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小侃
楊繼業被困於兩狼山,撞死於李陵碑前,而沒有選擇蘇武碑,這個自然是小說設計的情節,那小說的作者為什麼這樣選擇呢?這個就得從楊業,李陵,蘇武三個人說起。
我們知道,楊繼業的原型是楊業,楊業並非像楊家將那樣所說,世代北宋的忠良,而是之前是北漢的名將,有一個外號叫楊無敵。公元979年,宋太宗徵北漢,圍困楊業所駐守的古城,楊業就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
劉繼元投降後,宋太宗趙光義任命楊業為代州知州駐守雁門關,而楊業是死於公元986年,說明楊業為北宋效力的時間是七年,也就是說楊業的大半人生是為北漢效力的。
那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小說作者覺得楊業與李陵比蘇武更為的接近,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李陵投降了匈奴,而蘇武一肯不投降,而是在北海牧羊十九年,而楊業是從北漢向北宋投降的。
第二,李陵與楊業都是武將,而蘇武是使節是文官。
第三,按照宋史,楊業率部在陳家谷口抵擋契丹大軍,潘美和王侁沒來接應,最後楊業寡不敵眾,力戰後被俘虜後不投降,絕食三日而死,遼史記載楊業是俘虜後箭傷而死。
李陵是因為率軍五千在浚稽山遇到了匈奴十一萬騎兵,李陵力戰殲敵一萬多,最後因為無援軍來救被俘虜,但開始並未投降,而是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率軍尋找李陵,而公孫敖沒找著李陵,就說李陵為匈奴練兵打漢軍。
漢武帝一怒之下將李陵的家人全部誅殺,李陵無奈之下只能投降了匈奴。所以楊業與李陵的相似之處都是寡不敵眾,援兵不至。
所以總的來說,楊業的境況和李陵的比較相似,所以小說作者安排楊業選擇了李陵碑,而不是蘇武碑。如果楊業是一個使節,那估計會選擇蘇武碑吧。
歷史簡單說
楊業撞死李陵碑前只是小說虛構,不過卻也體現了民間對於楊業進退維谷心態的精準揣摩。
李陵和蘇武都是漢朝名臣,二人最大的不同,是李陵被匈奴俘虜之後便投降了匈奴。雖然說,李陵投降是情勢逼迫,人人都渴望生存,但是,叛國賣主的惡名他是終身逃脫不了了。
後來,漢武帝大怒,將李陵一家屠殺,後世之人會因漢武帝薄情而齒冷,對李陵心生同情,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李陵確實有錯,這點無法否認。
蘇武就不一樣了,他雖然被困匈奴十多年,也娶妻生子,生活過得比一般窮苦百姓好得多,但是,他始終沒有向匈奴投降。也就是說,他對不起自家老婆,但是在大節方面,絲毫無損。
正因如此,當蘇武回國之後受到萬民追捧,也被史家定性為忠臣楷模。
在《楊家將》中,作者讓楊業臨死之前來到李陵碑、蘇武廟附近,明擺著有濃重的象徵意味。
在不少讀者看來,楊業乃是宋朝忠臣,應該撞蘇武廟死掉才對。其實,瞭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楊業本身可不是宋臣,他是百分百的北漢大將,父子二代都是北漢臣子。是在北漢滅亡後,他才歸順宋朝。
因此,楊業不像蘇武,更像李陵。
楊業為何要撞死在李陵碑前?那是因為他要表明心志。他雖然像李陵一樣,曾經背叛故國,做了第二次選擇,但是,他不會再次背叛,而是為這第二位主子去死。
在《宋史》中記載,楊業是在被俘後絕食三天而死。這可是大大的忠臣楷模。
在《遼史》中則記載,楊業是在被俘後因為箭傷發作而死。王立群老師認為遼史的記載更合乎真相。宋史更多的是讚美楊業,維護宋朝體面;遼史既沒有玷辱楊業,也沒有過於誇飾,更可能是事實。
葉之秋
首先得說這個故事本身是虛構的,楊業究竟有沒有死在李陵碑前,這一點本身是存在疑問的,但是小說裡面既然這麼明確寫了,肯定是代表。這個故事他有一定的寓意,而且故事能夠傳送這麼長時間也證明了這個故事的寓意特別好,那麼這個故事有什麼寓意呢?
李陵和蘇武這兩個人我給大家稍微介紹一下。
李陵,著名的漢朝名將李廣的孫子,曾經率領5000丹陽步兵,在關外與10萬匈奴狼騎血戰數日,最終在殺傷敵人兩萬騎兵的情況之下,自身只剩400人被敵人團團包圍。
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這位漢朝名將之後選擇投降匈奴,為此,《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受到了宮刑,當然,大家對於這一位大佬所做的這些事情基本上分成兩派,一派認為,既然你跟匈奴拼到這個程度,那就索性玉石俱焚,跟敵人直接拼了,死了還能落一個落烈士的名號,但是你偏偏卻投降了,這一點有些晚節不保的意思,但是另外派人認為李陵投降絕對是。形勢所迫,他投降是能夠理解的。
蘇武,他是漢武帝派遣到匈奴去議和的一個使臣,後來他剛到匈奴,(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結果匈奴跟漢王朝關係惡化,他就被匈奴給扣留下來了,匈奴當時的單于一直要求他投降,投降了我就給你高官厚祿,但是蘇武就是不投降,被逼無奈之下,匈奴人把他驅趕到北方苦寒之地,讓他去放羊,蘇武仍然選擇一天到晚死死的抱著漢王朝賜予他的那根節杖,到了幾十年甚至這一根節杖上面的代表他身份象徵的那根毛都被他給磨沒了,有意思的是,李陵在投降匈奴以後,曾經去嘗試性的勸說蘇武投降。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前面一句話說的就是蘇武,後來漢王朝在北方的戰爭上面佔據絕對上風,匈奴被逼無奈放人,回到漢王朝的蘇武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對比兩個人的經過以後,還有人會覺得為什麼楊業會死在李陵的碑前,而不是死在蘇武的面前呢?
實際上我們得搞清楚楊業對於李陵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麼看法,或者說民間對於投降這種事情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看法?
關於投降,我們明天的話會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叫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你這個人做事兒不能忘本,你以前是效忠於誰的,你就必須得一直替他賣命,即便你死了,你也不能夠投降。
楊業被人圍困,可以說已經瀕臨絕境了,這個時候,他能怎麼辦,要麼投降,要麼自殺,楊業選擇自殺,自殺的人會把自己鮮血踐踏自己,英雄的廟前嗎?蘇武就是楊業的榜樣,誓死不降,這個時候,李陵在小說裡面正好出現,楊業也用自己的血玷汙了他的石碑。
整個事情看下來,我有自己的觀點。
楊業看不起李陵!或者說當時編這一段故事的人決定用李陵的故事跟楊業的至死不渝做一個對比,你覺得你投降對得起你自己的國家嗎?我就設計一個故事讓你覺得自卑,我用英雄的鮮血去洗滌你的靈魂,最終楊業變相的用自己的表現,震撼了李陵,誓死不降!多學學蘇武!
這個故事究竟誕生在什麼時代,真有點沒有辦法去做考證,但是很明顯,這個故事代表著廣大漢民族對於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時候,那種至死不渝,抵抗到底的那種情懷的舒展,曲線救國別逗啦,該投降的時候你就叫投降,你換其他的名詞,我們都記住你這意思。
事實上,每種說法都有自己的狹窄性,李陵是一個英雄,楊業也是一個英雄,蘇武只不過是一個完美的英雄,只不過相比較於前面二位,蘇武做到了功成名就,而其他兩個人只能夠魂歸他鄉。
不能夠說哪個人做的是絕對正確的,或者是哪個人做的,絕對錯誤,我們只能夠說對於這一些在歷史長河裡面用自己的七尺之身,去在歷史之中創造起自己漣漪的人,我們表示深切的尊重,無論失敗還是成功,至少你們曾經為了自己的國家,為了自己的民族,為了自己的家鄉戰鬥過,你們僅憑這一點,就比我們強。
漩渦鳴人yy
楊業兩狼山遭伏擊後,沒有得到潘仁美的接應,軍馬皆失。只好帶著殘兵與六郎,七郎退守蘇武廟。命七郎搬兵又被潘仁美所害,只好命六郎上京告狀搬兵。自己由於年邁與勞累還有一些老弱兵將,無法突圍。只得堅守在蘇武廟內,等待援兵。由於殘酷的交戰,人困馬乏,肌寒交迫。遼軍有感於楊業忠勇,派已降遼的義子八郎前來送飯勸降。令公嚴詞據絕,八郎羞愧難當,無功而返。遼兵只得重新攻擊蘇武廟,楊業部下全部戰死。楊業見蘇武廟內李陵碑而立,憤怒的碰向李陵碑而亡!一是以死盡忠,二也是對李陵失節的抗議!這是演義故事。實際是令公血戰被掠,絕食三日而亡!
乾杯安德烈
只能說是觸景傷情,感同身受!楊繼業為大宋江山安危而久戰沙場,對大宋忠心不二、蒼天可表,然皇帝聽信潘仁美讒言,導致父子8人金沙灘傷亡離散。
肯先是潘仁美居心叵測,其次也是皇帝懼怕楊家將勢力而乘機削弱。本來身為朝廷大將,楊繼業父子根本不怕死,只是死得太怨,而且不明不白,還背受叛逆降金的罵名。
而李陵大概也是這種遭遇,而蘇武雖然19年牧羊,最後還是回大漢,李陵卻死於大漠,楊繼業主要也是想已死明志自然是選擇撞死李陵碑,很悲哀可嘆!封建社會的模式大都如此!
知足常樂6144539457
降與不降,,,千古罵名,還是滿門忠烈,或三性家奴。他媽的潘仁美,見死不救,七狼救兵來了嗎?‘
浪淘沙73334059
首先,楊業跟李陵所處遭遇是幾乎一樣的,李陵是在兵敗被匈奴圍困、,而楊業也是兵敗被困兩狼山。蘇武只是出使匈奴被軟禁,情況不同。
其次,李陵被迫投降得以活命,楊業碰死李陵碑前則要以死明志,誓死不降遼人。
最後,李陵是長留匈奴不能回,而蘇武最後卻回到了大漢。楊業自知難回大宋,唯有一死,讓靈魂能夠迴歸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