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文 | 阿桂

“我想拍一部給孩子的電影,宣揚某種基本的道德觀念。”喬治·盧卡斯說,於是便有了《星球大戰》。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從最初只有37家電影院願意放映他的處女作《美國風情畫》,到如今靠“星戰”橫掃全球電影熒幕,引無數粉絲競折腰, “星戰之父”盧卡斯的成名之路可謂十分坎坷。

縱觀《星球大戰》系列,其成功離不開一個宏偉世界觀架構的設定。可以說故事裡隱藏著一個歷史學家的野心,盧卡斯用九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帝國的消亡史。觀眾在對《星球大戰》里科幻元素津津樂道的同時,也同樣會被其科幻大片的外衣下,隱含著的對國家興衰乃至人類命運的思考所深深震撼。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一個國家走向消亡的三個步驟

《星戰前傳》講述的其實是一個政治陰謀,即銀河系共和國在帕爾帕廷的陰謀下,一步步走向獨裁製帝國。我們可以將這個國家的變化歷程歸結為三個階段。

第一步,議長帕爾帕廷指使貿易聯盟綁架納布星女王,挑起爭端。

《星戰》中暗含很多政治戲。就如第一部《幽靈的威脅》中,一個貿易聯盟由於不滿意共和國的徵稅,在議長的慫恿下入侵了納布星球。然而在納步星被侵略的情況下,議會卻投票不實施救援。在這裡,我們彷彿能看到古羅馬城邦間政治與利益瓜分的不均衡。被共和國派去解決爭端的絕地武士在國家的演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放到現代社會,則相當於聯合國安保維和部隊,它們有一個特殊的能力,即駕馭“原力”從而擁有強大力量。這原力相當於道家中的“氣”,無形但存在於宇宙各個角落。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緊接著迎來第二步,議長帕爾帕廷上位,共和國失去了政治保護。帕爾帕廷抽檢克隆大軍,自導自演了一出叛軍威脅共和國安全的戲碼。當大軍壓境之時,帕爾帕廷終於如願以償,攫取帝國的軍事權利,就這樣合法當上了獨裁者。再回顧我們人類歷史,希特勒、凱撒等獨裁者不也正是被人民推舉上位?

最終,安納金的黑化,絕地武士的示威使共和國徹底失去武裝力量的保護、從而成為了獨裁帝國。

《星戰》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將一個虛擬的世界架構與現實世界中的人類歷史相結合,我們從銀河系國家政體變革的每一步中都能看到古羅馬歷史的影子,而其中的政治隱喻更是有跡可循。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星戰中的政治隱喻

舊的共和國雖然腐朽又無能,但新的帝國卻更殘暴不堪。作為新政權的最高元首,皇帝帕爾帕廷及其政權的所做所為均以維護己方政權利益為最高目標,如施行種族屠殺、強徵外環農民土地、與地方黑社會組織達成交易、解散反應地方各星區民意的議會,以及默許軍事官僚摧毀一整顆星球及其上的所有居民等等……可見帕爾帕廷根本就是個暴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帝國的諸多原型之一便是納粹德國,而皇帝本人的原型也有希特勒的一部分。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星戰》中的政治體制暗含著反烏托邦的主題。舊共和國體制看似公平、平等,人人都有投票權和參政議政的權力,但也存在著難以控制的弊病。個別星球上仍然存在奴隸制,通過賽艇比賽才贏回自由的安納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而環境惡化與資源緊張、頻頻發生的犯罪和迫害也都是並不完美的現實寫照。此外,在小說《1984》、電影《飢餓遊戲》、動畫《攻殼機動隊》等科幻題材作品中,都在虛擬的世界中呈現出了反烏托邦的景象。

這些作品大多描述科技帶來帶來的稱霸世界的權力,或者無政府的末世,其實更像是一則則政治寓言,象徵著科技成果將脫離人類的掌控。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而另盧卡斯自己也想不到的是,自己的一部電影會走到現實,成為美國的“外交政策”。

1983年3月23日晚,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提出了一個“星球大戰”計劃——使用最新的現代化技術為美國建立一個不可摧毀的導彈防禦系統。而當時正值《星球大戰》第三部熱映之時。如今,美國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而且有計劃要進一步建立覆蓋全球的導彈防禦系統。美國一些鷹派人物將這一反導計劃稱為“新星球大戰”,而布什則稱其為“星球大戰之子”。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或許已經走到盡頭,但美國對宇宙和太空力量的熱情仍在繼續燃燒。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一個帝國的興衰除了被政體更迭所直接影響,更是與參與其中的不同力量的抗衡息息相關。《星戰》作為標準好萊塢電影,有著極其明顯的光與暗的對立衝突。有壓迫就必然有抗爭,在政邪兩派的抗衡中,出現了幾次影響國家命運的重大戰役,如果分成兩類,便是帝國佔優勢以及反抗軍佔優勢,我們可以一起來回顧一下這些戰役的特點。

帝國佔優勢的戰役:

阿託倫戰役,反抗軍沒有本杜的幫助,幾乎被團滅。

斯卡里夫戰役,反抗軍拿走了死星設計圖,但是損失了百分之九十的艦隊以及最高將領。

霍斯戰役,義軍絕大部分戰鬥力量被打垮,義軍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反抗軍佔優的戰役:

雅汶戰役,帝國損失一個死星以及眾多高級官員。然而帝國有經濟支撐和政治優勢,死星也可以重造,塔金還有替補。義軍雖勝,但損失也十分慘重,至少短時間內不能再發起大規模空戰。

恩多戰役,義軍雖然損失無數殲擊機,多艘醫療艦、運輸艦、輕型戰列艦,傷亡大半,元氣大減,但確實是一場戰略上的完勝。帝國損失一位皇帝,一個未完工的死星2號,一艘執行者級殲星艦。帝國元氣大減,但是由於帝國基礎的存在,剩餘軍力依然足夠強大。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由此可見,義軍輸了的戰役都是幾乎完敗,而即使是勝利的戰役、也都對自身實力造成了極大的削減。而戰爭對帝國的影響則沒有如此之大。所以,如果不是最後拉克斯執行帕爾帕廷的遺命而搞自殺式攻擊,估計帝國也不會迎來最後的沒落,義軍也不一定能打贏最後的戰役。

此外,西斯與絕地武士作為善與惡兩派的代表人物,其命運始終糾葛在一起。在舊共和國時期,絕地是國家的最高軍事部門,其作用往往是地方衝突的協調人,以及共和國意志的代言人。作為唯一的武裝力量,絕地自然而然地成為克隆人大軍的總指揮和軍事行動的主要決策和執行機關。然而在《西斯的復仇》中,西斯的政治陰謀導致大部分絕地武士滅亡,直到《最後的絕地武士》,宇宙間只剩天行者盧克時,絕地武士終於迎來了命運的終結。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與之相對,西斯武士從來都是隱藏在幕後的神秘組織成員。星戰中出現的西斯武士屈指可數,他們卻一度統治著銀河。《絕地歸來》中隨著達斯維達與帕爾帕廷的死亡,西斯武士也走到了生命盡頭。

對比兩派的命運曲折歷程,可以說,絕地與西斯由盛轉衰的過程,也帶來了舊星球之戰中,善惡力量對抗的終結。直到後傳系列裡,新的邪惡勢力第一秩序與黑武士凱倫洛誕生,引領了新一代善惡對抗的新形勢……

盤點星戰帝國消亡史,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作為一部載入史冊的里程碑式科幻電影,《星球大戰》所包含的內涵遠遠不止政治、善惡、個體,也不止特效技術的運用。像宏大的史詩一般,它所架構的複雜而充滿想象力的宇宙觀,是彼得傑克遜、朗霍華德、詹姆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等著名導演的教科書,也是《E.T》、《銀翼殺手》、《異形》、《終結者》等科幻大作的啟蒙片,更是四代星戰粉絲永遠抹不掉的記憶和情懷。

文 | 阿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