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在2017年富豪排行榜上,前五名富豪的身家都超過了1500億。

但有一個名字對於有些人來說有點陌生,她緊隨在許家印、馬化騰、馬雲的後面,甚至比王健林家族還要富有。

大多數人看到楊惠妍這個名字,對這位唯一的80後,年僅37排名前五的女首富似乎也沒什麼印象。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其實她才是最有錢最努力的富二代,王思聰在她面前也只能黯然失色。

她父親楊國強就是現今宇宙第一房企的碧桂園的創始人。

2017年碧桂園一騎絕塵,以5500億的銷售規模把虎視眈眈的萬科與恆大遠遠甩在身後,甚至在今年豪氣萬丈的喊出了保底8000億、衝萬億規模的口號。

2017年的一場大會上,一位老人講了一句話: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一時間,所有房企似乎突然看到了光明的方向。紛紛摩拳擦掌,激動不已想要發言。

終於從王石身後走出來的鬱亮,一馬當先亮出腹肌:“萬科未來要做的是,成為美好生活的場景師,來匹配我們的城市配套服務戰略。”

曾與王石鬥天鬥地鬥空氣的黑馬孫宏斌,也不甘示弱再一次殺出視野,用他並不流暢的普通話解釋“美好生活”:

“先買套(融創的)房子,再回去看(樂視牌)電視,放(萬達投資的)電影。” 融創的產品戰略正式修正為“美好生活運營商”。

不光萬科與融創,金科旭輝綠城復星融僑等一眾大型房企也紛紛站出來發言,紛紛表示要“打造全球家庭客戶美好生活方式”、做“美好生活營造者”“美好生活城市運營商”等等提出了一堆差不多的美好口號。

看起來宇宙第一房企並沒有跟進,思維和腳步似乎有點落後了。

然而並沒有。

碧桂園迅速調整了產品線戰略,把原本獨步江湖、沒人敢用的名字“勞斯萊斯”產品線改名為“好房子”,乍一聽似乎很失敗,記不住啊還沒勞斯萊斯特別啊。

其實背後飽含深意。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楊國強曾經教育碧桂園人,應該要懂政治、會經營、善於與人溝通、善於計算效率。

甚至他的二女兒結婚的時候,風傳新郎的父親是東北某省的副廳級幹部,楊老闆對女兒的這樁婚姻,“覺得非常有面子”。

後來被人指正,陳慧妍老公陳翀的父親陳華早已下海,在碧桂園擔任副總裁。

只是,2007年進入碧桂園工作之前,陳華曾任黑龍江省政府扶貧辦公室主任。陳華擁有32年的政府工作經驗甚至作為高管介紹寫進了碧桂園上市公開資料裡。

碧桂園曾是順德走出來的“鄉鎮”企業,農民抹灰工出身的楊國強身上似乎有種李雲龍的幹勁。

碧桂園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路線,至今你依然能從碧桂園的產品中體會到濃濃的鄉土特色。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如果你到碧桂園聲名遠揚的總部大樓參觀,邁進大門那一刻不要腿軟。

進門就是楊國強親自設計的“夢想走廊”。

具有嶺南鄉下特色的大樓入口展現的是主席兒時的夢想,流水潺潺,榕樹垂根,仿真飛禽走獸點綴其間,動靜結合,動的是樹根,靜的是動物,如夢如幻。

有人說門口的園林景觀是碧桂園園林藝術的集中體現,然而我卻覺得不是,畢竟這裡沒有草原。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碧桂園的產品其實就是企業文化的體現,你不能說它只有土,畢竟它也是水泥蓋起來的。

但楊主席也有高雅的時刻,他像一位老幹部一樣,喜歡四處留墨寶。

他對人才要求很高,鬱亮說他“喜歡文武雙全的人”。

能入他法眼的其實只有在碧桂園工作六年之久的莫斌,但主席對他只有三個字評價:

很優秀。

他曾贈予總裁莫斌的是“乘風破浪正此時”。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不同於王健林在年會上愛唱一無所有,碧桂園主席楊國強最愛的曲目是《光榮與夢想》。

主席喜歡帶著高管們在年會上把這首進行曲唱得慷慨激昂,眼中帶淚。

唱完主席就開始更加激昂的給現場員工們發利是紅包,員工們的尖叫聲形成聲浪,通過內網直播揮灑向全國,7萬名碧桂園員工都嚥下一口唾沫,鼓掌。

自嘲59歲才突然開竅的楊主席,在59歲那年和平安馬明哲打完一場高爾夫球賽後,回去就對力資源總經理彭志斌說:“我給你30個億,你去給我找300個人來。”

發現人才比什麼都重要的楊主席,給員工發上億的年薪,把所有人都擰上了發條;大膽啟用合夥人制度,把所有人都裝在了一條船上。

碧桂園這艘大船變成了潛水艇,一發不可收拾,破千億、破三千億、五千億彷彿都是分分鐘完成的。

為什麼碧桂園這麼有錢?為什麼碧桂園員工都是拼命三郎?

在2017年拿地排行榜上,碧桂園以2645億元的拿地金額獨佔鰲頭,遠遠超過第二位萬科的1844億元。碧桂園拿地像在低頭撿金坷垃,一天一塊地都不止。

侃叔一位曾在碧桂園的朋友透露,一個項目總,過去在其他房企的年薪撐死只有三四十萬,被五倍年薪挖走入職碧桂園四線城市項目後,拿地六個月就賣樓,樓市火爆帶動下,開盤首日即獲至少10億銷售額。項目淨利率高達20%,遠超集團規定的12%達標線。

這個朋友做過兩個碧桂園的項目,都是在找不到路的旮旯裡。出去基本靠走,地圖導航過來發現導到了溝裡。

有一次工地打架,報警後警察找不到路,問我周圍有什麼標誌性建築沒,朋友想了半天:有座山,還有很多樹……

高節奏快流轉的速度,讓碧桂園的兵也如流水般流轉。18小時 x 7的工作強度讓很多人神經衰弱沒有生活。受不了就離開,還有更多的人才補位上來。

讓人沒想到的是,楊主席喜歡文武雙全——碧桂園的三斌劍客,也成了過去式,有兩位已經離開。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中)、原碧桂園集團聯席總裁朱榮斌(左)、原碧桂園集團首席財務官吳建斌(右)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吳建斌離開碧桂園後,以光速寫了一本書集結出版,叫《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離開後回顧緬懷,看起來也沒什麼,但勁爆的是副標題:「以財務之眼看楊國強和他的地產王國」。

看過這本書的一個朋友說這本書有大量的會議記實,很有意思。

他描述了其中一個片段,楊國強揹著手在寬敞的大會議室裡用濃厚家鄉口音的說道:我們滴勞西萊西呀,系西界上最好滴產品!

不知道這本書裡透露了碧桂園的什麼財務秘密,宇宙第一房企以光速回購了出版的幾十萬冊書籍,這本書在所有地方都是缺貨狀態。

於是出版界年度離奇事件發生了:可能沒有幾個人閱讀過的一本書,卻成了年度暢銷書籍。

不知道吳博士有沒有加印計劃,畢竟我們都想買一本。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碧桂園的命,楊國強的病

如果你對2016年的房地產市場記憶尤新,你一定不會忘了這個碧桂園的1號項目森林城市,當年這個項目如枯催拉朽之勢席捲國內,也突然如雪入鴻泥般悄無聲息。

其實這不是碧桂園第一個出海項目。

早在2013年,碧桂園在馬來西亞新山市開發過一個叫金海灣的項目,這個佔地346畝的項目有1萬套的房子,容積率達到了8 ,現在已經售罄。

但侃叔一位朋友告知,這個項目一度退房率達到快一半。如果你第一眼在馬來海岸線上看到讓人眼暈密密麻麻的高樓,估計你也會眼暈。

無論是金海灣還是森林城市,其實都是大部分賣給了華人。

崛起的中產們也都堅信著一定要有海外資產配置,卻不知道買到的究竟是什麼。

古人云:出門在外,不能欺騙自己人。古人誠不我欺!

終於,據說是外匯管制的原因,森林城市這個號稱投入2500億、花30年建設的項目,被“暫時叫停”,森林城市那僅有426個粉絲的微博,卻再也沒有更新過。

現在森林城市還在悄悄的賣,賣得如何,我們卻不得而知。

其實出海難題不止碧桂園一家,譬如萬達,精明如老王也只能迅速斷臂求生。但海外項目的利潤實在太大了,誰都不想丟掉這塊肉,所以精衛填海的夢,還在做。

2018

年,楊國強給碧桂園定的目標是保底8000億,衝擊10000億。

為了實現這個規模,碧桂園要求每個區域都開始進行縱向深耕排查,只要常住人口在1萬以上的鄉鎮都是碧桂園的目標“城市”

也就是說,未來無論你走到哪,只要有鄉鎮,有縣城,都會有碧桂園五星級的家。

突然想去一首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心下甚喜。

突然想起一句話:“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細思恐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