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能撐多少年?

艾源堂養生科技


從朱允文寬和的性格來看,由他主政的明朝,將會進入一段寬鬆的環境,而這樣的放鬆對大明帝國,尤其是定都南京的政治格局是很不利的。


從朱允文四年的施政特點來看,除了拙劣的削藩外,對於其他官員吏治、刑罰傜役、社會管理等方面,採用的都是比較寬和的政策,一改朱元璋時期嚴刑峻法、大案牽連的雷霆手段,故而也有了“建文四年解嚴霜”的評價。但從整個國家的大局來看,寬和的行政對初建30多年的大明王朝來說,可能是弊大於利。

朱允文的治國理念相似於朱棣兒子仁宗和孫子宣宗,都是以寬和為主。而這樣的寬和換來的是軍隊戰鬥力的迅速下滑、官吏的逐漸腐敗和太監勢力的抬頭,以致於土木堡之變時的50萬大軍不堪一擊,連皇帝英宗都被瓦刺人擄劫了去。假如朱允文長期執政,在明朝經濟生產迅速發展的蒸蒸日上勢頭下,建文帝本人很可能會被史書寫成一代聖君,但國家土木堡之變一樣的衰退也可能會提前到來。

換個角度來看朱棣,他的政治特點是像他的父親朱元璋,處處展示著鐵腕、雄渾大度。在永樂大帝的主張下,帝國都城從偏安的南京遷到了燕山山脈一線的北京,皇帝親臨前線“天子守國門”,用江南的財富豢養著西北戰鬥力彪悍的戎馬。不僅如此,朱棣還御駕親征深入蒙古草原,接連幾次重創蒙古殘餘勢力,保障帝國北部邊境安穩。


換成朱允文,他會有遷都北京的戰略遠見壯舉?會親臨前線穩固北方長城?說不定瓦刺人會提早進入北京,收復他們的“元大都”吧。


竹山清溪澗


我們來看看這種情況,就是皇帝的皇位傳孫是一種什麼樣的結局。

(朱允炆)

除了朱元璋皇位傳孫外,歷史上至少還有兩個事例值得參考。一是晉武帝司馬炎。當時晉武帝的皇位繼承人是白痴兒子司馬衷,晉武帝之所以最終沒有換人,還一直讓這個白痴繼續當太子,是因為這個白痴兒子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孫子司馬遹,晉武帝的想法是,就算兒子是個白痴,但是傳位到孫子輩就好的。可是結果並沒有如晉武帝所願,在他白痴兒子繼位的時候,全國就爆發了主要由他的另外一些兒子參與的“八王之亂”,最終不但他聰明的孫子司馬遹被殺,而且國家也亂了,最後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入侵,滅了西晉。

另一個事例是,蒙古大汗窩闊臺確定的皇位繼承人是二兒子闊出。後來闊出在發動對南宋的戰爭的時候,在戰場上被打死了,窩闊臺於是把皇位繼承人給了闊出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孫子失烈門。但是他去世以後,在他的六皇后脫列哥納的強力干預下,窩闊臺的大兒子貴由奪得了皇帝之位。而貴由奪位,又引發了窩闊臺的侄子們的不滿,最後皇位傳到了他的侄子蒙哥那裡。

(朱棣)

從這兩個事例,加上朱元璋傳孫的事例來看,一個皇帝想繞過他剩餘的兒子們,直接把皇位傳到孫子那裡,最終都是悲劇的結局。為什麼都是悲劇的結局?因為兒子們不服啊!如果是傳給其中任何一個兒子,可能其它兒子心裡有意見,但都不會有那麼大的意見。傳孫子就不一樣了,兒子們還年富力強呢,為什麼就要傳到孫子的頭上呢?難道兒子中就沒有一個行的嗎?這邊兒子們不服氣,孫子為了坐穩天下之位,必然要削藩。不削藩,天下就會分裂。但是一削藩,兒子們就更加不服,因此,這必然讓矛盾越來越升級,最終新的戰爭形成。

從這裡可以看出,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元璋的其它兒子最終也會造反,戰爭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如果不是強勢的朱棣造反,而是朱元璋一些不太厲害的兒子們造反,朱允炆能不能擺平他們呢?這個很難說,我個人認為也不容易。一是朱允炆本人的性格比較文弱,優柔寡斷。二是由於朱元璋殺功臣,朱允炆身邊缺少厲害的武將。這兩條就決定了朱允炆很難贏得一場戰爭。

(北元和明朝的對峙)

再退一步,就算朱允炆把所有的叔叔們都幹掉,他是不是就能坐穩江山呢?我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有一點,他定都在南京,在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在中國古代南北對抗是一對尖銳矛盾的時代,沒有一個定都在南方的朝代,能夠抵擋得住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力侵略。所有那些定都南方的,都是在北方的大片土地被北方少數民族佔去以後的無奈行為。

而明朝面臨的國際形勢更嚴峻。一是北元被攆出去了,正不服氣,二是四大汗國中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的帖木兒帝國強勢崛起。朱允炆的國家遭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強大入侵,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定都在南京的朱允炆,他基本上是很難應付這種局面的。很可能就被佔去大片江山,更嚴重的還有可能滅國。

所以,朱允炆繼續幹皇帝,明朝是非常難受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話題,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如果朱棣沒有造反,叫朱允炆安安穩穩的坐上了龍椅,那麼大明王朝,極有可能會成為繼秦朝與隋朝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他絕對有把大明王朝糟蹋乾淨的本事!

因為建文帝朱允炆,這位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苦心培育的皇太孫,卻從來是一個拙劣的領導人。身為一個皇帝,他不具備半點領導人的素質!

這個素質有多差?可以參考一下,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是怎樣不作不死,一步步把江山丟給朱棣的。好些後人都把這個鍋,砸到了朱元璋的腦袋上,認為是朱元璋生前對功臣宿將的瘋狂屠戮,導致朱允炆無人可用。但瞧瞧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人才團隊,就知道這是多厚的大禮:文有戰略強人卓敬,武將有防禦高手耿炳文,進攻更有大明第一騎兵戰悍將郭英。還有謀略家劉璟與徐輝祖,這樣的人才濟濟,哪裡是無人可用?簡直手握一把好牌!

可這一把好牌,又讓朱允炆打成什麼樣子了呢?全都視而不見,偏偏拿著幾個廢牌: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年如一日的當寶貝寵。朱棣造反以前,那麼多可以提前解朱棣的機會,都在這三個廢牌的強烈反對聲裡不了了之。後來朱棣扯旗造反,也是這三位廢牌一頓鼓譟,推薦了又一個給朱棣送大禮的廢牌李景隆,戰場上一頓瞎指揮,百萬大軍都給敗光!

所以說,有這樣一種拙劣的用人眼光,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允炆又能把明朝治理成什麼樣?細思極恐!

而更恐怖的,是朱允炆的性情,後人給朱允炆總結了很多優點,比如性情溫和禮賢下士等等,但是卻忽略了他一個重要的缺點:缺少一個領導人應有的襟懷。就是在朱棣造反的真定戰役裡,本來朱元璋留下輔佐朱允炆的大將耿炳文,已經把朱棣懟的寸步難行,只要明軍按照既定戰略打,朱棣連兩個月都沒法支撐,可關鍵時刻朱允炆頭腦發熱,覺得耿炳文贏的太慢,硬是換上了李景隆,然後大敗虧輸!

如果把朱允炆這輩子的所作所為,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比比,就發現這兩人的缺點,簡直像的好似雙胞胎。當然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朱允炆被篡位後,他信用的廢牌們,各個對他忠心耿耿,崇禎上吊後,他信用的廢牌們,卻各個爭著賣身投靠。以這個意義說,朱允炆比崇禎還是強一些的。但毛病如此,放在當時社稷初建,周邊強敵環視的明王朝,如果沒有朱棣造反,大明這個江山,沒準就被朱允炆賠給別家做嫁衣裳了!


我們愛歷史


一個王朝從建立到滅亡,無論是因為何種原因,天災亦或是人禍,我們統稱為氣數已盡

所以大明能在朱允炆的運作下撐多少年,是個開放題,也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但是,朱允炆是否能開創一個盛世,則是一個辯論題——是或者不是

我方態度——他是不能開創盛世的,至少趕不上朱棣開創的盛世


公司創始人老朱,給繼承者留下了怎樣的班底?

不得不說,朱元璋雖然屠戮功臣,但也不是一味的濫殺無辜。他深知這些功高震主的臣子們所帶來的威脅,就如同現在上市公司的元老級人物。創始人尚在他們還收斂一點,一旦扛把子的掛了,太子爺是玩不過這些叔叔的,畢竟都是些老江湖,單憑資歷這一條就足夠壓死你了

說句不好聽的話,搞個什麼董事會決策之類的,分分鐘把你個毛孩子踢出去!(放在古代,就是傳說中的造反、政變)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老朱開始著手清理這些大佬級的合夥人。像李善長、李文忠、馮國勝這類的,必須得幹掉!劉基這種的也留不得(一說因病死亡,一說被老朱派胡惟庸送走),胡惟庸這樣的,雖然是個稱職的狗腿子,但很有野心,也是萬萬不可放過的

揮舞著屠刀的朱元璋殺盡了有威脅的人,並以太子朱標為核心拉起了一套班底,而班底的核心人物就是在遠征大漠中成長起來的名將——藍玉。老朱很滿意,這麼一來朱標就可以圍繞自己建立新的領導班子了!可是,猶如晴天霹靂,朱標竟然先朱元璋一步而去

由於實在太喜歡這個繼承人,愛屋及烏的老朱選擇了皇太孫朱允炆。然後圍繞朱允炆又開始了一波高層清洗——藍玉落得個周亞夫的下場,慘遭屠戮滅族

自此明朝主要班底人物幾乎一掃而空,那麼殺光一切的朱元璋,給孫子朱允炆留下了什麼?

猶如一把未出鞘的絕世好劍,看起來實在有些不倫不類

話說《風雲》大家都看過,是否跟我一樣,初見絕世好劍的時候,深感此劍怎麼能醜到這個樣子,這哪裡是一把劍啊,根本就是個塑料貨(雖然道具真的可能是塑料的)

可隨著這把劍開始發揮實力,隨著電視劇的深入和絕世好劍的不斷曝光,發現實在太帥了有沒有!簡直是力學和美學的完美結合啊!

對於朱允炆的這套班底,大致是這個樣子的,只不過朱允炆的這把絕世好劍,直到他滅亡之時也未曾出鞘

面對朱棣的來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非但不鐵板一塊還有點窩裡斗的意思,顧盼偉然(長得帥,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大草包李景隆也是拖足了後腿,為“老虎的兒子不一定是老虎,也可能是老鼠”做了免費的形象代言人

結果顯而易見,政治白痴朱允炆為了不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給朱棣穿上了金鐘罩鐵布衫;放心給李景隆大批精銳部隊去證明他的軍事白痴水平;不聽齊泰之勸錯失大好良機,以至於手握先機卻慘遭失敗!

按鬥地主的話來說,“四個二倆王就這麼帶出去了,你的牌打的也忒兒好了!”

朱棣成功入主京城,朱允炆在自焚中消失不見。這是建文帝徹底的失敗,但回過頭來想想,他真的沒有高手在側,保駕護航麼?

武定侯郭英尚在世,徐達之子徐輝祖年富力強,耿炳文防守能力天下一絕,可惜這三張王牌不是沒用就是用錯

文官集團比較尷尬,黃子澄白痴無極限,齊泰被迫“無能”,方孝孺只知怒罵燕賊。只能說朱允炆押錯了寶,信錯了人;個人能力的差距註定了朱允炆的悲劇收場

倘若朱允炆保住了自己的CEO之位,能幹點啥?

別說,按照朱允炆這性子,還是能幹出點事兒的

比如說廣開輿論,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畢竟他本人就是個注重文化修養的主兒,否則怎麼會在國難之際都考慮到自己的名聲,而下令“勿傷吾叔”呢?

而且對於齊泰,先是貶官又是召回,接著再貶,還能召回。這也是一種很“廣闊”的胸襟呢!照這個路子來看,明朝或許會在建文執政時期,在文化發展上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效果!(方孝孺可以當首席運營官)

除此以外,好像還真沒啥有苗頭的大事可搞。對外作戰、力挫蒙古這種事情就算了,畢竟在靖難之役中已經展現了朱允炆拙劣的戰略眼光;到了蒙古這,雖然對手相對於朱棣來說弱了一點,但是由於自己本身就比較弱,還是算了吧!

軍事不搞,搞搞經濟還是可以的哦!具體怎麼搞就不說了,畢竟我們也不是朱允炆,而書讀的很好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沒來得及展示自己的經濟手段就領盒飯了,所以也是未知數

個人感覺,朱允炆是無法建立像永樂那樣的盛世的

朱棣無愧於永樂大帝的稱號

先是在解縉的幫助下,完成《永樂大典》這一鉅著,然後又揮師北上遠征大漠,並使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中國航海史的奇蹟

隨後他還建立內閣為後世子孫的減負做出了卓越貢獻(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

我們無法判斷沒有朱棣的情況下,明朝可以延續多久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是——正是因為朱棣,明朝才能成為後世眼中文化繁榮、軍事強大、國力強盛的大明王朝!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撐”字還真是用得不太恰當!如果朱棣不造反,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朱允炆有90%的幾率開創一個繁榮盛世的,而這個“明朝”也會在歷史上屹立百年而不倒!大家可能覺得朱允炆是個無能的皇帝,被朱棣給取而代之了,事實上,朱允炆確實有明君之風,只不過當時還是太年輕,涉世不深,被老謀深算的朱棣毫不留情的給打倒,不免令人有所惋惜!下面,我便和大家談一談朱允炆可能開創盛世的原因。

朱允炆有仁孝之心

朱允炆這個人和他父親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便是寬容仁孝,朱標在世時便因仁孝寬宏之名受到眾人的尊敬,其他親王兄弟也沒有不服這位大哥的!而朱允炆也繼承了父親的這個特點,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的一個很大原因也是因為朱允炆的謙恭孝順。再後來與朱棣的對戰當中,朱允炆對朱棣的一念之仁雖不受大家所看好,但這也是他本性的真實流露,當時的朱允炆不過年僅22歲,涉世未深,試問這樣一個仁孝之君,若真能讓他歷練成長,難道不會開創一個太平盛世嗎?

朱允炆有治國之能

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繼皇帝位,在位期間增強了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朱允炆雖在位不長,但確實還是有些較好的為政舉措,像朱允炆改進了明太祖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在財政方面,建文朝廷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減輕前朝某些過重的稅收,這在當時都稱得上是有利於人民百姓的仁政,只可惜在削藩的舉措上有些操之過急,加之朱棣本就手握重兵,內心也有所不服,乘機起兵,朱允炆初登皇位,根基不穩,加之又不曉兵事,而朱棣又是一個能征慣戰之人

最後朱允炆遺憾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倘若沒有朱棣的造反,像朱允炆這樣剛登皇位,就能有所作為,知曉重視民生的皇帝,日後能有一番大作為,也確實是很有可能。

朱允炆有文武能臣

朱元璋雖然大殺功臣,但也為孫子朱允炆留下了不少人才,忠直之臣!特別是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和徐輝祖這些大臣!

  1. 黃子澄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他在1385年舉進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時代擔任過很多官職,後被朱允炆任命為翰林學士,並參與國家政事。
  2. 齊泰是1385年的進士,是一位對經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於禮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參與國政。
  3. 方孝孺早在四十來歲的初年就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
  4. 徐輝祖是開國功臣徐達之子,朱棣篡位之後,寧死不降,後被朱棣革去俸祿和爵位,留於家中,永樂五年,病逝。

朱允炆身邊有這樣一群忠義之臣,日後輔佐他成就一番偉業,開創一個太平盛世,這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最近在看《明史其實超好看》,這本書挺不錯的。這裡面也對朱允炆的性格做了個描述。

題主問這個問題顯然是褒棣貶炆,也是,朱棣的這種英雄氣概男子,換做是誰都更看好。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個皇帝,他爺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看到這裡,我們也能想到幾點。


首先,朱元璋為啥不傳給自己其他幾個子嗣,像燕王朱棣,而偏要傳給自己病死的太子的兒子。

這裡恐怕就是朱元璋這位在朝廷雷厲風行的一面背後也有溫情的一面。他是在是太愛自己的兒子朱標了,這不,朱標病死後,朱元璋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朱允炆身上。

當時這把朱元璋的其他兒子給氣的,那叫一個無語。本來太子朱標沒死的時候,自己沒有一點機會,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太子身上,可謂是一點希望都沒了。

當太子沒了之後,這不就是有希望了嗎?可這個朱元璋老爹就是愛不按常理出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

朱允炆生於1377年,在位時間1398-1402年,即位之後,來了個規模龐大的削藩行動。

不少王爺還被貶為庶民,為了避嫌,一向不安分的朱棣裝起瘋來了,還挺像的,趁著裝瘋賣傻,在私下大規模製造武器,訓練精兵。

朱允炆在位期間只有五年,期間要說滅亡他們的是朱允炆自己,是他的對親人的軟弱,寬懷。當時完全有能力抵擋來自北方燕王朱棣的“叛軍”,可是朱允炆有要求,你們千萬不要弄傷了我叔父朱棣。

殊不知這親情在王權裡是要不得的啊。

朱允炆沒有任何的英雄氣概,相比於朱元璋那是沒得比,和後來的朱棣也差太遠,缺少那種霸氣,是長久不下去的。


60秒觀世界



首先我表明我的態度朱允炆不會創造一個盛世,我的理由如下:

1:首先我們來看靖難之變,朱允炆的削藩略顯輕薄,這裡輕薄不是指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不對,而不是時機不到。再加上建文帝在此次戰役中,不斷的判斷出錯,可以這樣說,建文帝有造盛世的決心,卻沒有時刻審時度勢的能力。

2:我們再來看看,他所依靠的臣子方孝儒,齊泰,是一批儒家為代表的治國之士。這批士人治國之略,還是可以,但也有個通病,並沒有實幹之才,提出削藩正是這個體現。

3:大明王朝的邊疆未定,時常受到騷擾,這是一個重大的憂患,明成祖一生都獻給了邊境,自己也死在了征戰的路上。論朱允炆的武略是比不上明成祖。

總之朱允炆治國之力是有,但性情柔弱,再加上盲目的削藩,朱隸不反,也有其他人反。


成都全攻略


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衰落的更快。朱永炆優柔寡斷,各地藩王實力強大。就算朱棣不反其他藩王也會造反。這災禍是朱元璋埋下的禍根,削番首先是朱永炆鞏固政權必須要做的。那些封疆王爺都是朱元璋的兒子,都有資格當皇帝。削不削番他們都要造反。這就會造成明朝各藩王為爭奪皇權殺入北京。然後開始各藩王兼併戰爭。國家會陷入動盪,陷入內戰的漩渦。這還不是最糟糕的,被打敗的蒙古會聯合其他部落重新崛起。統一各藩王的皇帝無力抵抗,造成蒙古南下。

還有一種情況,削番成功,朝廷大臣權利愈來愈大。皇帝一開始還比較勤政,隨著和平安穩的日子越長。皇帝逐漸學會享受,喜歡美女歌舞,吟詩作畫。那些有權勢的大臣順勢拍馬,順著皇帝心思說話。大臣們開始弄權,最終朝廷出現腐敗,權利向利益燻心的大臣彙集,最後把皇帝架空。

所以朱棣造反是好事,他能鎮住各藩王。也震住朝廷官厲,孫然大兒子沒啥作為,但是他孫子厲害。


晨竹樂縹緲




即便是朱棣不造反,我認為朱允炆也很難安邦定國更何談開創盛世?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的二兒子(嫡長子朱雄英早年夭折),不幸的是朱元璋花了很大的心血培養的朱標英年早逝,這就讓其他的兒子們虎視眈眈太子之位,朱元璋為了避免皇位紛爭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準備讓他來承繼大統,絕了那些藩王的想法。



雖然朱允炆在繼承皇位上名正言順,但是那些叔叔怎會服他?加之朱允炆生性溫和,常讀儒學經書,懷抱浪漫主義,還重用一班缺乏實際經驗講之乎者也的書生來治理國家,怎能安邦定國?



朱允炆搞政治管軍隊都不行,還大力削藩。削到四王爺朱棣頭上的時候,這朱棣可不是個軟柿子,人家駐守燕地那麼多年屢立戰功守土安邦,可謂軍功卓著,當然不吃朱允炆那一套了。於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靖難之役”一下子就看出來朝廷常備軍的戰力真是不堪一擊,最後國都南京攻破,建文帝不知去向。

朱允炆文治武功都不及朱棣,即便是朱棣不造反,朱允炆可能連蒙古本部的韃靼都降服不了。


納蘭軒若


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可以順利的接著當皇帝,只要朱棣不反,其他藩王嚇死他們也不敢和朝廷對抗

具體朱允炆能撐多久,我覺得可以撐到死,且不論怎麼死的話!只要朱允炆能把朱棣熬死的話,那大明天下永遠都是朱允炆這一支,朱棣那一支除了朱棣敢反,其他人誰也不敢反。



如果有人說朱棣也有個勇猛的兒子,他可能反,這個概率是零,為何?因為燕王世子是老大,這是朱元璋欽定的,而老大比較安穩實在。那個勇猛的兒子繼承不了燕王之位,在勇猛也是沒實力的,同時那個皇子有勇無謀,不是當皇帝的料,朱棣曾許諾把皇位給他,不到最後還是給了朱瞻基的老爹了嗎?當然能給老大皇位,也是因為朱棣有朱瞻基這個好皇孫。

但最終朱棣反了,還成功了,歷史也沒法猜測,如果朱棣不反,這個世界充滿了偶然性,誰也說不定會是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