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平易近人的管理之道

成語平易近人比喻態度溫和,對人和藹可親,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態度平和。典出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西周初年,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過了三年,伯禽入朝向周公彙報工作,周公很不滿意:“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伯禽說:“改變那裡的習俗,革新那裡的禮法,要等服喪三年後才能看到效果。”

八十四:平易近人的管理之道


而太公到齊後只過了五個月就入朝彙報工作,周公很奇怪:“你怎麼來這麼快啊?”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按照當地風俗去做,所以很快。”

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彙報政事的事情,長嘆道:“魯國以後肯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

大家可以看到原文是“平易近民”,本意是政策的通俗簡單,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便成了“平易近人”,含義上也更為寬泛了。


八十四:平易近人的管理之道


從伯禽和姜太公的做事方式和效果來看,遵循一定的規律,刪繁就簡,不但能大大提高效率,也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太繁瑣的禮節、手續會消耗掉人們的熱情、時間和精力,使人無法集中精力去做事情。後面魯國和齊國的發展也驗證了太公的預言。

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如果機構龐大,程序繁瑣,勢必造成效率底下,削弱企業的競爭力,所以才有現在的扁平化管理。簡化管理層次,簡單高效溝通、執行、反饋、服務,才能使企業越來越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