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那些事——膽小的原因

“蔣介石在被扣期間,置生死於度外,不失威儀風度,居然動輒當眾斥責張學良。張學良卻表現得像個做錯事的小孩,任憑蔣介石斥罵,常面露愧色,無語而退。”

張學良扣押蔣介石後,翻閱他的隨身日記,無意間發現蔣早已下定與日本勢不兩立的決心。此外,張還發現了蔣的長期計劃:德國為發動戰爭,急需我國的鎢礦資源,作為交換,德國將會幫中國裝備80個德械師。到了那個時候,待時機成熟,蔣介石會立刻發兵收復東三省——張學良的老家。

張學良看後一時驚訝無語, 併為之前扣押蔣介石的舉動專門前去負荊請罪,後來還主動提出護送蔣回南京。蔣介石勸他留守西安,但張學良仍一再堅持要送。

據蔣介石和張學良共同的朋友美國人端納回憶:

“蔣介石在被扣期間,置生死於度外,不失威儀風度,居然動輒當眾斥責張學良。張學良卻表現得像個做錯事的小孩,任憑蔣介石斥罵,常面露愧色,無語而退。”

12月25日,蔣介石在失去人身自由十多天之後,平安返回南京。

“西安事變”那些事——膽小的原因

上海市民遊行,慶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因為在對日問題上的一再妥協,蔣介石常被主戰派罵成膽小鬼。不過在國民政府高層看來,蔣的膽量、見識、勇猛、善戰無可置疑,當時甚至有輿論這樣“拍馬屁”:“蔣介石真的是膽小嗎?當年他參加東征時,身上掛滿手榴彈,每役都在前線指揮,甚至帶頭衝鋒。”如此驍勇好戰的蔣介石,為何遲遲不願對日宣戰呢?

從蔣介石在這一時期寫下的日記來看,他之所以忍受罵名、消極抗日,是出於當時國家現實情況的考慮,他深知如果倉促應戰,很可能很快會國破家亡。抵抗,還是媾和,蔣介石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一樣備受煎熬,而內心的痛苦,只有在日記中才有表露。

“西安事變”那些事——膽小的原因

塘沽協定

1933年6月3日,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後,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但求於中國有益,於心無愧而已。”

客觀地說,這份協議確實將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計劃推遲了4年,為中國贏得了一定的備戰時間。當時,以胡適為代表的許多精英知識分子都極為讚許蔣介石忍辱負重、爭取備戰時間的做法。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向國民黨元老張鈁申明心跡:

“安內才能攘外,他們不明白我的意思,而出此下策。我的日記裡有計劃,風聲透漏出去,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就要升級了。你看眼下這個爛攤子,怎樣對外?張楊掀起這樣的風波,真是壞了我的大事! ”

由此可見,蔣介石遲遲不願對日作戰,除了考慮到中國綜合實力不濟,同時也並不掩飾自己消滅共產黨、成就國民黨獨裁專政的私心。

淞滬會戰期間,日本的主戰派曾以“西安事變”中傳出的蔣介石日記力壓主和派,最終日本大本營決定增援上海,擴大侵華戰爭。

蔣介石在日記裡寫下了一系列挽救中國於日寇鐵蹄之下的計劃,包括修訂陸軍法典、制定武器標準、建立兵工廠、擴充空軍部隊、公佈兵役法、開始徵兵、修建公路鐵路,等等。他還希望派人到世界各國去爭取外交支持,同時用6年時間訓練60個師,這樣就可以跟日本抗衡了。

“西安事變”之前的十年,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最為迅速的“黃金十年”,這段時間裡,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始終位居世界前列。

“西安事變”那些事——膽小的原因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在張學良的陪同下返回南京

王力宏的舅公、歷史學家許倬雲認為“當時中國在選擇抗日的時機上還是太急了一點”,他的理由是1941年美國對日宣戰之前,中國的抗日戰爭一直是孤軍奮戰,基本上很少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援和認可,犧牲巨大。如果推遲兩年抗戰的話,彼此實力差距不會有那麼大,中國很有可能迅速戰勝日本,最起碼不會陷入苦戰八年幾乎亡國的地步。

事實上,後來中國軍民在抗戰中付出的慘重代價已經證明了許倬雲的觀點。當時中國各個方面都準備不足,短短兩年就淪陷了大半個中國。如果不是“珍珠港事件”之後的國際支持,那麼中國付出的代價還要慘重的多。

今天,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都認可提前抗日對日本人有利的說法。但是他們無法否認“西安事變”所產生的積極意義。事變後,蔣介石暫時放下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建立了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歷史沒有如果,無論抗戰時機是否成熟,最終勝利屬於中國,民族滅亡的悲劇也並沒有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