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 已有銀行停售保本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 已有銀行停售保本理財產品

日前,資管新規的靴子終於落地。新規明確要求金融機構應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其中受影響最大的資產管理產品無疑是原本風險評級大多較低的銀行理財產品。

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產品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投資者理財又會有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地區不同類型多個銀行網點發現,一些中小銀行已經停售保本型理財產品,大部分銀行還在發售非保本型理財產品。此外,結構性理財、結構性存款被多家銀行劃歸為“保本類”產品,成為銷售新寵。

部分銀行仍銷售保本型理財

資管新規中引眾人關注的一項就是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指導意見》指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這也意味著,佔據資管市場“大頭”、規模超過22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將不再是“無風險”的代名詞,投資者將自行承擔與預期收益相匹配的相關風險。此外,在頗受外界關注的過渡期方面,《指導意見》明確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年底,這也給了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

本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雖然過渡期到2020年年底,但是從5月1日起部分中小銀行就已經提前停售保本型理財產品,同時加大力度推廣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產品,甚至打起了價格戰。另外,雖然部分國有大行、城商行仍在發售保本型理財產品、90天內封閉式理財產品,但是也開始控制額度發售,並且將期限拉長。

據瞭解,目前除了工行以外的國有大行仍在銷售保本型理財產品。在建行的智慧櫃員機上,《證券日報》記者在存款與投資理財這一欄裡看到有兩款正在銷售的保本類理財產品。在中行發佈的“每日在售自營理財產品明細表”單子上,記者也看到了期限不等的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身影,其中投資期限有7天、21天、35天、63天、98天、182天、280天、364天,預期收益率在2%到4%之間。另外,農行的一家支行網點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最近保本型的理財產品賣的特別火,但是由於額度有限,目前保本型理財產品已經售罄,但下週還會發行此類產品。”

資管新規已經正式出臺落地,在不允許銀行承諾保本的情況下,為何部分銀行仍在熱賣保本類理財產品?記者瞭解到,為確保平穩過渡,資管新規規定,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

此外,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部分銀行的理財經理,他們一致表示,由於新規給了銀行一年多的過渡期,所以,短期內封閉式預期類理財產品仍會繼續發售,但數量會逐步減少。

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 已有銀行停售保本理財產品

“由於央行給了銀行一年多的過渡期,如果算上意見稿的話,其實過渡期有兩年多,銀行需要循序漸進進行調整,不會立刻就徹底轉型”,融360理財分析師表示,短期內保本類理財產品仍然會繼續發售,但投資者必須提升自己的理財水平及風險防範意識,“以前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覺得肯定是安全的,反正有銀行去兜底,但是今後這種理財思維必須轉變,產品賺了就是賺了,虧了就是虧了。投資者需要提升自己的理財水平及風險防範意識。”

結構性存款成“保本”新寵

在走訪調查中,《證券日報》記者發現部分中小銀行近期已經停售保本型理財產品,股份制銀行的動作尤為明顯。據瞭解,五一假期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等部分股份制銀行已經停止銷售保本型理財產品。

自去年底開始,銀行開始大力發售結構性存款,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勢頭上升更是猛猛,結構性理財、結構性存款被多家銀行劃歸為“保本類”產品,成為投資者的新寵。

在一家股份制支行網點,記者在理財產品的單子上看到好幾款結構性存款正在熱賣,記者向理財經理諮詢有哪些主推的產品時,理財經理向記者推薦了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

“我行正積極調整在售理財產品,保本型理財產品已經停售,目前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熱賣”,該支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結構性存款不受資管新規調整影響,且基本都能達到承諾收益率。而大額存單的利率也再次升級,100萬元起5年期年利率為4.18%,較基準利率上浮52%,另外,部分銀行還新增30萬元起點,各期限較基準利率上浮45%,50萬元起購產品利率則較基準利率上浮48%。

目前市場上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銀行也是越來越多,部分城商行也開始加入其中。“受資管新規影響,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將逐步退出市場,從目前看,結構性存款是對保本型理財產品退出的一種替代,我行近期也開展了結構性存款業務”,某城商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另外,很多銀行開始加大力度推動淨值型產品的發行。

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 已有銀行停售保本理財產品

有銀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實施之後,無論是對銀行還是投資者都有重大影響,投資者需要轉變理財思路。理財產品今後全部實施淨值化管理,投資者可以嘗試一下這類產品。並且,銀行理財資金有嚴格的投資準則,淨值型理財產品應該不會大漲大跌。”

不過,目前銀行對於資管新規的投資者教育似乎略顯不足。《證券日報》記者在走訪過程中隨機採訪了部分在銀行辦理業務的儲戶。對於資管新規,多數儲戶表示不清楚,僅有部分儲戶表示“聽說了,但不是很瞭解。”

在一家銀行網點,正在辦理業務的市民張女士表示,“我也是剛剛聽理財經理說保本型理財產品以後就不賣了,所以就趕快買了一些。”

正在購買理財產品的一位大媽則表示,新規對她來說沒有大的影響,“如果以後買不到保本型理財產品,還可以購買結構性存款或者大額存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