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弱小還是戰國七雄之一不是沒原因的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齊楚燕韓趙魏秦,齊楚是實力雄厚,趙魏以戰力著稱,秦國變法圖強,實力更是一日千里,燕國也是獨居一隅,唯獨韓國感覺很缺少存在感,為何弱小的韓國,還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韓國弱小還是戰國七雄之一不是沒原因的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雖然如此,韓國依然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韓國弱小還是戰國七雄之一不是沒原因的

三家分晉時期,魏國得到了晉南之地,也就是晉文公時期的晉國最險要肥沃的領土,所謂的“表裡山河”。趙國得到了晉中、晉北、河北的大片土地,而韓國得到的最大利益,莫過於上黨高地。有這塊土地,韓國很快就兼併了鄭國,上黨高地也是韓國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根本。

而戰國時代最大的鐵礦山——宜陽鐵山就位於韓國。韓國的冶鐵技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之一。《史記.蘇秦張儀列傳》:“韓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韓國弱小還是戰國七雄之一不是沒原因的

韓弩最大射程達到六百步,如果屬實,那麼韓弩的射程與後世弩機的顛峰之作、宋代的“神臂弓”(一種弩)相差無幾,遠超過秦弩和後來的漢弩。而對於韓軍強弩的精確性曾有這樣的描述“遠者掩其胸,近者遠其心”,也就是說在遠距離上,韓弩通常直中對手胸部,而近處卻能直接命中心臟。這同樣也是對韓軍士兵優勢的射擊技術的一種反映。此外,也有韓軍使用鐵甲建立重型步兵的記錄。《戰國策》中對韓國軍力的概括是“精兵二十萬,廝屠十萬。”韓國的武器裝備和單兵戰鬥力都不容小覷。

此外,幾乎是和秦國商鞅變法同時,韓國進行了申不害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在韓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挾封地自重的俠氏、公釐和段氏三大強族開刀。果斷收回其特權,推毀其城堡,清理其府庫財富充盈國庫,這不但穩固了韓國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韓國實力大增。與此同時,大行“術”治,整頓官吏隊伍,對官吏加強考核和監督,“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效提高了國家政權的行政效率,使韓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
韓國弱小還是戰國七雄之一不是沒原因的

隨後,他又向韓昭侯建議整肅軍兵,並主動請命,自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鬥力大為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為富國強兵,還十分重視土地問題。因而他極力主張百姓多開荒地,多種糧食。同時,他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製造。因此韓國土地雖少,素有“勁韓”之稱,得以躋身“戰國七雄”之列。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