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指導,情感的外化:以我觀物,物隨我變

小時候用釣魚鉤穿了紅蚯蚓去釣魚,想來十分噁心。後來讀到一句話,改變了蚯蚓在心中的形象。“蚓無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形象變成了求學者的模範。還聽說蚯蚓的營養價值很高,曾被製成罐頭云云,不知你聽了是否會噁心。

清代文人吳趼人所撰的《俏皮話》中蚯蚓被借用來比喻沒有骨氣的人,諷刺效果可謂入木三分。

蛇沒有腳而行走很快,蚯蚓十分羨慕,便學著蛇的樣子行走,可是動作又笨又滯。於是躲在一邊偷看蛇的走路姿勢,只見它屈曲而行動十分敏捷,也就依樣學習,竭力騰挪,跳躍,結果還是不得前進。沒有辦法,只能去拜蛇為師。蛇也盡心教誨,可是蚯蚓學了百次也學不會。蛇便細細觀察蚯蚓的形體、動作,終於嘆了口氣說:“我雖然沒有腳,可是從頭到尾節節有骨頭。而你通身沒骨頭,怎能在世上行走呢?

如此簡單的一個蚯蚓,但在人們的眼中形象迥異。以我觀物,物隨我變。欲賦予思,何患無物。同是一個物體,在不同人的筆下也會千差萬別。比如花是美好的,這是普通的看法,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含義又與眾不同。而在下面的詩句中不一定就是美好的形象,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淚眼問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就要看作者想側重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情感了,因此從這一點上說,可以給我們的寫作帶來很大的啟示。

寫作指導,情感的外化:以我觀物,物隨我變

在寫作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很多。同一件事,可以反映人的不同品質。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效果也會不同。比如東施效顰的故事。寫景襯情時更是如此。當人物的心情好時,老天下雨成了美事,空氣清新,悠遊自在。反之,雨如愁思剪不斷、理還亂,朦朧之中潸然淚下。在渴望自由的詩人眼中,那是“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細雨細如愁”。景色美好而心情不好時怎麼寫景呢?例如寫某人悲傷時,當時天氣又晴好,怎麼來以景襯情?兩種方法,一是直接反襯,可以寫別人在美好的景物中開心遊玩,而自己此時心中的石頭卻難以放下。二是正面襯托,不妨把晴朗的景色寫成炫目的煩躁或者令人惶恐不安的氛圍。這可算作是景隨心變,物隨我變,應了王國維的“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的意思。

寫作的主觀創造性很強,作者的風格也都各具風采,但是隻要掌握了原理,作者是可以自由發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