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绮诗《无声告白》:让人窒息的期待正慢慢摧垮真正的你!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绮诗《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让人惊叹的是,小说融入了各种复杂的情绪,各处难掩的伤疤,各样隐藏的秘密。尽管读的是中文译本,也能感受到伍绮诗穿透力极深的文风,一字不多,一句不少,细腻而温婉的语言精准地表达了那种不可言喻的沉痛和酸楚。

伍绮诗《无声告白》:让人窒息的期待正慢慢摧垮真正的你!

与众不同 & 融入人群

故事从一个十六岁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继而触发无数的回忆,无尽的悲伤。随着情节的展开,在闪烁的笔触之间,种族差异、性别歧视、文化冲突渐渐浮出水面。而莉迪亚的死,似乎在无声诉说着这个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混血家庭的秘密。

在那个年代的美国,东方人可以说是“异类”,他们生来就与众不同。莉迪亚的父亲詹姆士深知作为一个“异类”所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他一直拼命地想要融入人群,他希望女儿在人群中不被发现。

相反,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则一直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她成长在男女不平等的年代,在一堆男孩子掌控的世界里,她想要出类拔萃,想要成为医生,想要成为“异类”,她希望女儿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发现。

然而,父母希望的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无论是“与众不同”,还是“融入人群”,因为莉迪亚不是他们,莉迪亚是莉迪亚。

伍绮诗《无声告白》:让人窒息的期待正慢慢摧垮真正的你!

过多关爱 & 过少关注

在这个混血家庭里,我们看到一种或许极端,又或许写实的现象。莉迪亚是家里的宇宙中心,她备受父母的关爱,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牵动父母脆弱的心。而老大內斯,老三汉娜似乎被遗忘了一样,內斯选择大声呐喊,证明自己的存在;汉娜选择低声沉默,掩埋自己的存在。

然而,过多的关爱,过重的期待,变成了过沉的负担。莉迪亚被迫继承母亲的梦想——成为医生。同时,又被父亲炽热的眼神烧灼皮肤——成为合群的孩子。沉重只会像雪一样不断落在身上,越积越厚,越累越高,而到了某一天,莉迪亚终于不堪重负,垮了。

到最后,父母才明白,莉迪亚爱的从来不是科学,也不是当医生,更不是交朋友,她爱的是父母,对她满怀期待的父母,让她窒息不已的父母。

而从一开始,內斯和汉娜就明白,莉迪亚从不幸福,他们想要安慰她,却不知道如何安慰,因为他们也需要别人的安慰,或许是父母的,或许是莉迪亚的。

伍绮诗《无声告白》:让人窒息的期待正慢慢摧垮真正的你!

他人的期待 & 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后,家里的沉痛至极、至真、至深,所有人仿佛被一条浸湿的大毛毯包裹着,厚重得无法呼吸,无法动弹。不得不说,伍绮诗对细节的描写如散文般精致柔滑,没有一处落笔是毛躁粗疏的,每一句,每一字都刺痛着心。而漫长的沉痛带来的结果是反思,反省,是重新思考,从头审视。

当他们渐渐发现莉迪亚真实的内心,慢慢正视自己的错误,缓缓接受事实的真相时,才恍然大悟,一切错得如此彻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母亲离家出走的那一天开始?从买第一本书给莉迪亚的那一日开始?还是把自己的梦想转移到女儿身上的那一刻开始?

故事的结尾终究让人释怀,仿佛有阳光铺满房间。然而,有些疼痛,如难闻的气味,即便时间再怎么冲洗,也永远洗不掉。这些疼痛,时刻提醒着你曾经的错误,警告着你失去的理性,只有用原谅和理解才能让生活继续。

莉迪亚会被长长久久地铭记,而內斯和汉娜,做着真正的自己,会开始变得幸福。但愿沉到湖底前的那一刻,莉迪亚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伍绮诗《无声告白》:让人窒息的期待正慢慢摧垮真正的你!

《无声告白》无疑是一部非常触动人心的作品,主题是严肃真挚的,行文却温柔如水,处处撩动着你的情绪,也不禁让我们深思:自己是否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是否为了别人的期许而拼命努力?有否去尝试寻找真正的自己。

我们知道,有些误解或偏见,可能永远无法消弭;但有些生活或人生,却可以重新寻觅。你找到自己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