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清朝統治者,你會如何面對外來侵略?

腐腐腐腐腐女-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太大,很難回答,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首先要考慮一下,清朝在後期到滅亡這一個階段,到底是有什麼問題,導致在與外國列強的競爭,無論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遭受嚴重的失敗,最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歷百年國恥的。


第一,清朝的經濟狀況在後期到滅亡時經歷了國家財政收入越來越高但體量佔世界總體量越來越低,與世界相比經濟實力越來越弱的局面。因為國內市場能自給自足,不需要從外國進口,而中國的手工產品,瓷器和茶葉又是世界各國的必需品,中國從明朝開始就長年保持對列強的貿易順差,積攢了上億兩白銀。直到乾隆時代,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gdp達到了世界第一。但那時的英國剛剛開始興起了工業革命,還沒有實現工業革命,生產力沒有得到急劇提高。我們的gdp最高,是靠著四億中國人的龐大人口產生的。而一旦工業革命完成,清朝和世界列強的差距立馬就展現了出來。

在1890年,四億人口的清朝政府一年收入9000萬兩白銀,同期的法國一年收入換算到白銀是5億兩到6億兩白銀,英國的收入是2到3億兩白銀,哪怕是日本,也有9000萬兩左右的收入。也就是說,甲午戰爭爆發之時,四億人口的中國,和人口不足我國零頭的日本收入差不多。

這就是以重商主義為基礎的經濟制度所能帶來的潛力,積貧積弱的日本短期內就通過經濟改革獲取了鉅額的收入,使得日本在東亞有實力和中國一較高下。



更重要的是,財政體系的區別。

19世紀90年代,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已經建立了現代化的財政體系,通過發行債券,避免了向外國請求大規模的借貸也能籌措到向清政府開戰的軍費,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議和時,就日本軍費使用情況有詳細的信息“第一次國債洋一百五十兆元中,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銷售,而售出的八十兆元股票,銀洋尚未收齊。”也就是說,戰爭結束後,日本仍然有巨大的戰爭潛力可以收集齊鉅額的戰爭經費。

而清政府,一方面籌措的軍費連日本的一半都沒有,一方面還是向外國銀行大舉借款才能得到這樣的軍費。僅僅1000萬兩白銀,清政府就要以7%的高額利息來向匯豐借款,這表明沒有好的財政體系,使得清朝的內部挖潛之路已經十分狹窄。

本身就因為人口眾多幅員遼闊需要更多的治理成本,又因為沒有辦法更好地管理收入,清政府最後籌措的軍費比日本少很多,也預示了清朝在對日作戰的失敗。

第二,清朝末期的軍事能力經過了短暫的提高,也最終沉淪。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土地上就出現了系統的介紹西方火器武器的著作,比如丁拱辰的《演炮圖說》、《西洋軍火圖編》、《西洋火輪車火輪船圖說》以及《仿鑄洋炮圖說》等。這至少表明滿清時並不是完全的愚昧無知,至少有精英知識分子對西方的軍火裝備比較熟悉。

經過太平天國運動和兩次鴉片戰爭,在這樣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清庭開展了洋務運動,在中國大地上開辦軍工廠,紡織廠,煤礦等。也為北洋水師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北洋艦隊的建立也成為了清朝軍事實力進步到世界前列的標誌,此時剛剛成立的北洋水師,裝備,訓練,補給都是世界領先。

但隨著時間流逝,海軍經費的逐漸減少,最後基本被削減完,長時間沒有更新裝備或購買新的艦艇,原有的船艦也因為缺乏維護而逐漸老化,至少在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對比日本艦隊,只佔有了噸位上的優勢,而在其他所有方面都弱於了日本。

第三,統治者的決策和眼光以及國家的氣質。這個問題涉及的內容很廣,總結說就是,滿族統治者作為既得利益者,先是做著天朝上國的夢,對西方政治經濟和武器的發展不屑一顧,不願意改變,被打疼了以後又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而對國家體制做出實質性的改變,國民由於長達幾百年的高壓統治和滿漢隔閡與不信任,精神上冷漠懦弱,難以作為國家改革發展的基石。對比同期的日本,作為更早受到西方列強欺凌殖民的國家,卻能更快地成為列強的一員,有遠見,願意為國家復興而付出,在國家建立軍隊缺錢時變賣首飾的日本皇室,比起挪用海軍軍費的慈禧,真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據此,要是能穿越回到清朝末年,成為國家的領導者,所要做的,就是效仿日本,在反擊無力的情況下,進行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三重改革。待國力增強,再來恢復被侵略之前的秩序。

1 改封建制為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太過激進,作為仍有實權的既得利益者,很難接受放棄所有權力),再倡導民族和解與共榮,引入民主和科學。這樣做,既可以促進民族的和解增強國民凝聚力,提高改革階段國民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加強國民的參與意識,為了自己的未來奮鬥,必然更有積極性,不至於像行屍走肉一樣,又限制了君權,使得社會可以迅速發展民主和法治理念,促進對人權的保護,更加快了人民在改革中的參與。

2 建立完備的現代經濟制度,開辦新式工廠,引進高級人才,開辦新式學堂,輸出留學生,參與世界競爭和交流。此時的世界各國剛剛完成現代化不久,競爭力不強,清朝在前人的基礎上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和貴金屬,又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資源,如果能開辦新式工廠,必然能夠短期內取得對列強的競爭力。而通過開辦新式學堂,輸出留學生以及引進,又可以為國家帶來急需的高級人才,加快了近現代化進程。

3 利用新式工廠,製造新式武器,訓練和裝備一支新式軍隊。

可惜一切都是幻想,不過可以以資借鑑。


小周談史話


這個問題很新穎,可以說是一個自由發揮的題目。

首先一個問題,如果說是去掉慈禧這個掣肘的人物,就皇帝自己(本人)掌握大權,而且還不考慮派系因素,全國的思想都統一一點,少說也得回到乾隆時期那種程度的統一,那麼這個仗就好打了,儘管對方有先進的武器也不足為懼,我們國家疆域這麼大,防禦縱深也這麼大,遠不是別的那些小國家可以搓動的。再說了,又不是全世界全部聯合起來打中國,他們也是有利可圖就行了,軍火買賣只要政令暢通,科技就算髮展慢點,就憑中國的財力也能支撐一支強大的軍隊,抵禦是完全可以的。當然,這樣的條件也未免好了點。

那就換一個條件,把本人和1880年的慈禧換位,同樣不考慮皇帝的存在,從而獨攬大權。第一步,肯定不能變法,單靠變法是跟不上形勢了,此時變法只會越變越亂,往前再推,再推到嘉慶時期還差不多,時間跟不上啊。這時候最多也就是換個工作方式統一思想,不要小看統一思想這個事,只要思想凝聚好了同樣很厲害,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要想力挽狂瀾就必須要做出犧牲,聯合一部分除日本外的所有力量,貿易勢必要開放,利益也可以讓一些,只要把身段拿下來不擺高姿態,還是能解決很多國家的,從貿易解決錢的事兒,再來解決軍備的事兒,畢竟日本這種國家主要擊敗他一次他就順了,緩過勁兒來強大了再慢慢拿回讓出的不平等利益,遐想終歸是遐想,其實不管怎麼計劃都有成功失敗的可能。





影畫點選


第一步,全面結盟英法俄,通過相互聯姻的方法政治上向俄國靠攏,經濟上向英法靠攏,全面壓制其他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直到全部清除,

第二步,利用在周邊各國的影響力與以上三國共享在東亞,東南亞的利益。在自己周圍建立保護網。

第三步,大力開發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培養各種人才。

第四步,禍水外引,提前引發世界大戰,有條件的成為英法俄的軍工補給基地。

第五步,漁翁得利,待到兩敗俱傷時,控制歐洲,徹底擺脫不利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