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江南古镇马鞍山——高腊梅水库

往期回顾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高腊梅水库

高腊梅水库,至今亦然是江夏区域内最大的水库,这个名字在地方上确实具有相当强的亮度,很多人对此都不陌生,尤其是水利行业中人,没有人不知晓。

高腊梅水库之名,并不在于它名字中所含的文化性,也不在于它拥有巨大的灌溉量,而在于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呼吁和时势造化的特殊性,那种坚强有力的政府号令和全民上阵的场面,实为一种永不褪色的历史画面。

高腊梅,为安山街红灯村一个较大的湾村,历史悠远,知名度高,并附有地名传奇色彩。高腊梅水库地处该自然湾村北面,其中有一部分被压土地,均为该湾村所有。水库建成后,业经多数领导和民众认同,沿用了高腊梅的名字为水库命名,从而使古老的文化焕发时代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历经劫难而重生的祖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国家机器被彻底打破。尤其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以三面红旗为指引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提出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口号。1958年,除了大办钢铁的全民运动之外,兴修水利也在全国各地火热掀起。在过去的中国大地上,农民世世代代都靠天吃饭,面对无情的洪水和干旱,朝廷显得软弱无力,人民却感到万般无奈,民众生活在数千年的水深火热之中难获重生。解放后,党和政府决心带领农民走出自然灾害的桎梏,一定要站起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变世界。中国是为一个民业大国,要摆脱落后和贫穷面貌,首先必须解放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于是,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其中,水就排在第一位。庄稼第一要靠水,没有水,庄稼就活不了,民众就活不好。兴修水利工程,确保农业灌溉,是农业最根本的方针。

1958年下半年,高腊梅水库开始动工建设,该项目是为当时安山人民公社,山坡管理区,武昌县人民政府的头号水利工程。全县动员,各地抽派劳力大干快上。那时基本没有机械,全靠人工挖掘和肩挑。少年英雄马家和适时地发明了木制人推车,相应地提高了工程速度,减轻了民工的劳动强度。当时的工地上到处红旗招展,喊声震天,农民们为自己兴修水利的劲头来自于内心的冲击。放炮的、挖方的(每天按土方分配任务)、挑土的,特别是大堤上打夯的口号声又悠又长,极赋地方色彩。民工们在熟悉的韵味享受中,激励高昂的斗志。不仅是白天的人潮滚滚热火朝天,每逢晚上加班,整个工地上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遍地灯火人影幢幢,没有人不为之干劲倍增。

高腊梅水库动工于1958年秋末,建成于1959年夏初,前后历经大半年之久,建成后的水库由武昌县水利局管理。库区里所占的田地均为大屋孙、细屋孙、大屋范、范私海、王顶玄、陈垱网、甘家湾、高腊梅八个自然村的面积,面积数千余亩。其中大屋孙的田地最多,在计划经济的年月里,他们一直享受着政府反销粮的供应和相应的经济补贴。其他生产队(现在的村民小组),均按实际占压土地面积,减扣公余粮和发放相应的经济补贴。水库蓄水可自流灌溉安山街的红灯村,山坡街的山新村、幸福村、星明村,群合村、光星村、和尚桥等村,受益水田面积5万余亩。库区里共建有四座机站,大屋孙机站为75千瓦时,高腊梅机站为28千瓦时,山新村机站为50千瓦时,大屋范机站为28千瓦时。

自从高腊梅水库建成后,在所有的灌溉受益区里,基本解除了干旱之年的无水之忧,给农业丰收提供了稳固的基础。现在的高腊梅水库,即使是遭逢几十年一遇的大旱,也能确保灌区农业用水。在开放改革之后,在农业灌溉的基础上,水库发挥了巨大的养殖功能,根据承包户的统计,每年鲜鱼产量应在百万斤以上。如站在高腊梅湾村后的高岸上,俯瞰高腊梅水库,宽阔的水面就像一座浓缩的小海,阵风吹来,你追我逐的白鹤浪,像堆起的花朵一样,特别美丽壮观。近年来,多家游泳和划船项目专业组织,前来高腊梅水库进行短期训练和小型赛事,水库的功能丰富了,广大民众日益加深了对该库的喜爱和呵护。回想当年兴修水库时的热烈场面,参与者们在眉飞色舞的讲述中回忆深远。高腊梅水库并非一个单一的水利工程,而是民众打破靠天吃饭的古旧传统观念的见证,她让民众看到了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治理洪灾水患和抗旱的成功,积集天水为民众受益。高腊梅水库不仅以成功的水利工程而载入史册,且永远在民众的心中欢乐地畅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