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對「義」的闡述

“義”是中國傳統道德範疇之一。在社會層面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其作用是維持社會秩序。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對義則做了進一步闡釋,提出了“捨生取義”的論斷, 又有“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的做人標準。可見義是立身之本,是行為的最高標準,凡事合於義則做,不合於義則不做。江湖俠義的思想源泉也出於此,儒家的道德仁義具有士大夫文化心理和官方意識形態色彩,是社會思潮的顯學;江湖俠義則反映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原生態生活觀念和文化理想。

下面讓子曰和大家分享一下《論語》中對“義”的闡述。

《论语》对“义”的阐述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譯文】有子說:“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的話就能兌現。態度容貌的莊矜合於禮,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關係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非其鬼⑴而祭⑵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卻去祭祀他,這是獻媚。眼見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是怯懦。”

【註釋】⑴鬼——古代人死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而言,但也偶有泛指的。⑵祭——祭是吉祭,和兇祭的奠不同。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

《论语》对“义”的阐述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⑴也,無莫⑴也,義之與比⑵。”——《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規定要怎樣幹,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幹,只要怎樣幹合理恰當,便怎樣幹。”

【註釋】⑴適,莫——這兩字講法很多,有的解為“親疏厚薄”,“無適無莫”便是“情無親疏厚薄”。⑵比——去聲,bì,挨著,靠攏,為鄰。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⑴,可謂知矣。”

——《論語•雍也》

【譯文】樊遲問怎麼樣才算聰明。孔子道:“把心力專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義’上,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瞭。”

【註釋】⑴遠之——遠作及物動詞,去聲,yuàn。疏遠,不去接近的意思。譬如祈禱、淫祀,在孔子看來都不是“遠之”。

《论语》对“义”的阐述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⑴,信以成之。君子哉!” ——《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事業],以合宜為原則,依禮節實行它,用謙遜的言語說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真個是位君子呀!”

【註釋】⑴孫以出之——“出”謂出言。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云:“孫以出之謂言語。”

《论语》对“义”的阐述

子路曰:“君子尚⑴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譯文】子路問道:“君子尊貴勇敢不?”孔子道:“君子認為義是最可尊貴的,君子只有勇,沒有義,就會搗亂造反;小人只有勇,沒有義,就會做土匪強盜。”

【註釋】⑴尚,上——“尚勇”的“尚”和“上”相同。不過用作動詞。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

【譯文】子路跟隨著孔子,卻遠落在後面,碰到一個老頭,用柺杖挑著除草用的工具。

子路便道:“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係,怎麼能不管呢?你原想不沾汙自身,卻不知道這樣隱居便是忽視了君臣間的必要關係。君子出來做官,只是盡應盡之責。至於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