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滅之時,開國名將的後人表現如何?數劉伯溫的後人最聰明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和洪武三年大封功臣,首批共封賞功臣六公二十八侯。人人耳熟能詳的明朝開國名將,幾乎盡在其中,比如大名鼎鼎的徐達封魏國公,常遇春封鄂國公,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宋國公馮勝,韓國公李善長等。六公二十八侯之後,又追加湯和為信國公,胡大海為越國公等,劉伯溫也被封為誠意伯。按照明朝的規矩,功臣們的爵位以及附屬的財富和地位,可以按照一定程序,遺留給後代子孫。

到了明朝末年,持續了近三百年的大明江山終於油盡燈枯,難以為繼,在李自成和清朝的雙重打擊下,轟然垮塌。改朝換代之際,這些世代受明朝厚恩的名將功臣的子孫們,也必須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做出一次生死攸關的抉擇。是捨生取義,以死報國,還是背主忘恩,賣身投靠,會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令人遺憾的是,開國名將們的凜凜英風和忠肝義膽,貌似並沒有能傳給子孫多少。

魏國公徐達的後人徐文爵,擔任金陵守備武將,清兵南下之時,他二說沒說投降清軍。鄂國公常遇春的後人常延齡,在京師投降李自成,後種地為生。衛國公鄧愈的後人鄧文明,在京師投降李自成,在大順軍追索餉銀中被打死。曹國公李文忠的後人李弘濟,在金陵降清。信國公湯和的後人湯國祚,也在金陵降清。居京師者,大部分投降李自成,又在大順軍嚴酷的餉銀追索劫掠中,因為富貴身份,成為首選目標,大都被殺死。


而然也有例外。世代給大明鎮守西南的黔國公沐家,是開國名將沐英的後人。沐家由於遠離中原,李自成和清軍的進攻,暫時沒有波及到他們。但隨著清軍迅速南下,沐家後人也必須來個二選一。末代黔國公沐天波,義無反顧選擇忠於大明,拋家舍業跟隨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永曆帝,最後在緬甸以身殉國,捨生取義,無愧大明。

所有明朝功臣的後人,當屬劉伯溫的後人劉孔昭最為聰明。崇禎皇帝在京師殉國以後,弘光帝迅速在金陵組建起了南明小朝廷。末代誠意伯劉孔昭成為南明朝廷的骨幹力量之一,在佈置江防備戰清軍、與抗清英雄張煌言水師配合作戰中,發揮很大作用。可惜弘光帝的小朝廷內鬥劇烈,毫無凝聚力,清軍一來就垮了臺。

金陵抗清失敗後,劉孔昭南下依附抗清英雄張名振,多次乘水師戰船北上與清軍作戰,他兒子劉永錫英勇戰死。後來劉孔昭又南下投奔隆武帝、魯王朱以海等南明勢力,結果陸續遭到失敗。劉孔昭見大勢已去,駕船入海,避世隱居去了。後人在溫州和瑞安交界的金山村,發現了誠意伯劉孔昭的墓地,以及他的一部分後裔。國難當頭之際,劉孔昭既能忠於大明保全氣節,最後又保全性命全身而退,堪稱開國功臣後人中最聰明的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