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下面幾點,請家長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做不到下面幾點,請家長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暑假快到了,周圍的人突然間都開始討論帶小孩去旅遊的計劃,做攻略,作比較,做性價比,有的人說去雲南,那裡有古城、有洱海,有的人說去四川,哪裡的小吃不得了,有的人說去江西,廬山、井岡山都在那裡,還有的直接往首都走,天安門,北大、清華走一走,有的直接開掛出國遊,感受異域風情。反正不離開家裡一千八百公里旅個遊那都不能說是過了一個暑假,剛開始我還參與他們的討論,但是聽著,聽著味道就變了,怎麼聽,怎麼像是在炫耀。

其實真的有必要帶孩子去旅遊嗎?旅遊確實有助於了開闊視野,瞭解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增進情感。旅遊的必要性已經無可辯答。

“爸爸、媽媽帶你去看世界”這句或不知道迷惑了多少人,現在家庭都很重視對小孩的培養,畢竟老祖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名言掛在那裡呢,旅遊就成了家長們想當然增長孩子見識的途徑。

這讓我想起去年聖誕節我帶小孩去澳門的那次經歷,畢竟孩子的媽媽也是“爸爸、媽媽帶你去看世界”的忠實擁護者。

我們在珠海漁女那邊定的酒店,然後過關去澳門,先是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小孩三歲不能走自助通道)過關,過了關閘已經十點鐘了,然後撞入眼球的是黑麻麻的一片等免費賭場車的人群,雖然12月的廣東沒有那麼炎熱,但是也擠出了一身汗,後來考慮到小孩的原因,果斷放棄了免費的賭場車,坐上出租車往議事廳前幹,澳門的議事廳前的噴水池邊上做了一個聖誕節的大型雕像展覽,小孩看到了很是開心,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第一次帶小孩來澳門,怎麼也要去熱門景點大三巴牌坊和炮臺山走一下吧。一條彎彎曲曲的步行街直通大三巴和炮臺山,兩邊都是人山人海的各色店面,越是往裡面走,人就越多,最後只能把小孩抱著走。好不容易擠到了大三巴,跟小孩介紹大三巴的歷史,小孩一臉的不樂意,完全不理會你給他灌輸的歷史知識,在牌坊前照的相片居然是嘟著嘴的。臉上就赤裸裸的刻著三個字,“不好玩”。。身下的事情更是乏味可陳,又是哄,又是抱,使出了渾身解數,終於在崩潰前回到了珠海酒店。

第二天腰痠背痛的兩個大人還想賴床,小屁孩已經開啟搗蛋模式,因為昨天已經跟他說了今天的目的就是在海邊玩,出來酒店步行十分鐘就到了,從珠海漁女那邊一直到海狸島一條几十公里長的海灘,三三兩兩的坐著些人,不喧譁,不吵鬧,鋪上一張毯子坐在廣東12月的暖暖陽光下,小孩就在邊上把他的挖機,推土機,翻斗車,灑水車,各式玩具往沙灘上一擺,自顧自的就玩了起來,最後引來三兩小孩一起,一會兒挖坑,一會兒運沙子,一會兒去海邊踩水,嬉鬧歡快,沉靜在他們孩童的世界裡。

這時我突然想起《麥田裡的守望者》裡面的一段話“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孩子,附近沒有大人,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奔跑,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情,我只是相當麥田裡的守望者”

每個家長都想給自己子女最好的,至少是家長認為是給予了孩子最好的,但是我們是否有考慮過,我們給予的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呢?當我們勞心勞累付出的時候,卻發現孩子有時候並不領情,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那還不如給小孩報一個暑假興趣班,既能玩樂,又能學到東西

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有他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樂趣,不是說巴厘島就一定比一個沙池有意思

那麼帶小孩旅遊需要注意幾點

一,正確的旅遊觀念,把生活體驗留給孩子,

做不到下面幾點,請家長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帶小孩旅遊的正確打開方式,首先是旅行線路的設置要適合孩子的興趣愛好,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去設計旅遊線路。而不是依據大人的考量,想當然的去安排旅遊線路和旅行方式,帶孩子出去玩,就要有孩子的視角,去適合他的地方讓他能跑,能跳,能看,能摸,跟孩子尤其是跟少不更式的小小孩一起去旅行,

我們需要改變觀念,這是孩子的旅途,其次才是我們大人的,在制定旅行計劃是,以孩子的興趣,孩子的性格特點,孩子的年齡為中心,才能保證這趟旅途對家庭中的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場令人難忘的收穫。

1,如果是在學齡前,那麼設置的路程不要太長,需要消耗大量體力的活動不適合安排,以活動為主,風景為輔,最好能約到相好的小夥伴幾家人一起,如果實在要坐車,那麼請把行車的時間安排在午後,小孩午睡的時間段,這樣孩子一覺起來就可以發現一個新的地方。

2,小學階段的孩子,可以逐步的以他們課本中介紹的,或小學安排的課外讀物中提及的地方座位孩子的陸游目的地,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已經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懂得一定的道理,也在書本上了解一些河川山色,歷史名勝古蹟,比如《望廬山瀑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等等。讓他帶著課本,書籍親身體驗。

3,初中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表達自己的強烈意願,並且帶有一點點叛逆的性格,這時候的親子游,大人需要操心的人很多,選擇上要尊重孩子特點加以取捨。可以讓他和同學一起參加夏令營,或者做一些探索性的旅行計劃,可以幾個省一起連起來走,這時候可以適當的讓小孩承擔其設計旅遊線路的責任,甚至讓他負責整個家庭的旅行安排.,

4,高中階段的孩子,有的已經開始做暑期工體驗生活,有的在為自己的學業刻苦趕超,但是我認為旅遊還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尤其實在高一高二,花個十幾天的時間,這時候選者的,可以是窮遊,或者跟驢友一起使勁的折騰他們的青春細胞。有條件的可以帶著孩子看看世界之大,羅馬的鬥獸場,埃及的金字塔,梵蒂岡的大教堂。

5,18歲大學之後的孩子,一擺都不會選擇跟家長一起去旅遊了,他們有自己的朋友圈,天空任鳥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他在飛翔的時候,像是一個見過世面的孩子一樣,能處理旅行當中的各種問題。

二,父母知識的積累,

做不到下面幾點,請家長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父母有能力帶孩子出去旅遊當然是好的,平時家長上班,小孩上學,難得有機會一起離熟悉的環境去放鬆一下心情,但是作為父母首先要明確旅行的意義不是為了自己去放鬆,也不是讓孩子去放鬆,而是讓孩子在旅遊的旅途中成長。

所以帶孩子去旅行不僅僅是為了讓小孩見到這個地方,或者在為個地方拍張相片已證明自己來過,簡單的參觀遊覽,拿回來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我認為那是沒有意義的浪費金錢和精力的旅行。畢竟“見到沒見過的”和“增長了見識”不能劃等號。連父母都無法認知的美,你談何讓自己的孩子去認知。

這要求父母對將要旅行的地方的,歷史文化,人文背景有一個詳細的瞭解,這樣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山,水,和房子,而是山水之外的美感和歷史沉澱。君不見西湖斷橋下的慫恿人頭,楊柳岸堤一片席地而坐的狼藉,這樣的旅遊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幾年前我在滕王閣見到一對母子,傍晚,夕陽斜照,他們就踩著金光,背名句,一點一滴的印證王勃的詩情畫意,滕王閣在他們的眼裡不在是一座普通的閣樓,而變成了通向古典詩詞的大門,孩子的媽媽更是能把有關滕王閣的詩篇名句一一嚀誦,相關的的歷史背景隨手粘來。孩子與父母的對話遠遠不是閣樓下一條江這麼粗淺的認知。

三,包容與寬容的心態

做不到下面幾點,請家長不要帶孩子去旅行

其實旅行就是體驗另一種生活,發現另外一個自己,只要人身安全沒有受到危險,我們就應該帶著一顆尋找美麗的心情,用心感悟每次旅行,這樣才能讓行萬里路變得有意義,真正增長孩子的見識。

有一次和小孩去主題公園,裡面的兒童版消防車滅火遊戲非常的火爆,排隊的人從一樓轉了三個圈至上二樓,我引著小孩去排隊,後面也有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在排隊,隊伍很長,半個小時過去了,還沒有輪到,後面的哪位仁兄開始變得急躁起來,不停的用語言詛咒這個隊伍。全程他的孩子都是默默不語的跟在他父親身邊,大概過了十幾分鍾塊要輪到我們的時候,前面的人還在清場,哪位父親就不管不顧的抱著小孩翻過欄架,還不忘記大聲呵斥一下工作人員,讓他和他的孩子等了這麼久,那個小孩雙手緊緊捉住他父親的衣服,微微弱弱的望著四周。一臉的迷茫。這樣消極的陪伴完全沒有達到旅遊的預期。

旅行結束了,但生活依然在繼續,我們希望在旅行中時刻帶著一顆尋找美麗的心,生活中更是如此。

作為家長,你還沒有做到這幾點,請你不要帶小孩去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