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升米養恩人,斗米養仇人」,真的是這樣嗎?

農村老人嘴裡經常唸叨著一些老話,這些老話有很多種類,有預測天氣的,有指導農業的,有醒世育人的,有為人處世的。後者主要是教導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而“升米恩,鬥米仇,升米養恩人,鬥米養仇人”,就是這類老話的代表。那麼這句老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蘊意呢?

農村老話,“升米養恩人,鬥米養仇人”,真的是這樣嗎?

字面意思。

“升”和“鬥”,是古代的糧食計量單位,一斗等於十升,一升相當於現在的1.25斤,一斗相當於現在的12.5斤。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給很少的米會養個恩人,給較多的米會養個愁人。

蘊含深意。

一個人在飢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就能救他的命,他就會非常的感激你;一個人在極度困難的時候,你給他一點幫助,就能幫他度過難官,他就會對你感恩戴德。而如果你一直給他吃的,一直幫助他,他會認為是理所當然,如果有一天你不給他吃的,不幫助他了,他會覺得你拿走了本該屬於他的東西,他就會因此而怨恨你。

農村老話,“升米養恩人,鬥米養仇人”,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有的時候確實如這句老話所說,這樣的事小編就經歷過。上初中的時候,我們需要去鎮上,那個時候並沒有校車,家長也不送孩子上學。因此離家近的就步行,離家遠的就蹬自行車。我家離學校有六里地,還有上下坡,蹬自行車需要二十分鐘。鄰居家的女兒跟我一個年級,但是她家僅有的一輛自行車,他父親要騎著四處趕集。她的母親就來我家商量,讓我每天帶著她。母親覺得都是鄰居人家都上門了,再者我路上也有個伴就答應下來了。

農村老話,“升米養恩人,鬥米養仇人”,真的是這樣嗎?

開始幾天她母親見了我就說好聽的,什麼多虧了我、我真懂事、我很辛苦之類的,還說我累了就她女兒蹬,她女兒累了就我蹬。結果她的女兒並沒有照做,說她技術不好還是我蹬吧,後來直接說我比她胖就應該我蹬。那個時候我就不是很爽了,後來事兒越來越多了。要不就是嫌我放了學不快出來,讓她一頓等,要不就說我爬坡的時候太慢,耽誤她回家寫作業,要不說自行車老紮帶,還不快換輛。她嘮叨我也就罷了,她母親也來抱怨。矛盾越積越多,直到有一天,我沒有叫她,自己蹬著車上學去了。這可不得了了,她的母親見了我們都不搭腔了,那段時間總能聽到村裡有人議論我還有母親。

農村老話,“升米養恩人,鬥米養仇人”,真的是這樣嗎?

樂於助人是傳統美德,但是我們幫助別人時,一定要究竟方式方法。換一下立場來說,當別人幫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始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其實這句老話,放在任何一個時代,放在任何一個背景,都是有樸素的道理的。都有它的樸素道理。對此大家怎樣看待呢?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