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源流」乘風好去 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

「历史文化源流」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

辛棄疾在一首詞中寫道:“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我說過:“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習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是宋代豪放派詞作家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的詞句。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之夜,34歲的辛棄疾運用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以詞明志,表達出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和矢志不渝,至今仍然直擊人心、催人奮進。

“春者,萬物之所出也。”青春,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洋溢,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人生姿態,是戰爭年代時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和平歲月裡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回看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史,我們深刻感悟著“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不爭事實。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走到國富民強的新中國,從落後捱打的苦難時代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依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有為青年的不懈奮鬥。習近平總書記用“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寄語新時代青年,主動融入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完成從“小我”到“大我”的人生質變中實現人生價值和自我抱負。

新時代青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個人境遇與國家命運歷來都是相互依存、息息相關。翻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冊,無數青年才俊正是把個人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大業中,最終“功成名就”。“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無一不是用自己的力量撐起了民族的脊樑,譜寫出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時代之歌。近現代以來,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到“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五四“吶喊”,再到毅然捨棄國外豐裕物質生活而回到貧困祖國的錢學森、錢三強,我們深深體會到青年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命運之間的緊密相連和愛國主義“火種”的薪火相傳。

新時代青年,要有“學如弓弩,才如箭鏃”的厚積薄發。“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廣大青年只有不斷磨礪自我、增長才幹,才能為搏擊青春、實現人生遠航積蓄充足的動力和能量。“才”從何來?首先源於“勤學”。孔子廢寢忘食、匡衡鑿壁偷光、孫敬懸樑刺股、祖逖聞雞起舞,聖賢們的“言傳身教”生動闡述著“讀書勤乃成,不勤腹中空”的治學之道。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勤學的典範,青年時到農村插隊的他,常常一邊放羊、一邊看書,從而打下了紮實的知識儲備基礎。“才”,也來自於“善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國產航母下水、C919大型客機起飛、“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擴容提速……這些大國重器的捷報頻傳,不是單靠只學不思的照搬照抄就能取得的。只有在學習借鑑的基礎上,勤思善想,勇於創新,才能佔據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新時代青年,要有“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堅韌不拔。《老子》有云,“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論語·泰伯》和朱熹《四書集註》中分別提到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不能致其遠”,講述的也是同一個道理。前行的道路上必是充滿荊棘,我們既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人生自信,還應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強韌勁。李四光踏遍萬水千山,最終證實中國存在第四紀時期冰川。經過十五年的艱苦磨礪才實現飛天夢的“神十”飛行員張曉光,其間面對的挫折和壓力常人難以想象,但他仍舊堅持了下來。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幾十年如一日潛心鑽研,帶領團隊終於從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中獲取靈感並發現提取了青蒿素,攻克了瘧疾治療的醫學難題,造福萬千人類。俯拾皆是的事例都在告訴我們,青年人要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而不是偏安於“歲月靜好”的生活。

久蓄強國志,起航正當時。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奮進新時代的征途中,廣大有志青年正奮發有為,逐漸成為社會各行各業中“急難險重”的主力軍,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愛國”成為青春的底色和註腳。總人數998人、平均年齡32歲的“華龍一號”研發設計青年團隊,正是憑藉源於心底的報國熱情和不畏挑戰的拼搏精神,攻克了一系列困難和技術難題,創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品牌,實現了我國由核大國走向核強國的夢想。

今日之中國,山河壯闊,環境和諧,人文友善,我們生逢其時,卻也重任在肩。今日之青年,當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的豪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持,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有機統一起來,在火熱的青春中追逐人生理想,在奮鬥的青春中書寫事業華章。

身處今日之華夏,何不“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葉錦燦 莊培榕)


分享到:


相關文章: