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意外拍攝到「水怪」在江中嬉戲,專家:疑似長江江豚

長江日報融媒體7月26日訊(記者陳奇雄)7月25日,家住漢南的市民楊先生前往長江漢南紗帽段岸邊釣魚時,意外看見有至少三隻“水怪”在江水中嬉戲。他用手機將水怪們活動的場面拍成了小視頻。專家仔細研究該小視頻後表示,楊先生拍下的水怪,有可能是江豚。

市民意外拍摄到“水怪”在江中嬉戏,专家:疑似长江江豚

圖為市民拍到疑似長江江豚騰出水面,楊先生攝

35歲的楊先生是一名野釣愛好者。他介紹,7月25日早晨6點30分許,他前往長江漢南紗帽段岸邊尋找釣位時,突然看到離岸邊四五十米遠的江中,有至少三隻大型“怪物”在江面上追逐。這些怪物體長約1.5米,全身呈灰黑色。它們沒有背鰭,在水中歡快地翻滾跳躍,有時還將光滑的背脊露出水面。楊先生連忙掏出手機,將這些“水怪”活動的場面用小視頻記錄下來。

7月25日下午,長江日報記者將楊先生拍下的小視頻傳給兩位專家鑑定。

武漢市東湖海洋世界館長、水生動物專家楊浩先生仔細研究了這段小視頻後,無法確定視頻中的怪物是江魚還是江豚,“視頻中的圖像太模糊了”。

湖北省嘉魚縣江豚保護協會資深會員、在野外觀察長江江豚多年的趙世錦先生將這個小視頻反覆觀看了多遍,覺得視頻中的極有可能是長江江豚。

湖北省水產局工作人員強調,自2016年長江大保護政策實施以來,長江水生態環境正在變好,長江江豚自然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也被遏制,但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市民偶爾在長江武漢段看到或拍到長江江豚活動場面,希望不要驚擾它們。

科考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1012頭

鄱陽湖、洞庭湖是最重要棲息地

據悉,農業農村部7月24日上午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及長江珍稀物種拯救行動實施情況。

據悉,考察由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參加單位包括了國內主要豚類研究機構、長江中下游各豚類保護區管理部門、漁政管理部門、公益環保組織和志願者。考察於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實施,歷時52天,覆蓋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長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

本次科學考察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幹流約為445頭,種群趨於向受人為擾動較少的江段集中,過半數水域種群持續下降或沒有發現,種群分佈呈碎片化特徵。洞庭湖約為110頭,鄱陽湖約為457頭,兩湖中豐水期分佈較為廣泛,枯水期主要分佈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考察還發現,長江江豚在長江干流內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慶江段分佈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佈密度居中,安徽安慶至上海江段江豚分佈密度最低。鄱陽湖是野外江豚分佈密度最高的區域,洞庭湖次之,兩湖是長江江豚最重要的棲息地。(長江日報記者陳奇雄整理)

江豚種群降幅遏制

仍極度瀕危

上述考察結果表明,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依然嚴峻。

據介紹,2006年考察的時候,估算有1225頭,到了2012年降到了505頭,種群年下降速率大概是13.7%。到2017年,種群數量大概是445頭。

長江江豚極度瀕危的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的緩解。原因主要是人類的活動的干擾,這個因素依然是威脅長江江豚生存狀況的主要因素,水域汙染、工程建設、航運發展、過度捕撈,還有非法採砂等等人類活動,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傷害長江江豚,壓縮江豚的棲息地,棲息地質量下降,種群分佈碎片化嚴重,干擾江豚的通訊交流,都可能導致長江江豚意外死亡。(長江日報記者陳奇雄整理)

江豚有望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據悉,農業農村部分別從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等方面,對江豚開展保護,先後在幹流及兩湖建立了8處長江江豚就地自然保護區,在長江故道建立了4處遷地保護區。

近年來,有許多人呼籲將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對此,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回應:我國1988年頒佈野生動物保護法,1989年發佈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名錄,把長江江豚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根據江豚的瀕危程度和保護工作的需要以及社會各界的呼聲,2014年農業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標準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和管理措施。去年年底,農業農村部通過部常務會議,決定報請國務院將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在,農業農村部正跟國家林業局進行會簽上報國務院批准。一旦有最新消息,農業農村部將第一時間對外發布。(長江日報記者陳奇雄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