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爲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在很多人眼中山西省遍地煤老闆,自然太原也不例外。可是,這個地方的打開方式明明應該是,“地上文物看山西”的悠久歷史,你們為什麼總盯著地底下的煤?太原作為山西省會、歷史名城,本該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為什麼它的存在感現在這麼弱?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晉祠公園湖心島

10億,40歲,12.12% 這個六月,太原的關鍵詞裡,必然會出現這三個數字。它們分別代表太原市政府投入10億人民幣引進人才;40歲以下專科學歷人員直接落戶;5個月以來太原房價上漲了12.12%,位居全國第六。 6月12日,太原不緊不慢地加入了席捲全國的“搶人大戰”。6月24日,最新的房價統計數據出爐。太原未來走向何方,有待揭曉。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太原南中環橋夜景

表裡山河,太原的天賦異稟汾河也稱汾水,是黃河的僅次於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有漫長的開發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有關於航運以及水利的記載,至今仍在山西省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圖為太原繞城汾河西北環斜拉橋。

其實我們回頭看看太原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座城一路走來就不順遂。如果把太原看作一個人,它定是少年老成,常有驚豔發揮,但天賦所限,瓶頸已是觸手可及。 太原市衛星圖太原所在的太原盆地是汾河谷地的一部分。城東是綿延的太行山脈,城西是呂梁山延伸出的犬牙交錯的丘陵山地,太原就鑲在山嶽留出的口子上。還有汾河,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寬闊、充盈,穿城而過,持續給城中居民帶來珍貴的水資源,2500年未曾中斷。農業因此得以發展,太原人也得以繁衍生息。這樣的地理位置,在中國有一個專門的稱號——表裡山河。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穿太原市而過的汾河

儘管有表裡山河這種天賦,太原盆地也曾是塊璞玉。幸運的是,它遇到了趙鞅(他有個更有名的祖父:趙氏孤兒趙武),一位眼光獨到的政治家,他領銜的改革,比商鞅變法還早一百多年。他一眼看中了此處。於是命令家臣在晉水之北築了一座堅城,取名晉陽。趙鞅辭世之前,告誡自己的子孫,晉陽城是家族足以憑恃的資本。不出所料,日後位列戰國七雄的趙國就讓它做了自己七十二年的都城。太原的起點,不可謂不高。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明太原縣城城牆。

太原的命途多舛,也體現在城區的沿革上。北宋初年,宋太宗滅北漢後,火燒水淹,將太原城夷為平地,並在汾河以東設立新的平晉縣,即今明太原縣城的前身。明太原縣城的城牆在建國初期逐漸被毀,僅剩規模不大的斷壁殘垣。2012年,當地政府開始投資修繕縣城城牆。表裡山河,在軍事上有個更為通俗的解釋方式:易守難攻。兵家必爭成了貫穿城市歷史的主線之一。奠定“三家分晉”局面的晉陽之戰中,趙氏抵擋住了城外一年多的猛攻和圍困。安史之亂,李光弼在太原以一萬兵卒擊退十倍於己的史思明大軍。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軍,耗時六個多月,才以傷亡4萬5千餘人的代價解放太原。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山西博物院藏北齊觀音菩薩像。

高歡在晉陽遙控北魏、東魏朝政,他的繼承人高洋篡位後又以晉陽為別都,可以說,北齊是秦朝實行郡縣制以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割據於太原的政權。“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李白如此定義太原。莫大的褒獎之中,也透露出城市的命運。佔據太原,就可以控制廣大的區域。那麼割據於此再好不過了。這是太原歷史上的另一條主線,也是它之所以存在感不強,在前工業時代的表象。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割據者的天堂

雖然太原曾做過多次都城,可這些政權都屬於割據一方的諸侯,成不了大氣候。唯一的例外,就是唐朝。 晉祠水鏡臺。晉祠最初為祭祀唐叔虞而建。不過,它究竟始建於何時,已很難考證。早在北魏時期,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已有關於晉祠的記載,之後歷朝歷代也多有修繕擴建。祠中,周柏隋槐兩棵古樹,是晉祠和太原城悠久歷史的最佳見證。公元617年,李淵官居唐國公、太原留守,還身兼晉陽宮監,面對充滿變數的局勢,蠢蠢欲動和明哲保身兩種思想時刻在他的身上鬥爭。裴寂與李世民合謀,私自安排隋煬帝的侍女伺候李淵。一天,李淵到裴寂家中飲酒。酒酣耳熟之際,裴寂緩緩開口:“二郎(李世民)早已私自訓練軍馬,圖謀大事。侍奉你的本是晉陽宮人,既然已經做下大逆不道之事,而今就看你的態度了。”此時李世民出現,一番義正言辭,李淵已是別無選擇。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唐人閻立本所繪《步輦圖》中的李世民。關於誰是晉陽起兵的首謀,撲朔迷離。《新唐書》、《資治通鑑》中,出謀劃策的皆是李世民,李淵彷彿成了任人擺佈之人。從李淵出任要職,收羅人才的種種表現來看,他不會是一個庸碌之人。歷史真相究竟如何,我們只能推測。存在感不強不一定都是壞事。彼時中原混戰,隋煬帝也已身在揚州,沒人顧得上太原這個剛剛起兵,只有幾萬人的“新玩家”。李淵父子聯合突厥,趁機從太原南下,由河津渡過黃河攻佔了關中,並最終統一了全國。武則天在位期間,太原被尊為北都,玄宗時改稱北京,這是帝制時代能夠賦予一座城市的最大榮耀。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山西博物院藏唐彩繪彌勒像。

唐朝是佛教在中國最輝煌的朝代之一,身為“北都”的太原,當然也是佛教興盛之地。不論是李唐還是其他政權,太原能夠成為“割據者天堂”,也是因為表裡山河的地理環境。東西兩邊有太行、呂梁兩座大山,特別是太行山,山道狹窄,崎嶇難行。畢竟愚公只是神話裡的人物,太行山既是屏障也是阻礙,無法移動。北邊有大同這座堅固的大城,南邊盡是星羅棋佈的小城,如碉堡群一般拱衛太原。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山西境內多山地丘陵。

定居點也是常常位於山間谷地,這種地貌是山西省整體相對閉塞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受耕地面積的限制,特別是在人口激增的時期,不少山西人投身工商業,由此衍生出深厚的晉商文化。這種地形讓諸侯們心中竊喜,可一旦到了統一的和平時期,它就變成了死穴。太原居於山西中部,做全省中心綽綽有餘,但是閉塞的地形阻止了它影響更大的區域。跟同類城市相比,這個缺點被放大數倍。同屬“中部崛起計劃”,武漢可以通過長江連接上下游,鄭州是全國性的鐵路樞紐,太原的劣勢完全暴露了出來。 雪上加霜的是,太原把工業這項技能點得太滿了。工業重鎮,一個偏科的優等生太原(晉陽)作為一座區域性的大城,自古以來就有製造業的傳統。然而明朝是個不能忽視的關鍵節點。太原此時位列“九邊”,承擔軍事重任,兵工業開始迅猛發展,相關的鍊鐵、硫磺、採煤等行業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如果真有穿越者,回到明朝的太原,看到傾瀉著鐵水的熔爐,烏黑的煤炭,必不會感到陌生。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永祚寺雙塔。

永祚寺始建於明萬曆中葉,初建之時只有一座文峰塔。分封在太原的晉王朱敏淳延請五臺山顯通寺主持到此參與擴建,始形成雙塔並立的格局。民國以來,太原開始蛻變為真正的工業之城。這裡面的關鍵人物,就是“山西王”閻錫山。閻老西兒可是“割據之神”,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山西解放,其他地區的軍閥換來換去,唯有他“巋然不動”,統治山西38年。好處就是山西的工業能夠得到相對穩定而持續的投入。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作為民國時實力最強勁的軍閥之一,閻錫山還曾經在1930年5月登上過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並有配文:“China's Next President”(中國的下一任總統)。

當時意氣風發的他不會想到,僅僅半年之後他就會因中原大戰落敗而不得不暫時離開山西。在閻錫山“造產救國”的計劃刺激下,太原兵工廠擁有21個分廠,可以生產從子彈到加農炮的各式武器。西北實業公司更是壟斷全省輕重工業的龐然大物,其下屬的機器廠管理處的資本額是國民政府直屬的中央機器製造廠的170倍。 建國之後的太原,憑藉之前打下的良好底子,助力整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計劃經濟時代,太原只需按照規劃,按部就班地繼續自己的工業之路,就足以成為舉足輕重的工業重鎮。太原重型機器廠就是新中國第一家自行設計、建造的重型機器廠。不料,時代變換,“一招鮮”不再靈驗,它在需要其他技能時才發現,幾乎所有的技能點都用在了工業上。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陽曲縣青龍古鎮。

陽曲素有“三晉首邑”之稱,青龍古鎮就位於陽曲縣與太原城之間,清朝時,往來商賈皆在此打尖休息,小鎮因此商業氛圍日趨濃厚。世代居住於此的王氏家族就是清朝時首屈一指的晉商家族之一。“偏科”其實早有苗頭。雖然清朝時太原延續了明朝的繁榮,但行遍天下的晉商,對家鄉的政治中心並不看重。十大票號只有合盛元一家進駐太原。全國總計467家晉商票號,太原僅有12家,甚至少於平遙、祁縣、太谷這幾個晉商最集中的縣城。 太原所擅長的重工業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自帶低調屬性。非專業人士很難理解不同的工業門類有何區別。太原大大小小的工廠,生產著各式各樣工業產品,其中亦不乏國之重器。對此,多數人可能覺得很厲害,但又說不出厲害在哪裡。畢竟人們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會真正接觸到重工業。長風大橋一個外地人到太原,可能會尋找好吃的麵食,或者探究到底哪家的老陳醋最香醇,但不會問製造軋鋼機用的是什麼技術。何況到處打聽這種問題還可能被當成間諜。


山西省會、歷史名城,為什麼現在太原給人的印象只剩下煤?


水塔老陳醋製作作坊

如今的太原或許並不引人矚目。可太原的變化從沒停止,有些劇烈,有些不易察覺。地理環境難以改變,可2500年曆史也無法抹去。說不定,正是那些在這裡留下痕跡的豐厚歷史,會間接幫助太原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存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