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努力變成了曾經不屑的樣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尚未上映之前,

已被一系列的預熱海報熱淚盈眶。

五一假前剛一上映,

還沒來得及去看,

就被退票事件刷爆了朋友圈。

待到五一結束,一切塵埃落定:

五一檔最熱大片,四天票房累計9.25億元,刷新內地女導演票房紀錄。

唱著《後來》走紅的劉若英,

處女作一炮走紅。

井柏然和周冬雨,

成為這季節最被懷念的映像。

林見清和方小曉的愛情,

就像這個時代千千萬萬北漂一族的縮影。

他們從遙遠的小鎮、小鄉村來到北京,

想發家致富,想衣錦還鄉,

想住上大房子,想成為北京人……

哪怕再苦再難,

也要搏一把,試一次。

然而,後來的“我們”,

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有人說,這部電影是獻給小鎮青年的,

上一代、這一代及下一代小鎮青年的。

那麼,在這裡,就不想談起愛情,

也不想談起男女,

就想談起那些我們,小鎮青年們的房子,

和他們為了房子的擁有。

在這裡,需要溫馨地提示下麼?

小鎮青年,

並不是單純指生活在小鎮上的青年,

也包括住在鄉村、農莊裡的青年。

自然,也包含生活在一般性縣城,

或小城的青年。

那就是廣義上的,

生活在三四五六線城市裡的青年。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小鎮青年J

多年前,當某河南小鎮青年J,

從縣中考入到南京城的一所985大學,

就與另外六個小鎮青年為室友,

一起度過了大學時光。

畢業後總算是往來,

也就能大致瞭解到他們在各自的命運,

在各自歷程裡、城市裡的生活種種,

為了房子、生計與掙扎,夢想與驕傲的一切。

起初,

小鎮青年J並沒有意識到一間房子的重要,

但他離開南京城後,

在多少個城市裡輾轉與遊蕩,

在高樓大廈的街巷穿過去,

在萬家燈火的陰影走過去,

也能知道一間房子對一個外地人,

在這個城市意味著什麼?

安身立命,安居樂業,算是城裡人。

從每一個小鎮(小城)來到大城市裡的人,

都不得不面臨著這種身份與角色切換的難題。

即便是農轉非、吃國家糧、

商品糧這類的主調已不是當代社會的命數。

可是他們依然要迎頭而上,

小鎮青年J也是要註定如此。

他的家鄉在一個並不發達的鎮上,

對一個高考出來的人,

就再也沒有回頭路。

“我需要奮鬥多少年,才能與你一起喝杯咖啡?”

換句話說,

“我要需要奮鬥多少年,才能有套房子接近所謂的愛情?”

他在快三十歲的年頭,

面臨著相親與房子的雙重考驗。

“你有房子麼?”

相親就像個斷章,戛然而止。

後來他買了套房,多年的工資存蓄,

還有父母援助的些許錢,

房子在南京城長江以北,地鐵口附近。

房子即便是期房,

暫且算是有房票的人,相親也當從容些。

“哦,你的房子是在江北呀。”

他相信一定是介紹的人,

好心,過多渲染,從而誇大了什麼。

後來的我們,就面對著任何房事的誠實。

也必須得提到:

在他的心念裡,

又何嘗不希望介紹人替自己說得好些,

從而找到更好些的對象呢?

他被人抉擇的同時,

是他經意或不經意的抉擇造成的。

“選擇與被選擇,哪兒來的難題?”

“不然,隨便選一個。”

他江北的房子是個軸承,也是個刺,

即便與南京城其它的房子一樣,

深受著房價上漲的紅利,

但馬太效應就此拉開差距。

他寄望著工資上漲的焦躁,

讓他成為某些不得力的囚徒。

後來,

他終於把江北的房子賣掉,

在江南換了套房。

這是他以為的換房,

或趕上房價上漲的途徑,

這是他以為的可以接近都市生活,

或當下愛情的捷徑?

在地鐵裡,在家裡,

對望著那搖晃不定的鏡像裡的自己,

他知道自己老了。

還將繼續揹負著房貸與不確定的命運,

他依然不可能從房子中擁有什麼。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小鎮青年L

他的家鄉在徽南的一個小縣城上,

這個縣城向來與浙江、上海緊密聯繫。

他大學畢業後,

並沒有從事與所學專業有任何關係的工作,

直接進入家族生意的鏈條上。

在魔都某小商品城開店,週轉批發事宜。

他結婚甚早,

也許是大學期間不得力的戀愛,

讓他不想繼續與城裡姑娘發生什麼故事。

他迅即與某個小鎮女孩結婚。

就此,在浦東某個小區置業,

並且全額付款。

想想那時上海的房價?

對比今日已然多麼低,

可是能一口氣掏出全部,也是了不起。

然而,他買房的故事似乎就到此為止。

後來,隨著家族生意調整,

他從上海到北京發展,

從事更加高大上的玉器生意。

在北京多年,即便買房的錢會有,

一直缺乏購房資格,

“這是多少在北京小有成就的人的痛楚!”

他腦海中的某些意識是欠缺的,

某時的聚會上,

他也會聊起帝都的房價嘆氣,

“對比每年花在租金上的錢,要是能成為月供就好了。”

只是某扇門關上了,

似乎就很難再打開另一扇窗。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小鎮青年T

他來自吉林,

在大興安嶺林區的一個縣,

卻不像是一般的東北人。

譬如他長得很高瘦,

長髮披肩像個文藝青年,

譬如他不怎麼能喝酒,

一瓶啤酒就可以醉倒,

譬如他更醉心於網絡遊戲,

而不是愛情遊戲……

他畢業後在找工作的途中,

誤入傳銷,待到逃出來後,

已然改變心境及人生命數。

後來他也輾轉過大半個中國,

最後,

他最終安定的城市,

就在河南的某個城市。

他遲遲沒有買房,

即便談了女友,結了婚。

幸好他女友,與他都算是東北人,

在山海關的南邊廣淼土地上,

有些惺惺相惜。

即便被催促著買房,

但大部分人買房還是缺乏賭性的,

皆因受制於自己家庭、收入及存蓄,

還有未來預期。

他算是在所在城市暴漲之前,

被河南鄭州的猛漲帶動之前,

終!於!買!房!了!

一套二手房,90㎡左右的兩房,

居然一次性付款。

錢款來自兩個家庭的支持,

以及他們各自的存蓄。

這是很迅猛完成的事件,

旁人打趣道:

“你說,誰現在買房,還一次性付全款,況且是二手房?”

他也只能泛著發福的微笑,

不想多說什麼。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小鎮青年X

作為一個廣東人,

他畢業後的行跡卻簡單,

隨著愛人返回到廣東,

在G城某個211大學校園旁營生。

他買房卻是有些跌宕。

當初,受制於房價上漲的壓力,

好不容易東借西借湊齊首付,

父母親戚同事同學一兜轉,

這家那家他家她家,

卻也充分坐享著房價上漲的紅利。

然而由於些許變故,

她愛人所在的單位還有集體建房的福利,

以不多的錢獲得一套無產權房。

到底他對自己的收入,

或房市未來預期不看好,

就將自己的房子賣掉了,

以便購買福利房,

還了貸款和借款後,

存留了不少,可以為新居裝修,

還能考慮為自己的孩子購買一套學區房。

只是,人算趕不上天算,

房價猛烈上漲的趨勢,讓人來不及購房,

手頭所剩的錢,無法再充足考量了。

他所期待的學區房,

從頭牌的,到二線的,慢慢地不再提了,

也許等孩子大了,自然而然吧。

近來的苦惱就在於,

為孩子上個小學的日夜奔波,

還沒有定數。

“早知道,應該買了學區房。他愛人有個同事的學區房,房價從當初到現在不到三年,就已翻倍了。”

嘆息不得,追回不得。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小鎮青年Y

曾經因為“孩子(鞋子)”的口音,

被笑話了整個四年的他,

畢業後居然從事了銷售,

磨著臉皮與心智吃飯。

他週轉過不少城市,

在回到他位於湘江畔的家鄉之前,

是在深圳度過的,

在著名的華強路上班,

賣電腦、手機等配套,

站櫃檯的銷售已是沒落黃花了,

在電商的衝擊下。

J都建議他要不轉行去地產做銷售,

當置業顧問,也更有賺頭。

他卻沒有,也許是“男怕入錯行”,

換行哪有那麼容易呢。

他終於要結婚,新房哪兒來?

幸好,老家有。

與愛人回去,帶著孩子,

在小城過上了曾經父輩的生活。

月收入卻相當於稀薄,

還好趁著父母的積蓄,也過得自在。

拆遷的浪潮席捲一切。

他家被拆遷了,置換安置。

小房子換得不了多大的房子,

還需要再掏出些補款。

他也會嘆息,這房子呀,

磨著幾乎掉光的頭髮,

還得想想裝修的錢從哪兒來呢。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小鎮青年Z

要是說他是小鎮青年,

他肯定會很不開心,

作為蘇南某著名W城的居民,

向來以蘇南人自傲。

江蘇大內鬥省的習俗由來已久。

大學期間他就很少與蘇北的同學往來,

同一個寢室天南地北的人,

反而會少了地域界限麼?

他畢業後就回到W城,

依託父母的關係,進入銀行工作,

生活的命運就當如此:

安穩而舒服。

一眼就看到頭了,那又如何呢?

他的房子呢?也是父母提前幫買的。

那麼,就少了某些奮鬥的痕跡。

即便不大,

聽起來就是小二房,也綽綽有餘。

他談過不少戀愛,結婚卻是近來的事情。

似乎也有些苦惱,

房子太小了——總是小呀!

當年買的區域,

也不是後來政府大力發展的熱點板塊,

房價沒漲上來,也不好一下子換房。

他工作多年,並沒有積蓄下來什麼,

吃吃喝喝瀟灑掉了。

他的父母也很難再給他援助,

“小富即安”,也許是個幸福的中庸之道。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小鎮青年M

他的故鄉在浙江某市,

解放之前,

該市的人就統治著上海灘。

他畢業後,就去了上海,

積分落戶也方便。

依託家族關係,進入某個央企,

在辦公室裡工作,

聽起來似乎不錯,他也自嘲就打雜的。

他去上海後,就買房了,

一個類似於大學宿舍的單室套,

但不必他掏錢,父母一次性付清。

他父母是當地稅務部門的小領導,

有些權勢。

誠然,當年在寢室裡,

他並沒有表現出分外揮霍。

他就住在那個單室套裡,

在魔都度過了多少個年歲。

後來,他結婚了,就此換了套房,

單室套變些許大的,二居室。

相信,還是他父母給出了援手,

他工資有些存留。

一切來不及深究。

一切都自有安排。

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

他說話的腔調裡越來越上海範了。

他總在學著,聚會時還會冒出幾句,

似乎下半生,

就真融入到“阿拉上海人”裡去了。

不過,去過他新房,就會知道,

那都是距離上海人民廣場站,一個小時地鐵之外的地方。

不知道,他做過的夢裡,

外灘、黃浦江一線的絢麗帷幕依然籠罩?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林見清:

我真的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了。

方小曉:

但我已經不是我原來的那個樣子了。

相信上面的幾個小鎮青年,

現在也都不是他們當年所想的樣子。

一切在怎麼樣的鉅變,

又何止是房子帶來的呢?

這麼漫漫十多年,

這麼茫茫人海間,

你呢?

是上述小鎮青年的哪個?

或是不一樣的一個?

後來的我們|那些小鎮青年,有多少敗給了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