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藥神

若論近日話題度最高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恐怕要排進前兩名。白血病人的生活,在電影中得到了相當好的還原。看完電影,觀眾們也要感嘆一句:

“活著很難,但活著真好。”

我們是藥神

人與疾病的鬥爭離不開藥物,而藥物的研製和推廣又離不開潛心於醫藥的人們。就此而言,傳說中的人物神農氏大概可以依靠嘗百草的故事成為中國古代第一位“藥神”。

我們是藥神

▲ 遼代繪畫《採藥圖》,1974年發現於應縣木塔內,這個手持靈芝的人應該符合大多數人對神農氏的想象。

相比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大家更感興趣的問題或許是:神農在嘗百草的過程中嚐到了不少毒草,他是依靠什麼來解毒的?既然能解毒,他最後又是怎麼死的?

我們注意到的問題,古人自然也不會放過。東漢時期成書的《神農百草經》給出的答案是:神農吃到毒草以後,會趕緊喝茶來解毒;有了茶,很多毒草的毒性就能化解了。

但即使有了解毒茶,導致神農去世的罪魁禍首依然是一種毒草——斷腸草。神農不小心吃了斷腸草以後,還沒來得及喝茶,就因腸子一寸一寸斷掉而去世了。

我們是藥神

▲ 斷腸草是真實存在的一種植物,學名葫蔓藤,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鹼(圖自百度百科)。

另外一位生活年代比較早的藥神是伊尹(對沒錯就是你們熟悉的輔佐商湯的廚師伊尹)。伊尹把藥物與他的廚師經驗相結合,將多種藥物與水混合煎煮,發明了中藥湯劑

熬過中藥的小夥伴都知道,很多中藥香飄千里,味道(無論是聞起來還是喝起來)時常令人不愉快,但是湯劑的發明,仍然是醫藥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們是藥神

▲ 西漢長流銀匜,滿城漢墓出土。這是一種灌藥器,用於給衰弱得張不開嘴的病人或總也不肯吃藥的人灌藥(圖自河北博物院官網)。

在沒有湯劑之前,人們習慣於生吃草藥、大量地使用一味草藥,以為是治了病,實際上對病情不利;有了湯劑,人們就可以把適量的多種草藥混用,不僅服用方便、提高療效,還拓展了藥物研製的領域,給藥物學家提供了無限可能。

戰國秦漢時期的藥神,除了我們熟悉的扁鵲、淳于意、張仲景等名醫,還有一位專注於校勘醫書的李柱國

李柱國曾在漢成帝時期擔任御醫,後來又參與醫藥書籍的校勘。經李柱國校勘過的醫藥類書籍有490卷,可見他這個藥神,不僅有高明的醫術,醫藥理論水平也是槓槓的。

我們是藥神

▲ 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馬王堆漢墓出土

說到藥學書籍,東漢時期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共收集了365種藥物(每天一種藥不能停,帶你走進中藥之門!)還介紹了它們的功用禁忌、加工方法、服藥注意事項等。其中有植物藥252種,動物藥(如麝香、牛黃等)67種,礦物藥46種。

《神農本草經》集秦漢時期藥物學之大成,系統地總結了當時醫家和民間的用藥經驗,是奠定我國古代藥物學基礎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大作並不是某位名家的個人手筆,而是戰國秦漢以來許多默默無聞的藥物學家共同的心血結晶,是眾多小藥神的集體創作。

除了醫生,古代還有一類人擔得起“藥神”之名,那就是某些煉丹家

我們是藥神

▲ 丹藥(複製品),原物出土於江蘇南京東晉王丹虎墓。丹藥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毒性很大。

兩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中盛行燒丹服藥,煉丹術也獲得了大發展。很多煉丹家也通曉醫術。這個時期的著名“藥神”名單上肯定少不了晉代煉丹家葛洪的名字。葛洪不僅擅長煉丹,自己也讀了大量醫書,並給人開藥治病。

不過,與電影中眾多病人渴求的天價藥不同,葛洪給患者開出的藥物,很多都性價比超高。黃岑、梔子、生薑、蔥……對於一些小病、常見病,用這些易得的藥物醫治,簡單又有效。

更令人驚奇的是,葛洪在兩晉時期就已經提出:把青蒿絞成汁服下,可以治療瘧疾。這種療法不僅在當時的抗瘧疾鬥爭中取得了一定療效,還為我國現代藥理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屠呦呦團隊,從葛洪關於青蒿的記載中得到靈感,經過艱苦的研究和試驗,終於從蒿類植物中提取出了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我們是藥神

▲ 屠呦呦在做實驗(圖自人民網科技頻道)

如果葛洪知道他記錄的藥物在一千多年之後仍然在為抵抗疾病發揮著作用,應該也會非常開心吧。

隋唐時期的“藥神”,當屬名醫孫思邈,畢竟人家在電影上映之前已經頂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藥王”名頭。

我們是藥神

▲ 陝西銅川孫思邈紀念館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為了治病,家境從小康墜入貧困。深刻認識到“看病貴、看病難”的孫思邈因此立志鑽研醫藥學,希望幫助更多的人擺脫病痛。他的《千金翼方》中記載了800餘種藥物,詳述了每種藥物的產地、採集方法、加工方法等,還對一些藥材的藥性進行了修正。

例如,中藥中有生地黃、熟地黃兩味,生地黃經過酒燉、蒸、曬等幾道工序之後變為熟地黃,藥性由性寒變為甘平,功效由平宣變為溫補。地黃的生熟之分,正是孫思邈第一個認識到的。

與上面幾位著力於藥物研究的“藥神”相比,元代的忽思慧應該說是一位非常親民、接地氣的“藥神”了。

忽思慧於元仁宗延祐年間擔任宮廷中的飲膳太醫一職。他的著作《飲膳正要》是古代的食療專著,記載了許多藥膳菜譜和食療方法,實乃吃貨福音。

我們是藥神

▲《飲膳正要》明初刻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忽思慧的食療方法到底效用幾何呢?傳說元仁宗因為朝政事務繁多、經常在外征戰,過度操勞,不幸患上了陽痿。忽思慧根據元仁宗的情況,做了“羊腎韭菜粥”為他調治。

元仁宗每天堅持喝羊腎韭菜粥,過了幾個月,不僅病痊癒了,還有妃子懷孕了!喜大普奔的仁宗大大獎賞了忽思慧,同時讓忽思慧將此粥列為宮廷膳食良方,此後也經常服食。

明清時期,《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是當之無愧的藥神。為了寫作此書,李時珍先後到湖南、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足跡遍佈大江南北,並拜漁民、獵人、農民、捕蛇者等為師,向他們諮詢各種藥物的性狀、功效等。

我們是藥神

▲李時珍畫像

除此之外,李時珍還參考歷代文人筆記、醫藥書籍等近千種,做了上千萬字的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年,三易其稿,終於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

我們是藥神

▲《本草綱目》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自書格數字圖書館)

《本草綱目》記載藥物達1892種,並把這些藥物按金石、草、谷、菜、果等自然屬性分為16部,每部之下又有若干類,排列的原則是“從微至巨”“從賤至貴”,建立了相對先進的藥物分類體系。

《本草綱目》的問世,將明代的本草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末以後,此書多次刊行,不斷再版。清代的許多藥物學著作,實際上都是對《本草綱目》的補遺、精編和進一步研究。

我們是藥神

▲ 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書影,本書是對《本草綱目》的補充和修正

我們是藥神

人類自從出現以來,就受到疾病的困擾;藥物的發展史,也可以視作人類與疾病的鬥爭史。在鬥爭的過程中,一種種新藥不斷出現,一個個醫生和藥物學家也不斷“封神”。

這背後的動力,不是成為“藥神”之後能夠獲得的名利,而是人類對生命的渴望。套用電影中那位哀求警官的老婆婆說的話:“你們把他抓走了,我們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小編也衷心地希望每一位讀者,不論是年青還是年老,不論是生病還是健康,都能長壽,都能樂觀、堅強地活著。

參考文獻:

常存庫. 中國醫學史[M].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