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引發的猜測:殲20彈艙能掛雷射制導炸彈?

近日,一張殲-20模型圖刷爆軍迷圈,被多家媒體解讀為殲-20首次公開展示其機腹彈艙掛載激光制導炸彈的能力,進而分析出殲-20掛載發的激光制導炸彈可能是“兵工集團哈爾濱建成集團的“天戈”系列1000公斤級激光制導炸彈”,或者“目前我軍現役最大的一種制導炸彈,俄羅斯KAB-1500L型激光制導鑽地彈”。殲-20裝備激光制導炸彈的目標是“有‘樂山大佛’之稱的‘鋪路爪’雷達(位於新竹樂山)”。

一張圖引發的猜測:殲20彈艙能掛激光制導炸彈?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由於這張殲-20模型的照片既沒有說明拍攝地點,模型本身的製作也略顯粗糙,根本不像是軍工廠家的正規展示模型。於是筆者就無聊搜索了一下某寶……赫然發現該模型是居然是1:12殲-20大型擺設禮品,採用玻璃鋼製作。從商品展示頁面的細節照片看,模型彈艙內掛了兩枚紅頭墨綠色的形似KAB-1500L的激光制導炸彈,至此是“天戈”還是KAB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手動滑稽)。能根據一個擺設禮品說出這麼道道,真是難為小編了。

從目前我國空軍的演練中可以開始,由於殲-20數量稀少,目前是作為銀彈部隊執行制空任務的。例如在5月31日的官方報道中:“殲-20和殲-16、殲-10C三型戰機混編組成的作戰分隊,向任務區域前出,執行進攻性制空任務。殲-20利用自身態勢感知和隱身優勢,奪取局部制空權,隨後殲-16和殲-10C對地面目標實施遠距離精確打擊。”殲-20總師楊偉曾表示該機“將進行系列化發展 不斷提升作戰能力”,其中多用途對地攻擊能力肯定是重點發展方向。

但殲-20的對地攻擊絕不應該是使用激光制導炸彈。

一張圖引發的猜測:殲20彈艙能掛激光制導炸彈?

首先,激光制導炸彈在現代戰爭中已經逐步過時。雖然這種制導彈藥具有精度優勢,但在投射中對載機的飛行高度提出了限制(如俄製KAB-500L激光制導炸彈投擲高度為500-5000米,再高就會影響引導頭鎖定),而且載機需要對目標持續進行激光照射,在投擲後不能進行劇烈機動脫離。這些限制都把載機至於危險之中,因此激光制導炸彈正逐漸被衛星制導炸彈所取代,如美國的JDAM和我國的“雷石”“飛騰”系列。

衛星制導炸彈的投射不受天氣影響,沒有飛行高度限制,並且射後不管,更重要的是彈艙內置時無需伸出彈體讓引導頭先瞄準目標(如F-117的激光制導炸彈投擲模式),因此成為隱身戰鬥機的首選對地彈藥。

美國的F-22彈艙可內置兩枚454千克級JDAM,F-35A/C的彈艙可內置兩枚907千克級JDAM,俄羅斯的蘇-57彈艙可內置600千克級的“雷鳴”衛星制導滑翔炸彈,這些都說明了對於隱身戰鬥機來說衛星制導炸彈比激光制導炸彈更適用。因此我國的殲-20執行對地攻擊的話,掛載首先也將是國產“北斗”衛星制導彈藥。

一張圖引發的猜測:殲20彈艙能掛激光制導炸彈?

其次,殲-20不具備激光彈藥的自主照射能力。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殲-20下巴上的光電瞄準吊艙,就能發現這個多面體視窗的後部是不透明的,也就是說只具備前半球視野,沒有過頂投擲激光所需的後半球視野,不能保證對目標的持續激光照射。因此筆者認為殲-20初始生產型安裝的是以對空搜索為主的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而不是EOTS,可能不具備引導激光制導彈藥的能力。

因此無論從戰術上還是設計上,殲-20的對地攻擊武器只能是衛星制導(單模或雙模)彈藥,不可能是激光制導炸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