,其中就有陶靜。

據說,在結束親屬訣別後,她撕心裂肺的高喊她的母親,媽!

最終,她留下了一行簡短的字,上面寫了5個字,親愛的媽媽。

當時,看完這篇文章,我心情很沉重。

想到另一則來自非洲尼日利亞的新聞。

02

在尼日利亞,恐怖分子頻頻抓來年輕少女,留給她們的只有兩條路:嫁給恐怖分子或者成為人肉炸彈。如果被抓的是你,你會如何取捨?

一個年僅14歲的少女法瑪塔是在鄉間小路上被兩名男子擄走的,摩托車一刻不停開了好幾個小時,最終抵達了一個巨大的森林營地,裡面扎滿了帳篷和茅草屋。

這個營地屬於“博科聖地”,一個被聯合國認定的恐怖組織。

營地戒備森嚴,姑娘們基本不可能逃跑,即使逃出去,也可能在密林中迷路。被抓來不久,武裝分子給了姑娘們兩個選擇:嫁給一個武裝分子,或者完成一個“使命”。

雖然不知道“使命”指的是什麼,但法瑪塔還是拒絕了“結婚”選項。

一天,武裝分子突然通知她,要為“使命”做好準備。幾個已經成為“壓寨夫人”的姑娘過來,為法瑪塔梳妝打扮。梳妝完畢後,武裝分子把一枚自制雷管纏在她的腰間。她被告知,她的使命是當“人肉炸彈”。

參與這次行動的一共有3個姑娘,在她們走進人群的時候,幾名武裝分子在遠處監視。好在這3個姑娘還算理智,她們決定不執行襲擊,趁機逃跑。她們尋求陌生人的幫助,解下了腰上的腰帶,然後奪路狂奔。

但沒跑多遠,她就被兩名男子攔住了。這兩個男子也是“博科聖地”的武裝分子,不過從屬於不同單位。

這是法瑪塔第二次被綁架。

第二次綁架後,法瑪塔被帶回了森林,不過這是另一片營地。兩個營地的生活完全一樣:吃飯、睡覺和洗腦。

一個多月之後,法瑪塔再次面臨熟悉的選擇:結婚或者使命。再次選擇使命,這一次,腰纏炸藥的她一脫離武裝分子的控制就狂奔而逃,躲進森林。

“我遇到了一些農民,我告訴他們我是被強迫的,並請他們幫我取下炸彈......他們既害怕又同情,小心地幫我摘下了腰帶。

隨後,法瑪塔離開村民,在樹林裡遇到了一群獵人,獵人們許諾帶她穿越叢林。但這幫人遭到了武裝組織的襲擊,混亂中,法瑪塔隻身逃走。

一個星期之後,法瑪塔找到一個小鎮,並徹底得救。14歲的法瑪塔在一年內兩次綁上炸彈,能活下來對她是幸運的。

“家人從小就告訴我,殺人是不好的,我堅信這一點。我只想正常地活下去。”法瑪塔如此說。

一個普通人變成死刑犯需要遭遇什麼?

03

比較這兩則事件,可得出以下總結:

第一則主人公陶靜是主動的犯罪並且包庇,當然,她也可能是因為遭到我們不知情的威脅和逼迫。

第二則主人公法瑪塔是被綁架被脅迫犯罪,但她首先主動選擇了不與犯罪分子結婚,其次她選擇了自救且不殺人。

年僅14歲的她,兩次被綁架、洗腦及被化裝成人肉炸彈,兩次逃跑自救。

所以,她不僅自己活了下來,還保住了更多無辜百姓的性命。

即便是在極端困苦艱難的環境下,人也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的。

即便肉身受盡折磨,靈魂也可自由飛翔。

剛才講的是兩個極端例子,

那麼,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一生都不會遭遇這種極端情況。

但,面臨正直還是忠誠的選擇卻是常見。

04

中國有句老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如,選擇朋友。

跟怎麼樣的人交朋友,這種事情沒人用刀逼迫你吧?

以前看過中國青年報上的一篇文章,題目為《八成以上青少年因“交友不慎”和“好奇”嘗毒》。

雲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未成年人大隊在該所200多名未成年戒毒人員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他們中有55%的人因“交友不慎”和33%的人因“好奇”而吸毒。

事實上,許多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案件都跟交友不慎相關。

比如,由真實案件改編的韓國電影《韓公主》。

案件大致為,韓國一名14歲的女中學生在聯繫朋友時按錯了一個號碼,打到了密陽市某男子學校男生的手機上,男生花言巧語的誘惑說是“緣分”讓我們聽到了對方的聲音。

然後邀請女生和她的朋友們一起來見個面。

數日後女孩與13歲的親妹妹和16歲的表姐3人到了密陽,密陽的男學生把她們介紹給了由密陽3個學校組成的不良團體“密陽聯合”的首領。

首領帶了10個人把她們拖到一處簡陋的旅館實行了毆打,輪流發生關係。 多次威脅,搶奪錢物等。

女學生後因身心備受折磨而服安眠藥自殺。

電影中有一個男生是女主的好朋友,本是膽小怯懦的性格,卻在朋友的慫恿脅迫下最終也參與了施暴。

05

比如,選擇職業。

非法傳銷,非法集資公司中的員工有被動,有主動。有參與者,有不知情者。

但在實際中工作中,除了完全不知情者外,非法行為多數都是自主選擇的行為。

所以,被抓也是理所應當。

一個普通人變成死刑犯需要遭遇什麼?

06

比如,追隨大佬,或忠誠領導。

講一個我身邊的事情。

有一個朋友原本非常忠厚老實,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個他眼中的“大佬”,這個“大佬”最擅長的工作就是誇大很多倍的自我宣傳,說嚴重些,就是藉助某些光環,略帶坑蒙拐騙的性質。

畢竟“大佬”混社會久了,忽悠人的能力比較強。

普通百姓一時半會兒還難以分辨,常常被唬。

於是,“大佬”,

平時騙吃騙喝,

偶爾騙財騙色。

一開始,這個朋友還理智清醒,對此“大佬”言行不接受,看不慣。

但相處時間久了,潛移默化受了影響。

不僅從厭煩變得對“大佬”忠誠不二,維護有佳,倆人為人處世的方式更是越發相像。

也逐漸變得貪婪、自大、膨脹。

身邊朋友屢次勸說無果後,只能無奈選擇漸行漸遠。

心理學有一個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指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這個心理現象在被劫持的人質身上表現的最為明顯,人質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

於是,人質就容易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把劫持者的前途安危視為自己的前途安危,反而把解救者當成敵人。

洗腦過程,總在你毫不知情下悄然完成。

人性從善到惡,並不需要很久,過程也不艱難。

細想起來,真是有些毛骨悚然。

兩點建議:

一是切記:正直善良永遠是比忠誠更高層次的價值觀。

二是遠離垃圾人,一定要在初露端倪,初有察覺時,毫不猶豫的當機立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